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流感即猪流行性感冒,具有发病急、发病率高、传播快等特点。虽然该病的死亡率较低,但冬季是其高发多发季节,若治疗不及时或误诊误治,很容易造成扩散传播,并继发或诱发多种呼吸道疾病,从而增加治疗难度,严重影响养殖效益。
病原及流行病学
猪流感是由猪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由甲型流感病毒(H1N1)所引发,各个年龄、性别和品种的猪均有易感性,气温骤变是该病暴发的诱因,一般在天气多变的晚秋、寒冷的冬季以及早春最易发生,流行季节非常明显,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康复猪和隐性感染猪,可长时间带毒,是猪流感病毒的储存宿主,往往是猪场发病的重要隐患。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虽然该病病死率不高,但由于具有发病急骤、传播快速的特点,往往因防治不及时或误治而造成大范围的扩散,甚至造成地方性流行。由于该类病毒广泛存在于患猪的呼吸道粘膜,随分泌物排出后,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侵入易感猪体内,在呼吸上皮细胞内可迅速繁殖,很快就会致病,被感染的猪接着又向外排出病毒,从而形成循环传播,往往在2天~3天内可迅速波及全群,造成大面积的发病。
近年来临床调查表明,由于目前我国猪群中大多存在蓝耳病(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隐性感染,而该病毒可导致免疫抑制,且蓝耳病也已有转型趋向,由原来的母猪流产型转为呼吸道肺炎型,因此,当猪群抵抗力下降、流感病毒侵袭时如控制不及时,很容易继发支原体肺炎、传染性胸膜肺炎、副猪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等感染,从而加重病情,加大治疗难度,导致病死率增加。
临床症状要分清
该病潜伏期一般为2天~7天。往往发病突然,短时间内会造成全群感染。病情严重者病初体温高达40~41.5℃,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常横卧挤堆在一起,不愿活动;眼结膜充血,畏光,流泪,眼分泌物增多;病猪呼吸急促,阵发性咳嗽,鼻孔有清亮或粘性分泌物,有的可见腹式呼吸;个别病猪有肌肉与关节疼痛表现,触摸时敏感,行走无力,同时粪便干结,无尿或少尿,尿液呈深黄色。
病情较轻的猪,如无继发感染或混合感染,一般都能耐过,多数可于6天~7天后康复;如在发病期间治疗不及时,个别病例会转为慢性并因持续咳嗽、消化不良,出现进行性消瘦;还有的则易发生继发与并发症,增加病死率;妊娠母猪感染时,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出现流产、早产,康复后的母猪常产木乃伊胎、死胎、弱仔;初生仔猪因母猪发病缺奶和受感染,可造成整批死亡。
预防是关键
天气骤变是直接诱因。在秋冬时节,如饲养密度过大,不同日龄仔猪混养,温度和湿度不适,有害气体浓度过大,猪舍卫生条件差,仔猪转群、运输以及其他可能引起应激反应的因素等,均可促使本病的发生与流行。因此,在秋冬季节里,应加强饲养管理,注意防寒保暖,坚持通风换气,及时清理粪污,定期进行消毒。同时,要在前期适时做好药物保健预防与免疫接种工作。
1.根据气候变化,做好防寒保暖冬季要加强防寒保暖,减少舍内环境急剧变化,尽量保持温度恒定;遇骤然降温或阴雨大风天气时,要特别重视产房仔猪和保育猪的保温,注意粪孔通道的冷风侵入。
2.加强通风换气,随时清理粪污猪舍内的粪污集聚过多会导致甲烷、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浓度增加,刺激猪群呼吸道黏膜、眼结膜,导致抵抗力下降。所以,在冬春季节天气晴朗的中午时段要适当延长开门、开窗时间,加强通风换气,及时排除舍内的污浊气体;同时要随时清理粪便污物,进入封闭的发酵池处理后还田利用。
3.坚持定期消毒,保持圈舍清洁
定期对圈舍内外环境、饲养用具等彻底消毒,并经常保持圈舍清洁卫生。在疫病流行期间,要求每天对发病猪群的猪舍及周围环境进行l~2次的消毒,并坚持带猪消毒l次。消毒可采用喷雾和熏蒸方法。猪舍、猪栏、周围环境、运输工具、衣服、用具及带猪消毒可交替使用优录环净、复方戊二醛、金碘、百毒杀等广谱消毒药,熏蒸猪舍时可用碘溶液和食醋进行,以有效杀灭流感病毒,减少疫病传播机会。
4.选择有效疫苗,对预防猪流感最关键
目前在已研制的猪流感疫苗中,技术最成熟并用于生产的主要是H1NI型和H3N2亚型单价或双价猪流感全病毒灭活疫苗,建议在夏末秋初开始接种疫苗,一般接种2次,每次间隔1个月;为确保免疫效果,在注射疫苗前后10天可在饮水中添加绿益态、黄芪多糖等免疫增强剂,以促进免疫应答,提高抗体水平。
5.强化保健预防,增强抗病力
猪流感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在晚秋和冬春高发期,选择能够提高免疫力的药物,适时做好保健预防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天气突变、转群、出栏运输时,可在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让猪自由饮用,有效减少应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