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流行性感冒简称猪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器官传染病。其特征为突发、咳嗽、呼吸困难、发热、衰竭及迅速康复。除个别猪外,大部分猪都不会死亡。本病最早于1918年在美国中北部流行,其症状和病理变化与当时人流行的流感极为相似,一直到1975年以后其他国家才报道,现已呈世界流行,严重危害畜牧业的发展。
【病原】猪流感由正粘病毒科中A型流感病毒引起。流感病毒呈多形态,有球形、丝状或不规则状,中等大小,有囊膜。囊膜表面上突出的糖蛋白,通常称为“纤突”,是主要的表面抗原,由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两种组成。血凝素与病毒吸附红细胞有关,并引起红细胞凝集,还能诱导病毒囊膜与细胞膜融合。神经氨酸酶能使病毒从红细胞上下来,也可使病毒从感染的细胞中释放出来。病毒基因组是由8个单股RNA段组成,编码10种病毒蛋白。根据H和N蛋白的抗原性关系,流感病毒被分为A、B或C型。迄今所有A型流感病毒中已鉴定有15种血凝素和9种神经氨酸酶。在猪中广泛流行的3个最常见的流感亚型是H1N1、类禽源H1N1、类人源H3N3。最近报导从猪分离到H3N2亚型。流感病毒对干燥和低温抵抗力强大,冻干或-70℃可保存数年,60℃20分钟可被灭活,一般的消毒药都有很好的杀灭作用。病毒对碘特别敏感。
【流行病学】人和猪对猪流感病毒最易感,人可以感染猪流感病毒,而猪也可感染人流感病毒。本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患病动物和带病毒动物(包括康复的动物)。病原存在于动物鼻液、痰液、口涎等分泌物中,多由飞沫经呼吸道感染。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春、冬寒冷季节多见。病程短,发病率高,死亡率低,常突然发作,传播迅速,一般在3~5天可达高峰,2~3周迅速消失。本病在感染和发生过程中常继发或并发其他疾病,使本病复杂化。许多因素,包括免疫状况、年龄、病毒的毒力、并发感染、气候条件及畜舍环境等决定着流感病毒感染的临床结果。
【临床症状】本病在潜伏1~3天后,突然发生,猪群中多数猪同时出现症状,表现厌食、迟钝、衰竭、蜷缩、病猪挤在一起,结膜充血,眼、鼻流出浆液性分泌物。猪群反应迟钝,病猪不愿走动,甚至强烈地驱赶也不动。出现急促和腹式呼吸,特别是强迫病猪走动时,更明显,伴发严重的阵发性咳嗽。体温可高达40.5~41.7℃,出现结膜炎、鼻炎、鼻腔分泌物及打喷嚏。由于厌食,病猪体重明显下降,衰弱。本病发病率高(100%),但死亡率低(通常不到1%),除非发生并发感染或继发。一般说来,发病后5—7天开始迅速恢复。上述典型的流感急性暴发,一般只发生在完全易感的血清阴性猪群中,有母源抗体的一般不发病。并发感染是流感病毒感染中最重要的复杂因素,多年来的实践已知可继发感染呼吸道细菌,如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副猪嗜血杆菌和猪链球菌,由于继发感染使流感病毒感染更加严重,病程更加复杂。
【病理变化】颈部、肺部及纵隔淋巴结明显增大、水肿,呼吸道粘膜充血、肿胀并被覆粘液,有的支气管被渗出物堵塞而使相应的肺组织萎缩。主要的肉眼病变是病毒性肺炎,多见于肺的心叶和尖叶,呈现为紫色的硬结,与正常肺界线明显,呼吸道内含有血色、纤维蛋白性渗出物。颈部、肺部及纵隔淋巴结明显增大、水肿。严重的病例,有支气管肺炎和纤维蛋白性胸膜炎、肺水肿、脾肿大。
【诊断】根据本病流行的特点、发生的季节、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特点,可初步诊断。当某猪群大部分或全部猪暴发急性呼吸道病,特别是在寒冷的冬春季节时,可怀疑猪流感,但要与猪的许多呼吸道病进行区别。确诊尚需进行分离病毒及血清学试验。 1.分离病毒最好从活体采集鼻粘膜拭子样品,发热期比退热后更容易在鼻腔和咽部分泌物中分离出病毒。也可从死亡或急性期剖杀的猪肺组织中分离病毒,培养时将肺组织磨碎(剪碎),悬浮在盐水中。将病料接种10龄鸡胚,在35℃孵化72小时后收集尿囊液(流感病毒通常不致死鸡胚),测定其凝集鸡红细胞的能力,证明流感病毒的存在。 2.血清学试验猪流感血清学诊断需采双份血清样品,一份在急性发病期采集,另一份在此后的3~4周采集,如果抗体水平升高则为阳性。用血凝抑制(HI)检测抗体是最常用的方法。此外,检测病毒和病毒抗原或特异性抗体的方法还有肺组织直接免疫荧光技术、鼻腔上皮细胞间接免疫荧光技术、细支气管肺泡冲洗物免疫荧光显微镜技术、固定组织的免疫组化检测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多聚酶链式反应(PCR)。
【预防治疗】无特效药治疗,但可用解热镇痛药对症治疗,应用抗生素防止并发症。预防本病,目前还无效果好的疫苗,因此要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畜舍清洁卫生,增强畜禽的抵抗力。特别要精心护理,提供舒适避风的猪舍和清洁、干燥、无尘土的垫草。为避免其他的应激,在猪的急性发病期内不应移动或运输猪只。由于多数病猪发热,故应保持供给新鲜的洁净水。病期内食欲明显下降,但随症状的改善很快恢复。通常在饮水中使用祛痰药进行群体治疗。为控制并发或继发的细菌感染,可用抗生素和其他抗微生物制剂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