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禽痘

2019-01-03 12:31:39浏览:978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禽痘是由禽痘病毒属的几种禽类痘病毒引起禽类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体表无毛处皮肤痘疹(皮肤型),或以上呼吸道、口腔和食管

禽痘是由禽痘病毒属的几种禽类痘病毒引起禽类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体表无毛处皮肤痘疹(皮肤型),或以上呼吸道、口腔和食管部黏膜的纤维素性坏死形成假膜(白喉型)为特征。OIE将其列为B类疫病。

 1 病原学

病原有鸡痘病毒、鸽痘病毒、火鸡痘病毒、金丝雀痘病毒、鹌鹑痘病毒、麻雀痘病毒等,均为痘病毒科痘病毒属成员。代表种为鸡痘病毒。病毒繁殖的主要场所是鸡的皮肤、毛囊和黏膜的上皮细胞,以及鸡胚的外胚层细胞,并在其中形成经典的胞浆内包涵体。

病毒对外界环境因素的抵抗力强,对干燥有强大的抵抗力是禽痘病毒的一个特征。上皮细胞屑中的病毒,经干燥和阳光照射数周仍保持活力;加热60℃需3小时才能被杀死;-15℃可存活三年;而1%氢氧化钠,1%醋酸或O.1%升汞可在5分钟内杀灭病毒,在腐败环境中病毒迅速死亡。

2 流行病学

病鸡和带毒鸡是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由脱落和碎散的带毒痘痂在空气中散布,经损伤的皮肤和黏膜感染。带毒的蚊子和体表寄生虫的叮咬也能传播。蚊带毒的时间可达10~20天。
鸡、火鸡、鸽易感。其中以鸡最易感,不分年龄、性别和品种均可感染;其次是鸭、火鸡、鸽。鹅以及金丝鸟、麻雀等也可感染。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秋两季蚊虫活跃季节最易流行。

 3 临床症状

潜伏期,鸡、火鸡和鸽为4~10天,金丝雀为4天。
根据侵害部位可分皮肤型、黏膜型、混合型和败血型。
皮肤型:又称痘疹型,此型最常见,以无毛或少毛处如头部(鸡冠、肉髯、口角和眼眶),有时见翅内侧、腿、胸腹部及泄殖腔周围形成一种特殊的痘疹为特征。
黏膜型:又称白喉型,多发生于幼鸡。在口腔和咽喉部的黏膜上发生痘疹,最初为灰白色小结节,之后增大融合,形成一层黄白色干酪样、不易剥离的假膜(故称白喉)。严重的,眼、鼻和眶下窦也受侵害(眼鼻型鸡痘),死亡率较高。
混合型:皮肤和黏膜均受侵害,病情较严重,死亡率高。
败血型:极少见,以严重的全身症状开始,继而发生肠炎,病鸡多为迅速死亡或转为慢性腹泻死亡。

 4 病理变化

病毒侵入皮肤或黏膜后,首先在上皮细胞中繁殖,并引起细胞增生肿胀,尔后形成结节。上皮细胞产生空泡变性和水肿。此时病毒在胞浆中形成特征性的嗜酸性包涵体。痘疹结节中变性的上皮细胞进一步产生液化,真皮中的炎性白细胞渗出进入结节中,可使结节与基层分离、结节表面干燥结痂最后脱落。

黏膜病变与此相似,但常因细菌的继发感染引起黏膜上皮细胞化脓和坏死,形成大量含有纤维蛋白复合物的假膜。病毒血症一般发生在感染后2~5天。少数病例的病毒可随血液循环到达远处皮肤和黏膜中引起新的皮肤或黏膜痘疹或者内脏病变。

 5 诊断

 5.1 根据典型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5.2 实验室诊断
病原分离与鉴定:鸡胚接种(观察白色灶状不透明痘斑)、细胞培养(观察特征性胞浆包涵体)、易感雏鸡接种(鸡冠划痕、翅下刺种和毛囊接种,观察特征性皮肤病灶)。

血清学检查:中和试验、荧光抗体试验。

病料采集:应用无菌剪刀或镊子剪取痘病变部,深达上皮组织,以新形成的痘疹最好。
 5.3 鉴别诊断

黏膜型鸡痘应与传染性鼻炎、传染性喉气管炎、泛酸和生物素缺乏症等鉴别。
 6 防治

平时做好卫生防疫工作,新引进的鸡应隔离观察,证实无病后方可混群饲养。加强环境中的灭蚊工作,加强鸡笼的整修,避免损伤皮肤和黏膜从而造成鸡体易感。
对往年发生过本病的地区,应采用鸡痘疫苗免疫接种。一般采用两次免疫(第一次在10~20日龄,第二次加强免疫在3~5周后)。

发现本病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规定,采取严格控制、扑灭措施、防止扩散。扑杀并无害化处理病鸡和同群鸡,其他健康鸡进行紧急免疫接种。鸡舍、场地、用具严格消毒,粪便堆积发酵处理,搞好清洁卫生。
(责任编辑:煜城)
下一篇:

猪所需微量元素补加方法

上一篇:

秋季勿让牛羊采食五种草料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