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小区域性流行
2006年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曾在全国暴发和流行,使我国养猪业遭遇了一次沉重打击,损失巨大,教训惨重。主要表现为高发病率与高死亡率,猪群的发病率50%-100%,而病死率20%-100%。临床上可见典型的“蓝耳”症状。流行毒株的分子特征主要是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流行毒株呈现广泛的组织侵害性,呼吸系统、免疫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等都受到破坏。神经系统——从脑组织可分离和检测到PRRSV、临床出现神经症状。流行毒株的免疫抑制能力强于经典毒株,临床上表现为感染猪严重的继发感染,可分离到大量的细菌(如大肠杆菌、链球菌等),副猪嗜血杆菌继发感染上升。从流行毒株人工感染猪也可分离到细菌。
2、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流行现状
2.1、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呈现散发并呈小区域性流行,已成为严重危害养猪生产的第一大疫病。
2.2、仍有部分新发病猪场呈现出与2006、2007年发病猪场一致的临床表现,死亡率很高。
2.3、流行过的猪场呈现PRRSV高感染率、母猪带毒、持续性感染和反复感染某一猪场母猪和后备猪阳性率55%-60%。母猪呈现不发情、配不上种、返情、淘汰率增高,母猪流产时常出现哺乳仔猪、保育猪和生长育肥猪呼吸道疾病的高发病率与死亡率;猪群生产性能(繁殖、生长)极不稳定。
2.4、现有疫苗在控制流行毒株感染和发病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灭活疫苗效果不确实,并可引发应激(带毒猪群疫苗接种后引起发病)、猪圆环病毒病。现有活疫苗尽管有效,但免疫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2.5、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具有易变异的特点,变异度最大的两个基因——Nsp2和ORF5;同一个猪场会有不同的病毒亚群。
3、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常呈现病原多重感染
病原的多重感染或混合感染是近几年猪病的主要流行形式,猪群发病往往不是由单一病原所致,而是以两种以上的病原体相互协同作用(又称共同感染)所造成的,常常导致猪群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危害极其严重,而且控制难度大。主要呈现多重感染,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PRRSV)、猪圆环病毒2型(PCV2)、猪瘟病毒(CSFV)、猪流感病毒(SIV)、猪伪狂犬病病毒(PRV)、肺炎支原体。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呈上升趋势,近年来,随着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变异毒株的广泛流行,猪圆环病毒2型的感染率呈上升趋势,从临床样本中的检出率甚至高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成为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合并感染的主要病原之一。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PRRSV)与猪圆环病毒2型(PCV2)的双重感染最为严重,由此造成猪群的双重免疫抑制,抵抗力下降。
4、细菌性继发感染普遍
副猪嗜血杆菌、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猪链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猪附红细胞体,PRRSV感染猪群细菌性继发感染十分严重。
副猪嗜血杆菌病抬头趋势明显,发病十分普遍。许多猪场由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变异毒株和猪圆环病毒2型的感染,副猪嗜血杆菌病再现。主要发生于保育阶段,特别是保育后期,成为主要的继发性感染疾病,致死率很高。临床上表现为呼吸道症状,死亡猪剖检呈现心包炎、胸膜炎、腹膜炎和关节炎。一旦副猪嗜血杆菌病发生,各种抗菌药物均难以奏效。
5、猪流感的疫情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发病猪群增多,流感病毒的种类增多、复杂性加剧。
6、猪瘟的疫情不稳定
猪瘟发病猪群呈上升态势,猪瘟疫苗的质量应引起重视和加强疫苗免疫效果的监测。
7、猪场疫病的复杂程度和控制难度进一步加剧
猪圆环病毒2型、猪瘟、伪狂犬病、猪流感、猪肺炎支原体感染、细菌性疾病综合感染不断出现,疫病不断复杂和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