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鳢高密度养殖,易导致乌鳢各种疾病发生。其中乌鳢腹水病是近几年流行最为严重的细菌性疾病之一。该病传染快,发病急,死亡率较高,给养殖户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乌鳢腹水继发病的危害程度甚至高于乌鳢腹水病,发病率达90%以上,死亡率可达100%。
一、病鱼检测
1.外表检测 体表有星状黏液布满全身,有充血点,鳃盖及口腔充血,鳃丝颜色较淡,个别呈花斑状,胸鳍、臀鳍呈现充血性浮肿,眼球外突,腹部膨大,触摸时柔软,体内充水,整体畸形,肛门红肿。
2.解剖检测 肝肿大呈紫红色,其中个别病鱼肝有灰白色点状弥散性坏死病灶;皮下积水,腹腔多清亮腹水,肠系膜、生殖腺及腹壁有出血斑点;后肠充满泡沫状黏液物质,局部坏死。在部分病鱼体内肠壁上还发现有“肉仔”,是一种病变的组织,略呈乳白色。
二、发病病因
乌鳢腹水病的病原体为费氏构椽酸杆菌。该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是人和动物肠道的正常菌落,是机会致病菌,皮肤和肠道是腹水病病原菌的侵入门户。当皮肤受伤可使病原菌侵入机体而发病。引起外伤的主要原因有网捞损伤和寄生虫寄生损伤等。另外,由于投喂变质饵料,乌鳢摄食后,导致肠道内正常菌落失调,为病原菌入侵创造了机会。
三、防治措施
1.专养池塘搞好水质调节 引起养殖池水质差的主要原因有以下2点:一是养殖密度过大。养殖户为了追求最大效益,不断增加放养密度,往往超过了水体自净能力。正规的成鱼养殖,每667平方米放100克左右规格的鱼种3000尾~5000尾比较适合。随着乌鳢养殖业的发展,乌鳢养殖模式由混养逐渐转变成单养,从而使水体生态系统日趋简单,水体环境更易破坏。为了保证水体较高溶氧和鱼体活动空间,减少水体污染物密度,养殖池应该控制好养殖密度并进行污染水循环利用,避免进排水系统交叉导致的污水再使用。养殖期间每20天每立方米水体用20克生石灰调控水质,对出现“水华”的池塘可进行换水、充水,或每立方米水体用1克~2克络合铜进行消除。
2.规范养殖操作 在放养、拉网等过程中细心操作,尽量避免对鱼造成生理刺激,鱼一旦受到较强刺激,其生理将发生改变,做出应激反应,从而消耗体能,处于亚健康状态,抗病能力降低,有利于费氏枸椽酸杆菌的入侵;另一方面,细心操作能减少对鱼体表的物理伤害,降低病原体入侵的机会。
3.投喂健康饵料 投喂健康营养的饲料,增强鱼体质,保证其对病原体的抵制能力。近年来由于养殖规模的扩大,本地的饵料鱼不能满足要求,因此外地海淡水冷冻鱼大量涌入,这些冻鱼冷藏时间超过30 天以上,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大大降低,有个别体色已发黄,脂肪酸败,产生了大量毒素,严重影响了饲喂质量。而始终投喂新鲜杂鱼的乌鳢未有肿瘤病发生。
4.乌鳢腹水继发病的治疗 腹水病发病迅速,且治疗不及时还会产生继发病,一旦发病应立即处理,视情况捞除病鱼、死鱼,注入新水或换水,同时投喂药物,如用新诺明、卡那霉素治疗乌鳢腹水病效果较显著,每667平方米也可以全池泼洒生石灰50公斤或青霉素400万单位、链霉素500万单位,连续泼洒3天,视情况如有必要再施药2天,配合药饵投喂效果更佳。
“乌鳢腹水内籽灵”为湖南农业大学鱼病防治课题组近年研制而成的优质杀虫、抗菌中草药内服药,使用过程中不但不影响鱼的生长,同时具有低毒、无药物残留,诱食开胃、活血通络、保肝护胆的作用,在郴州市东江库区及洞庭湖周边乌鳢集中养殖区进行试验,对防治乌鳢腹水病继发病有显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