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鸭过程中常见疾病有30多种病,常见鸭病大约在10多种临床上发病最多就5~6种,鸭流感,雏鸭肝炎,鸭瘟,巴氏杆菌,大肠杆菌和里默式杆菌等。根据目前鸭病发展情况来看有主见增多的趋势,而且不同品种鸭群常见发病种类有所不同,番鸭疾病相对多一些。
一.病毒性疾病
1.鸭瘟
鸭瘟的病原是一种孢疹病毒。
(1)发病特点
自然情况下,任何年龄,性别及品种的鸭均可以感染,发病多见于成年鸭,30日龄以内雏鸭较少发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流行。但以春夏之交和秋季流行最为严重。自然感染潜伏期通常为3~4天,病程10~40天,死亡率高达90%。
(2)特征病变
皮肤黏膜和浆膜出血,头颈皮下胶样浸润:最典型的是食道粘膜,特别是舌根,咽部和上颚黏膜表面有淡蓝色的假膜覆盖;泄殖腔粘膜坏死,结痂;整个肠粘膜出血,充血,以十二指肠,盲肠,和直肠最为严重;肝不肿大,但有小点出血和坏死;胆囊肿大,充满浓稠墨绿色胆汁;但有些病例脾有点坏死,肾肿大,有小点出血;胸,腹腔的粘膜均有黄色胶样浸润液。
(3)鉴别诊断
1)与鸭巴氏杆菌病区别
流行要点:
鸭巴氏杆菌病(又称鸭霍乱)的病原体为禽多杀性巴氏杆菌是多种家禽的共同病原菌;而鸭瘟则其他家禽一般不会感染。鸭巴氏杆菌病特点是一般发病急躁,病程很短,流行期不长;而鸭瘟相对的发病要缓慢一些,流行期也比较长。
症状要点
鸭巴氏杆菌病食欲废绝,呼吸困难,口腔和鼻腔中时有流出带泡沫的粘液。有时流出血水,频频摇头,接着便死亡。而鸭瘟所特有的流眼泪或眼睑封闭,两脚发软,不能站立,口腔后部粘膜出现假膜和溃疡,部分病鸭的头部和颈部肿大以及颈部皮下水肿出血等症状,在鸭霍乱是看不到的。
病变要点:
在鸭瘟病鸭的食道和泄殖腔粘膜,经常可以看到结痂型货架模型的病灶;但在鸭霍乱是看不到的。这是两者之间的一个很重要的不同点。鸭巴氏杆菌病的肺脏通常都有严重病变,变现弥漫性充血,出血和水肿,病程稍长的会出现纤维素性肺炎变化;而鸭瘟的肺脏变化一般不显著。相反的,一部分鸭瘟病鸭的颈部皮肤可见明显的炎性水肿。
实验室要点:
采用血平板进行细菌分离。
2.雏鸭肝炎
肝炎有三种不同病毒引起,分别是鸭肝炎病毒DHV –1(属肠道病毒),DHV -2(星状病毒),DHV-3(小RNA病毒);最常见的为DHV-1型。1,2和3型有明显差异,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性。
(1)发病特点
主要发生于3周龄以下的雏鸭,4周岁以上的尚未见到发病报道,对成年鸭,鸡和鹅有抵抗能力。
(2)临床特点
本病的潜伏期很短,随后病鸭不安定,出现神经症状,运动失调,身体倒向一侧,两脚发生痉挛,死前头向后倒,呈角弓反张姿态。
(3)特征病变:
肝脏肿大,质地柔软,呈淡红色或外观显斑驳状,表面有出血点或出血斑;脾脏有时肿大,外观也呈斑驳状。多数病鸭的肾脏发生充血和肿胀,胰腺肿大,其他器官没有明显变化。
(4)鉴别诊断
1)与鸭瘟区别:
发病要点
鸭瘟虽然各种日龄的鸭均可感染发病,但3周龄以内的雏鸭较少发生死亡;病毒性鸭肝炎对1~2周龄易感雏鸭有极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超过3周龄雏鸭不发病,这在流行病学上是重要区别之一。
病变要点:
从鸭瘟食道,泄殖腔和眼睑粘膜呈出血性溃疡和假膜为主要特征性病变,与鸭病毒性肝炎完全不同,可作为重要区别之二。
实验室要点:
用抗鸭瘟病毒高免血清和抗鸭病毒性肝炎高免血清在易感1~7日龄雏鸭做交叉中和试验,或交叉保护试验,可作为重要区别三。
2)与鸭巴氏杆菌病区别:
发病要点:
病原多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青,成鸭比雏鸭更易感,尤其是3周龄以内的雏鸭很少发生,这在流行病学上是重要区别之一。
病变要点:
从鸭巴氏杆菌病肝脏肿大,有灰白色针头大的坏死灶和心冠沟脂肪组织有出血斑,十二指肠黏膜严重出血等特征病变与鸭病毒肝炎完全不同,可作为重要区别之二。
实验室要点:
肝脏触片,心色液涂片,革兰氏或美兰染色见有许多两极染色的卵圆形小杆菌。用肝脏和心色液接种鲜血培养基能分离到巴氏杆菌,而鸭病毒性肝炎均为阴性,可作为重要区别之三。
3,鸭流感
禽流感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的A型流感病毒。
(1)发病特点:
本病潜伏期从数小时至2~3天,由于鸭的品种,年龄,有无并发症,病毒株和环境条件不同,症状差异很大。
(2)临床症状:
患病鸭食欲减退或废绝,仅饮水,大便拉白色或带淡黄色水样稀粪。精神沉郁,腿软无力,不能站立,俯卧地上,缩颈。部分患鸭有呼吸道症状。死前喙呈紫色,部分患鸭死前有精神症状。患鸭迅速脱水,消瘦,病程短,鸭群感染发病后2~3天内引起大批死亡。
(3)特征病变
急性死亡的患鸭,十二指肠粘膜充血,出血,在空肠,回肠粘膜有间断性2~5个厘米左右环状带,环状带有的病例呈灰白色或出血性或紫色溃疡带,这种特殊的病变,从浆膜即清楚可见。
肾脏肿大
(4)鉴别诊断
1.与鹅巴氏杆菌病区别
发病要点;鹅巴氏杆菌病是由禽多杀性巴氏杆菌所致。本病多发生于青、成鸭,而雏鹅很少发生,在流行病学上有一定参考意义。同时应用抗生素药物有紧急预防和治疗作用,而抗菌素对鸭流感无任何作用,也有参考价值。
病变要点;患鸭巴氏杆菌病的肝脏有散在性或弥漫性针头大小的坏死灶特征,而患鸭流感的肝出血,无坏死灶,是重要区别之一;
实验室要点;
肝脏触片,美兰染色、镜检有卵圆形小杆菌,而鸭流感肝触片染色镜检未见有细菌,可作为重要区别之二;
肝脏病料接种鲜血琼脂培养基和经处理后接种鸡胚,在鲜血琼脂培养基上呈露珠状小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为阴性卵圆形小杆菌,而鸭流感在鲜血琼浆培养为阴性,但能引起鸡胚死亡,绒尿液具有凝集鸡红细胞,并能被特异抗血清所抑制,可为重要区别之三。
二、细菌性疾病
1、巴氏杆菌
禽巴氏杆菌病(禽霍乱或禽出血性败血病),是鸭、鹅、鸡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本病的发生常为散发性,间或呈流行性。各种禽类都能感染。家禽中最易感的是鸭、鹅、鸡。本病的传播途径一般是经由消化道和呼吸道。消化道传染是通过摄食和饮水。
(1)发病特点;
病禽一般表现精神呆顿,食欲废绝,口渴增加,鼻和口中流出粘液,呼吸困难,口张开,常常摇头,将所蓄积在喉部的粘液排出来,所以群众把它叫做“摇头瘟” .病禽发生剧烈腹泻,排出绿色或白色稀粪,有时混有血液,具有恶臭。由于病禽常常发生剧烈的腹泻症状,所以通称为禽霍乱。
(2)特征病变
急性型死亡的病禽,腹膜、皮下组织和腹部脂肪组织常有小点出血。肠道中以十二指肠的病变最显著,发生严重的急性卡他性肠炎或出血性肠炎,肠粘膜充血,出血、满布小出血点,肠内容物中含血液;腹腔内,特别是在气囊和肠管的表面,有一种黄色的干酪样渗出物沉积;肝脏具有特征性病变,体积肿大,色泽变淡,表面散步着许多灰白色、针头大的坏死点,这是禽霍乱的一个特征性的病理变化;心包膜有程度不等的出血,特别是在心冠部脂肪组织上面的出血点最明显
(3)鉴别诊断
注意与鸭瘟、鸭流感、雏鸭肝炎、鸭结膜炎等区别
2、里默氏杆菌病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传染病。主要侵害雏鸭,雏鹅及雏火鸡等多种禽类,多发于2~7周龄的雏鸭和雏鹅 ,呈急性或慢性败血症。10周龄时仍能出现感染发病,种鸭及成年蛋鸡不易感。
潜伏期的长短与菌株的毒力,感染途径以及应急等因素有关,一般为1~3天,有时长达1周左右。病程可分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很多禽场发生本病以急性病例占多数,也有部分禽场则以亚慢性和慢性为主。
本病的发生,流行以及造成危害的严重程度与应激因素关系密切。一般来说,感染而未受应激的鸭通常不表现临床症状或者症状轻微。卫生及饲养条件较好的鸭场常表现为散发且多为慢性。
气候,饲养密度,鸭舍环境,温度应激,饲料配比不当,缺乏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运输应激,其他疾病感染等因素均能诱导和加剧本病的发生和流行。
本病常发生于低温,阴雨,潮湿的季节,冬季和春季较为多见。本病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刺破的足部皮肤的伤口,蚊子叮咬等多种途径传播。
感染发病后,死亡率为1~80%,甚至高达90%以上。耐过的鸭生长迟缓,增重减慢,平均体重比正常禽低0.5~1.5kg,甚至不到正常禽的一半。饲料报酬显著下降。
鸭场一旦发病,其周边的鸭场或者鸭群也会相继发生该病的流行,而且很难从发生过该病放入鸭场根除,如果不改善饲料条件和环境卫生,就会引起不同批次的达到易感日龄的小鸭感染发病。
(1)发病特点
最急性型病例多见于2~3周龄的雏鸭,病程一般为1~3天。
患禽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厌食,离群,打喷嚏;眼鼻分泌物增多,眼有浆液性,粘液性或脓性分泌物,常使眼眶周围的羽毛粘连,甚至脱落。鼻内流出浆液性或粘液性分泌物,分泌物凝结后堵塞鼻孔,是患禽表现呼吸困难,少数病例可见鼻窦明显扩张。
部分患鸭濒死期神经状况明显,如头颈震颤,摇头或点头,呈角弓反张,抽搐等。
日龄稍大的幼禽(4~7周龄)多呈亚急性或慢性经过,病程可达7天或7天以上。表现为精神沉郁,腿软弱无力,痉挛性点头或左右摇摆,难以维持躯体平衡,部分病例头颈歪斜,当遇到惊扰时,呈转圈运动或倒退。
(2)特征病变
本病主要特征是浆膜出现广泛性的多少不等的纤维性渗出,故有传染性浆膜炎之称,可发生于全身的浆膜面,心包膜、气囊、肝脏表面以及脑膜最为常见。
急性病例的心包液明显增多,其中可见数量不等的白色絮状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心包膜增厚,心包膜常可见一层灰白色或灰黄色的纤维素渗出物。
病程稍长的病例,肝脏吧,表面覆盖着一层灰白色或灰黄色的纤维膜,厚薄不均,易剥离;肝肿大,质脆,呈土黄色或棕红色或鲜红色;气囊混浊增厚,有纤维性渗出物附着,呈絮状或斑块状,颈、胸气囊最为明显;神经症的病例,可见脑膜充血、水肿、增厚。
有些慢性病例常出现单侧或两侧跗关节肿大,关节液增多,也可发生于胫跖关节,关节炎的发生率有时可达禽病的40%~50%。
(3)区别诊断
1)与大肠杆菌病区别:
由大肠杆菌所致的鸭大肠杆菌以肝脏肿大,出血和脑壳出血,脑组织充血及坏死灶为特征性的病变特征,通过不呈心包炎,肝周炎和气囊炎,而心包炎,肝周炎的气囊炎是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特征性病变特征,是重要区别之一;
将病料接种于鲜血琼脂培养基和麦康盖琼脂培养基,经37摄氏度的培养24~72小时,大肠杆菌能在两种培养基上生长,呈特征性菌落,是重要区别之二;
将病料涂片或触片染色镜检,大肠杆菌呈较大,大小不太一致,而鸭疫里默氏杆菌呈卵圆形小杆菌,而且大小比较一致,是重要区别之三。
2)与巴氏杆菌病区别
由巴氏杆菌能引起各种日龄鸭,鹅发病,尤其是青,成年鸭,鹅发病率比幼年鸭,鹅高;而鸭疫里默氏杆菌仅能引起7周龄以内的鸭,鹅发病,7周龄以上极少发病,是流行病学上重要区别之一;
肝脏呈灰白色坏死病灶,心冠脂肪出血等是巴氏杆菌病特征性病变,无“三炎”病变,而“三炎”是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特征性病变特征,是区别之二;
小白鼠接种,巴氏杆菌能致死,而鸭疫里默氏杆菌不能致死,是重要区别之三;
(4)防治
预防:
1)1~3日龄采用止痢宝口服3天,然后用维肽维持10~20天。(可以每天使用或隔天使用)。
2)采用里默氏杆菌灭活疫苗+转移因子
治疗:
采用抗生素(+转移因子或者白介素)
3、大肠杆菌病
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杆菌原发或继发感染所引起的多种禽病的总称。本病的病原是由某些血清型的大肠杆菌所致,雏鸭、雏鹅主要有O2、O78、O8、O7、O73、O19、O45;
临床上雏鸭、鹅多以心包炎、气囊炎、败血症、眼结膜炎等;
成年产蛋的鹅和产蛋的鸭以发生大肠杆菌性生殖器官病为特征。
(A)雏鸭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
多与病毒性疾病同时存在,当由于各种应激刺激造成侵体的免疫功能降低时,就会发生感染,提高死亡率。
(1)发病特点:
败血性:以1~2周龄雏鸭为主;
浆膜炎:以2~5周龄小鸭、中鸭多发;
腹膜炎:蛋鸭多发。
(2)特征病变:
特征性病变,胸腹腔器官及气囊表面淡黄色纤维素渗出物附着;肝脏肿大、表面有淡黄色纤维素渗出物。
(3)诊断与治疗
诊断时:往往只注意到继发病(细菌病),容易忽视原发性疾病(病毒病),给确诊和用药带来难度。
治疗时:1)治表重要(降低死亡)--抗菌药
3)治本关键(控制疾病)--控病毒
(B)大肠杆菌性肝炎和脑炎
10日龄至50日龄番鸭和家养野鸭。幼龄水禽多发生在梅雨季节,舍养肉用水禽一寒冷的冬春季节。发病率在5%~40%左右,死亡率高达50%以上。
(C)鉴别诊断
注意与大肠杆菌、巴氏杆菌和里默氏杆菌病鉴别:
病名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
大肠杆菌病
多杀性巴氏杆菌病
病原特征
形态较一致的小杆菌,无鞭毛,不运动,不产生硫化氢和吲哚,不利用碳水化合物,不能在麦康盖和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脑、心血中易分离到细菌。
周身鞭毛,能运动,不产生硫化氢,能产生吲哚,能分解葡萄糖和甘露醇,在麦康盖和普通琼脂培养基上均能生长。各病变组织、器官易分离到细菌。
无鞭毛,不运动,能产生硫化氢和吲哚,能分解葡萄糖和甘露醇,产酸不产气,能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生长,不能在麦康盖上生长。肝脏、血液、心脏易分离到细菌。
流行特点
发生与应激因素关系密切,主要侵害2—7周龄幼禽,日龄越小,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可发生各种日龄的禽,仔禽有较高发病率和死亡率。
成年禽及种禽发病率高。
临床症状
常有头颈震颤,歪颈等神经症状,耐过禽生长迟缓。
有神经症状。
病程较短,多为急性,常常未表现明显症状即突然死亡,慢性病例可出现歪颈。
特征病变
浆膜发生纤维素炎症,少数病例出现干酪性输卵管炎,慢性病例常出现关节炎。肝肿大出血,脑充血、出血、坏死,种禽及蛋禽常有卵黄性腹膜炎。
心冠脂肪出血,肝脾表面可见灰白色坏死点。
动物接种
不致死家兔和小白鼠
致死家兔和小白鼠。
三、如何对鸭病进行有效防制
1、上雏应该注意种禽的健康状况和免疫情况。尤其是通过种鸭进行免疫的疾病必须在产蛋前进行免疫。
2、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严格执行疫苗接种程序,降低3周龄以内的鸭群对野毒株的易感性。
3、选用优质高效的疫苗
目前市场上流通的疫苗尽管都通过GMP体系认证,但是就其产品质量的可靠性和高效性来说是参差不齐的,甚至有些疫苗产品因净化工作不彻底,尚含有一些能引起水平传播的传染病的病原体。所以选用优质、高效、安全的疫苗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4、采用适当的免疫增强剂(白介素、转移因子),配合疫苗的使用,增强免疫效果。
1)提高和增强淋巴细胞的功能。2)减弱和缓解疫苗免疫应激,特别是油乳剂对产蛋鸭的应激。3)缩短免疫疫苗产生抗体时间2—3天。4)提高疫苗免疫效果,提高疫苗1-3个抗体滴度。
5、做好日常保健、维护非特异性免疫系统。
1)细胞因子类(白介素、转移因子、免疫核糖核酸等)
就白介素而言,该品不仅能激活和增强细胞免疫系统的功效,而且能消除体液免疫系统的抑制因素,解除体液免疫抑制,从而使细胞免疫系统和体液免疫系统均处于高效表达的状态,机体处于强健康状态。
如与防霉剂配合使用,提高霉菌毒素对动物免疫系统的破坏;缓解抗生素对免疫器官的损害。
2)微生态制剂
3)近几年来微生态制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崇,对动物机体免疫功能调节,对养禽过程中出现的免疫抑制现象缓解和辅助疗效。同时,除了杀菌、抑菌,能调整肠道菌群平衡外;促进采食、消化吸收动物生长和生产性能等一系列功能外。对改善养殖环境,降低呼吸道疾病发生;对安全绿色、安全食品具有积极作用。
4)提高疫苗免疫效果,提高疫苗1~3个抗体滴度。
5、做好日常保健、维护非特异性免疫系统
1)细胞因子类(白介素、转移因子、免疫核糖核酸等)
就白介素而言,该产品不仅能激活和增强细胞免疫系统的功效,而且能消除体液免疫系统的抑制因素,解除体液免疫抑制,从而使细胞免疫系统和体液免疫系统均处于高效表达的状态,机体处于强健康状态。
如与防霉剂配合使用,提高霉菌素对动物免疫系统的破坏;缓解抗生素对免疫器官的损害。
2)微生物制剂
近几年来,微生物制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崇,对动物机体免疫功能调节,对养禽过程中出现的免疫抑制现象具有缓解和辅助疗效。同时,除了杀菌、抑菌,能调整肠道菌群平衡外;促进采食、消化吸收、动物生长和生产性能一系列功能外。对改善养殖环境,降低呼吸道疾病发生;对生产绿色、安全食品具有积极作用。
3)中草药类
许多中草药可提高机体的抗体水平及免疫力。补益类中药大多具有相同的成分——多糖类成分,如人参多糖、黄芪多糖、党参多糖等,大多具有提交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清热解毒类中药如穿心莲、黄芪、黄芩、黄柏、大蒜、板蓝根、鱼腥草等也具有增强家禽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该类药物还也已有效抑制病原菌的繁殖,可用于传染性疾病的防治。
6、合理使用药物,控制兵法和继发感染,最大限度降低死亡率。
1)根据病情合理选择药物,疗程要适当,避免长期使用;
2)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由于耐药因子的原因,导致用药量大,造成药物残留;
3)无法停药、连续使用,长期使用导致免疫下降。采用生物防治手段进行,如止痢宝、微生态制剂等
7、饲料营养全价化
根据鸭群生长和生产需要配置饲料,保证免疫抗体和细胞因子产生所需的蛋白质,提高鸭群的免疫力。避免鸭群营养不良或患有慢性营养消耗性疾病所导致的免疫反应低下,对疫苗免疫答应降低,抗体产生也低的情况。当鸭群处于免疫或应激时应加大VC、VA、VE和硒等的添加量。要注意饲料成品和原料的保存,避免有毒物质的混入和霉变。
8、加强饲料管理、减少应激
如避免鸭群过分拥挤、通风不良、有害气体过多等情况,减少呼吸道黏膜损害,减少细菌和病毒的继发感染。加强生物安全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养殖场内病毒和细菌,使鸭群免受病毒和细菌的侵扰。
四、生物技术产品在临床上的应用
鸭常见病防治原则:
(1)注重日常保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细胞因子、微生态制剂、中药提取物
(2)治疗病毒病,防止疫情扩大。
——干扰素、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免疫核糖核酸
(4)控制继发或并发感染
——敏感抗维生素或生化药品
(敏感抗维生素、溶菌酶、抗菌肽、细菌素等)
1、干扰素
干扰素是有白细胞、成纤维细胞或病毒感染的组织细胞等产生的。主要通过生物工程技术进行生产,如水禽干扰素(鸭干扰素)等。
干扰素进入细胞后,激活翻译抑制蛋白合成基因,分泌产生翻译抑制蛋白(TIP)并结合到核糖体,阻止病毒RNA与细胞核糖体结合,从而达到抑制和影响病毒的复制。
作用:
(1)用于各种病毒性疾病免疫失败而导致的机体发病。
(2)用于治疗临床上发病,但目前没有有效西秒的病毒性疾病治疗,包括免疫抑制病。
(3)治疗时一般用于感染发病早期或反复感染发病期。
(4)病情严重时,可以与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同时使用;如有继发感染配合抗生素使用;如有免疫抑制病等混合感染,应使用转移因子、黄芪多糖等提高机体免疫力。
2、白介素
1)、白介素是由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产生的,种类多达30种之多,研究使用较多的大概5~6种。
主要通过生物工程手段进行生产,如白介素-2(保康液等)。其作用主要介导白细胞间互相作用、调节细胞的生长分化、参与免疫答应和介导炎症反应。
2)、临床上表现为:
(1)作用增强机体抗肿瘤能力;
(2)提高机体抗感染免疫力;
(3)增强疫苗免疫保护作用;
(4)缩短疫苗产生抗体时间;
(5)维持机体水平均一的保护性抗体水平;
(6)矫正机体免疫缺陷;
(7)破坏机体自身免疫耐受性等等。
3、转移因子
转移因子是由健康动物白细胞中提取制得的一种携带丰富免疫信息的核苷酸——多肽类小分子物质。此类产品主要采用住的脾脏进行提取,目前市场上已有采用异源白细胞培养技术生产的产品,泵较好地避免交叉感染,如福特(禽用)等。
(1)作用机理:具有能获得供体样特异和非特异的细胞免疫功能。
1)用于免疫抑制导致的免疫力、抵抗力下降而出现的细菌性高、霉菌性、病毒性感染等症
2)提高机体对整体体能的调节和具有抗病、抗应激的能力。
3)对恶性肿瘤可视为辅助治疗剂。
(2)临床使用:
1)发病时与干扰素或免疫球蛋白同时使用,快速提升治疗效果。
2)免疫时与疫苗同时或提前使用,缓解已有的免疫抑制对机体的影响,提高抗体滴度;
3)缩短抗体产生时间;缓解疫苗对机体的应激。
4、溶霉菌、抗菌肽作用特点
是由蛋白质组成的,能被体内酶所分解,无残留和蓄积;它们(包括细菌素)的抗菌机理基本一致,主要作用于细菌细胞膜,不易产生耐药性。长期使用,不会对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破坏和抑制,不会引起免疫抑制。
5、微生态制剂
作用机理:
(1)对动物机体免疫功能调节与促进;
(2)杀菌、抑菌,防病抗病作用;
(3)调整饲养营养结构、促进采食、消化吸收;
(4)提高动物生长和生产性能,加快生理机能成熟;
(5)绿色环保、改善养殖环境,降低呼吸道疾病发生。
因此,微生态制剂在提高机体免疫力、细菌性疾病(如大肠杆菌)的防制、促生长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是未来畜牧养殖业占主导地位的饲料添加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