发病情况
本病全年均有发生,但多发生于春季,主要侵害3日龄~20日龄的雏鹅。
鹅群发病呈暴发流行,发病突然,传播迅速,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死亡率。
饲养管理水平低,育雏温度低,鹅舍地面潮湿,卫生环境差,鹅只日龄小,其发病率较高。
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过低,缺乏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并发症的存在等均能诱发和加剧本病的发生和死亡。
患病的鹅群,若有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本病的单一感染。
近年来,发现有个别鹅场的患病鹅群发病日龄最迟的持续至33日龄,但死亡率极低。
临诊症状
本病潜伏期为3天~5天,以消化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扰乱为主要表现。根据病程的长短不同,可将其临诊类型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亚急性型三种。
最急性型 最急性型多发生于3日龄~10日龄的雏鹅,通常不见有任何前期症状,发生败血症而突然死亡,或在发生精神呆滞后数小时即呈现衰弱,倒地划腿,挣扎几下就死亡,病势传播迅速,数日内即可传播全群。
急性型 急性型多发生于15日龄左右的雏鹅,患病雏鹅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羽毛松乱,头颈缩起,闭眼呆立,离群独处,不愿走动,行动缓慢;虽能随群采食,但所采得的草并不吞下,随采随丢;病雏鹅鼻孔流出浆液性鼻液,沾污鼻孔周围,病鹅频频摇头;进而饮水量增加,逐渐出现拉稀,排灰白色或灰黄色的水样稀粪,常为米浆样浑浊且带有气泡或有纤维状碎片,肛门周围绒毛被沾污;喙端和蹼色变暗(发绀);有个别患病雏鹅临死前出现颈部扭转或抽搐、瘫痪等神经症状。
亚急性型 亚急性型通常发生于流行的末期或20日龄以上的雏鹅,其症状轻微,主要以行动迟缓,走动摇摆,拉稀,采食量减少,精神状态略差为特征。病程一般4天~7天,间或有更长,有极少数病鹅可以自愈,但雏鹅吃料不正常,生长发育受到严重阻碍,成为“僵鹅”。
处理方法
保持鹅群不动 即有多个小群体的,不要混合,应加强隔离。较大的群体可以分人饲养,不能分人饲养的,进出每个群体时要注意换衣换鞋,避免交又感染。
全场紧急消毒 使用可以杀病毒的消毒药物(不是杀细菌的普通消毒剂)进行全场紧急消毒,对于鹅可能接触的用具、设备、鹅舍、道路及其他建筑进行彻底消毒和清洗,并尽可能消灭苍蝇。用具要天天清洗消毒,其他每三天消毒一次。
有针对性地用药 已经感染有症状的所有群体,可用抗小鹅瘟血清进行治疗。小的鹅(10日龄或150克以内)胸部皮下注射0.8毫升~1毫升,大的鹅(10日龄以上或150克以上)注射1毫升~1.5毫升。
小鹅瘟血清一般每瓶100毫升,用连续注射器可以打80只以上。不同生产厂生产的血清可能效价不同,价格会有区别,保护时间也会不同。因此打了血清4天以后要观察,如果大群正常,可以将少数有症状的挑出来,单独饲养并继续注射;如果大群不正常,还有很多发病或者反复,应全群继续注射。
防治措施
注射疫苗 母鹅开产前1个月,每羽注射小鹅瘟疫苗1毫升,2周后所产种蛋孵出的雏鹅免疫保护率可达95%以上。
免疫血清疗法 雏鹅出壳3天~5天内,皮下或肌注小鹅瘟免疫血清,预防量每羽0.5毫升,治疗量1毫升。
加强饲养管理 推广自繁自养,搞好种蛋消毒,严格执行卫生防疫制度,加强饲养管理,发现病鹅及时隔离治疗,防止污染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