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疫是由腐败梭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突然发病死亡胃出血和坏死为特征。
流行特点。本病一般经消化道感染,以2岁以内的羊发病较多。一般呈地方流行,多发于秋、冬和初春气候骤变,阴雨连绵季节;于低洼地、潮湿地、沼泽地放牧的羊只易患本病。主要症状。病羊往往来不及出现临床症状,就突然死亡。病程长的病羊离群卧地,不愿走动,强迫行走时,运动失调,腹部膨胀,有痛感,排粪困难,里急后重,有的排黑色稀粪,一般体温不高,有的可升高到41℃,数小时内痉挛或昏迷而死。主要病变。病羊死后尸体迅速腐败,膨胀,需及时剖检。真胃,尤其是胃底部以及十二指肠黏膜出血或呈弥漫性出血,黏膜下组织水肿,甚至坏死和溃疡。肝肿大似水煮状,质脆,少数病例有坏死病状。胆囊肿大。胸、腹腔与心包积液,心内外膜出血,肠内容物充满气泡,黏膜出血等。
预防。1、本病常发地区,每年定期注射“羊快疫、猝狙、肠毒血症三联苗或羊快疫、猝狙、肠毒血症、羔羊痢疾、黑疫五联菌苗”,不论大小羊皮下或肌肉注射5毫升;2、当本病严重发生时,转移牧地,可收到减弱和停止发病的效果。应将所有未发病的羊只转移到高燥地区放牧,早上不宜太早出牧;3、及时隔离病羊;对病死羊严禁剥皮利用,尸体及排泄物应深埋;被污染的圈舍和场地、用具,用3%的烧碱溶液或20%的漂白粉溶液消毒;4、对病羊的同群羊进行紧急预防接种,并口服2%的硫酸铜,每只羊100毫升。治疗。由于本病病程短促,往往来不及治疗,因此,必须加强平时的防疫措施;对病程较长的病例可给予对症治疗,使用强心剂、肠道消毒药、抗菌素及胺类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