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肝片形吸虫病(又名牛肝蛭或柳叶虫),是一种慢性的寄生虫侵袭病,是我省牛寄生虫病分布最广、危害最大的一种。据我们多年在广西国营新桥农场和茂名市四县(市)二区的多个屠场剖牛观察记录,其感染率,水牛达65%~95%,黄牛达55%~65%,且易浸水或地势较低的地区,其感染率更高。
牛肝蛭,虫形片状如瓜籽,也有蚕豆那么大,象肝的颜色,其寄生在牛肝及胆管中可生存3~5年之久,常引起宿主耕牛慢性消化不良,贫血、消瘦以及一系列的营养状况恶化,如皮肤干燥、毛粗乱、易脱落、眼睛发黄,颈、胸或腹部皮下出现水肿,衰弱无力等,从而影响耕牛的役力和繁殖性能,特别到寒冬季节,如补料不足,管理欠佳,遇气候突变,很容易使耕牛瘦弱以致引起死亡。
对这种病确诊,可采用显微镜检查粪便有没有虫卵的方法。据我们多年经验,每年寒冬季节到来之前驱一次牛肝蛭,是促膘、保胎、提高耕牛体质的一条良好措施。因秋冬雨水较少,虫卵难孵化,大大减少了耕牛重复感染机会,同时牛的劳役较轻,青草、青饲料和甘蔗叶等仍较茂盛,有利于促进长膘、提高疗效。
一、药物治疗
牛肝蛭的驱虫药不少,现把常用的几种驱虫药及使用方法介绍如下:
1阿苯达唑片(又名丙硫苯咪唑、抗蠕敏、肠虫清):本品属广谱驱虫药,对牛肝蛭具有高效、低毒、安全和使用方便等优点,它的药理作用是可选择性与不可逆性地抑制虫体摄取葡萄糖,使虫体内源性糖原耗竭,并抑制延胡索酸还原酶,阻碍三磷酸腺苷产生,致使虫体能源耗竭而死亡。饲喂后,药物在肠道内吸收极少,口服95%不吸收,在肠内直接与成虫和虫卵作用,24小时内随粪便排出;吸收的5%,在肝内迅速代谢为砜和亚砜,后者可杀灭组织内的幼虫、肠道内的成虫和虫卵,并在48小时内通过肾脏排出,在体内无蓄积作用。每公斤活重口服量用20~30毫克(如采用第三胃直注,药量减半),驱牛肝蛭可达95%左右,驱蛔率可达99%左右,对血矛线虫、腹腔丝虫等效果也较好。
2硝氯酚片(国产拜耳9015或称比勒冯):每公斤活重:水牛用2~4毫克、黄牛用4~6毫克,本药安全性好,对幼虫也有效,驱虫率达75%左右。
3中药贯众汤:贯众、槟榔各半公斤、赤苓0.2公斤,水5公斤,以慢火煎成2公斤药液,去渣后按每公斤体重用1毫升计算喂服,3周后重喂一次,安全性好,驱虫率达65%左右。
4六氯乙烷:以每公斤活重喂六氯乙烷0.2~0.4克计,大水牛一般用50~60克,黄牛一般用20~30克。由于此药是粉剂,使用时可把药放在斜口竹筒内,筒内先置适量的水,灌药时可1人帮助牵牛鼻,把牛嘴打开后,1人把竹筒往口里直灌,借竹筒的水把药冲入食道内。此药副作用少,但喂后有减食现象,个别牛较容易出现肚胀(可缓慢自行康复),一次喂药驱虫率达75%左右。
二、预防
本病传播主要是由粪便中的虫卵扩散所造成,因此牛粪便应经堆肥发酵杀死虫卵后才作肥料。有条件加强对草地管理的,应每年于秋末冬初和冬末春初、用1∶5000氨水或茶子饼液对草地进行淋施,既可作肥料又可杀灭牛肝蛭的中间宿主螺蛳;平时认真注意牛只的饮水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