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们发现许多淡水养殖鱼类在运输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死亡现象,并且有越来越严重的发展趋势,鱼类品种也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鲤鱼、草鱼、团头鲂、鲫鱼、斑点叉尾等鱼类均会出现上述现象,尤其是在起捕热水鱼时这种现象更为突出,给许多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现将具体的症状和病因分析如下:一、主要症状1.运输前对鱼体进行检查,初期可见鳃丝末端上皮细胞发炎、肿大、增生、愈合,鳃丝呈棍棒状。鳃丝上的黏液增多,呈暗红色,鳃丝淤血或出血,鳃瓣肿胀发炎,有小出血点;鳃丝不糜烂、不缺损,但鳃丝毛细血管栓塞,血液循环不畅,引起呼吸障碍。2.鱼类体表无异常,但鱼缺乏活力,体表黏液偏少,有时黏液迅速脱落,在水中呈云雾状扩散。3.后期鳃瓣黏液增多,有黄白色附着物(显微镜下观察呈特异的柱状菌群),鳃丝因淤血而呈深红色并有出血点,鳃丝边缘上皮细胞坏死、脱落、缺损,软骨外露呈扫帚状,鳃丝局部或大面积白化、坏死。4.镜检鳃部可见有孢子虫、车轮虫、指环虫、三代虫等寄生虫寄生(上述寄生虫的感染率越高,在运输过程中的死亡率也就越高)。5.解剖病鱼可见肝脏萎缩,肝脏呈土黄色,肝后区出现深黄色痂斑,部分病鱼胆囊肿大。6.长途运输后,部分病鱼在水面游动无力,呈缺氧状态,第2~3天为死亡高峰期,鱼类体表缺少黏液,出现糙鳞、脱鳞、出血、鳃丝发白等异常现象。二、病理原因1.鳃部因寄生虫寄生造成组织破坏,继发细菌感染,形成鳃部病变。2.鳃丝淤血、出血引起鱼体血液循环不畅,鱼类呼吸困难,呼吸频率增高,长期下去可引起鱼体毛细血管壁脆化。3.鳃丝末端愈合、发炎、增生、棍棒化,鳃丝相对表面积减少,使鳃与水接触的相对面积减少,通透性差,呼吸不畅,耐低氧能力差,长途运输抗应激能力弱,易缺氧死亡。4.鳃既是鱼类的呼吸器官,同时也是鱼类的重要排泄器官,鳃组织的病变将造成氨氮排泄受阻,血液中氨氮含量升高,影响鱼体内渗透压调节机能的正常发挥。拉网刺激影响鱼类体内渗透压调节机制,鱼类的血流速度加快,血压升高,毛细血管渗透性出血使肌肉充血或出血,病情严重时病鱼的鳍条、腹部表皮或全身会出现充血、出血等临床症状。5.由于鱼类的渗透压调节机制因鳃和肝脏的病变而受到影响,这有可能会造成鱼类在受到强烈刺激时黏液的再分泌功能减弱或失调,从而出现糙鳞、脱鳞等异常现象。6.因鱼类肝脏的局部病变,致使肝脏的代谢功能下降,鱼类抗应激能力降低,运输时易造成鱼类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