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优质、健康、安全食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健康生态散养模式普遍受到了消费者和养殖者的青睐。然而,散养模式相比传统的笼养模式而言,鸡群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因此,品种、圈舍、养殖技术等与传统笼养模式也有着更多的不同。
1. 品种的选择
由于散养模式下,鸡只在室外活动时间较多,要求能适应外界各种条件的变化,包括早晚温差变化、雨雪天气、外界条件的改变等各种可能给鸡只带来应激的状况。此外,散养模式更容易形成品质优良的蛋肉产品,而且生产成本要高于规模化笼养,如果选择那些高产蛋或高产肉的品种,由于品种本身遗传因素的影响,其肉蛋品质差,所以不利于产品档次的提升,不容易实现高投入高回报。
因此,中国农业网建议在品种选择上,尽可能选择那些适应性强、耐粗饲、易饲养、品质优秀的品种。我国的许多地方品种都是最佳选择,如北京的北京油鸡、海南的文昌鸡、山东的莱芜黑鸡、绿壳蛋鸡、广西三黄鸡等。
2. 圈舍要求
现代化散养模式,不等同于早期的庭院散养模式,需要为鸡群提供鸡舍。
鸡舍的建筑要求具备良好的保温、隔热、通风和光照条件。育雏舍要求保温性能良好,配置供温装置,如暖风炉、煤炉或者地暖供温。育成舍和产蛋鸡舍面积不宜过大,控制在500~600平方米以下。育成鸡每栋鸡舍规模不超过5000只鸡,每平方米养殖密度不超过10只,产蛋鸡每栋鸡舍规模不超过3000只鸡,每平方米养殖密度不超过6只。产蛋鸡舍内要求配置光照自动控制器,便于控制光照。
鸡舍需有足够大的出口供鸡只自由出入,每100平方米鸡舍出口至少应达到4米长。鸡舍外为散养场地,放养场地应足够大,每只鸡约4平方米。场地可种植果树、林木,夏季遮阳,也可种植牧草等供鸡只啄食。四周设置围栏,避免野兽攻击鸡群。
养殖场出入口设立消毒池,撒石灰石或者2%的火碱,人员、车辆进出消毒。每栋鸡舍门口也需放置消毒盆,进出人员进行消毒。
3. 饲养管理
根据不同的生长阶段,分为育雏期、育成期和产蛋期进行管理。
育雏期:雏鸡抵抗力差,对外界温度变化非常敏感,因此温度是育雏的首要和关键条件。如果是春夏季育雏,当外界温度达到18℃以上时,5周后可逐步转到室外放养;如果是秋冬季节育雏,则一般在7~8周以后才逐步过渡到舍外放养。放养鸡只白天在舍外活动,晚上回舍内休息,如果遇到恶劣和极端天气,如大风、雨雪等天气,则呆在舍内不进行户外活动。
育成期:放养的密度会影响到成活率、生长速度等。公母分群饲养,饲料逐步从雏鸡料过渡到青年鸡料。在野外青草茂盛季节,可适当减少补饲料量。观察鸡群情况,对弱鸡和体重小的鸡单独补饲。
产蛋期:产蛋鸡对钙的需要量比青年鸡要多3~4倍,开产前需提高饲料中钙的含量,逐步过渡到蛋鸡料,同时可提供贝壳、碳酸钙颗粒等供鸡自由采食。产蛋期光照应控制在16小时,光照强度为1平方米2瓦照度。舍内设置产蛋箱,训练蛋鸡回舍内产蛋,有利于减少窝外蛋、脏蛋、破蛋比例。每天上午、下午各捡一次蛋,夏季可增加捡蛋次数。
4. 疾病防控
散养模式下,由于鸡只直接跟地面接触,更多接触各种病原微生物。如果日常管理不当,更容易发生疾病。
首先,必须做好日常消毒。可供选择的消毒药有火碱、醛类、次氯酸等。鸡舍外,坚持每周消毒一次,至少两种消毒液交替使用。
其次,必须做好免疫预防。根据饲养的品种和疾病流行特点,认真做好疫苗的接种。
此外,饲养员要随时观察鸡只精神状况,观察采食、饮水情况,若有异常,须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