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是各种畜痘病中危害最严重的一种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具有典型的病程、本病以无毛或少毛部位皮肤、粘膜发生痘疹为特征。典型绵羊痘病程一般初为红斑,丘疹后变为水疱、脓疮,最后干结成痂,脱落而痊愈。本病在自然条件下,绵羊痘只发生于绵羊,不传染山羊和其它家畜。主要经过呼吸道传播。本病一般于冬末春初多发,气候寒冷,雨雪霜冻,饲料缺乏,饲养管理不良等因素均可促发此病。
临床症状:潜伏期 6-8天,流行初期只有个别羊发病, 以后逐渐蔓延至全群,病羊体温升高达41-42℃,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并伴有可视粘膜犬他性、脓性炎症,大约经1-4天后开始发痘,痘疹多发生于皮肤、粘膜无毛或少毛部位,如眼周围、唇鼻、四肢内侧、尾内面、阴唇、乳房、阴唇以及包皮上,开始为红斑,1-2天后形成丘疹,突出于皮肤表面,坚实而苍白,随后丘疹逐渐扩大,变为灰白色或淡红色半球状隆起的结节,结节在 2-3天内变为水疱,水疱内容物逐渐增多,中央凹陷呈脐状,在此期间,体温稍有下降。由于白细胞的渗入,水疱变为脓性不透明,成为脓疮,化脓期间体温再度升高,如无继发感染,则几日内脓疮干缩成褐色痂块,脱落后遗留微红色或白色的瘢痕,经3-4周痊愈。
治疗:防止继发感染,可肌注青霉素或其他抗生素,对症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