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蜇是水母的一种,我国常见的有海蜇、面蜇、沙蜇和黄斑海蜇等。其伞休整一半球形,直径50厘米左右,大者可达1米,胶质较坚硬。体色变化较大,通常呈半透明青蓝色,也有呈暗红色或黄褐色,伞体中央下垂8个口腕,缺裂成许多瓣片,上面生有许多触手,触手中多生毒刺胞,为捕食、御敌之用。海蜇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而且药用价值极高,现代医学认为可用海蜇治哮喘、慢性气管炎、高血压、胃溃汤、产妇少乳、小儿积滞症。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对食用水母进行开发利用的国家。海蜇经腌制加工后,伞体部分叫海蜇皮,口腕部分叫海蜇头,是比较名贵的海产品。
一、海蜇皮
(一)主要加工工艺
1、原料处理 用竹刀沿海蜇伞体腹面将颈部与头(口腕部分)割下,蜇头集放一旁待后处理;摘除蜇体内蜇花(又称蜇脑,实为内脏),留做加工蜇花;用竹刀刮去伞体腹部的白色膏膜,收集起来,留做加工蜇卷。去掉血衣,用海水洗刷干净。
2、初矾 用海水加盐配成6波美度的盐水,再加入明矾粉制成初矾卤水,每100千克鲜海蜇用明矾0.5千克,以后初矾海蜇所用的卤水用加工二矾后的卤即可。投入鲜海蜇皮,轻轻搅动,约15小时取出,叠入萝筐内沥水数小时。
3、二矾 以每100千克盐加4千克明矾混合均匀,将蜇皮平放,在中心处撒盐矾,用量为初矾海蜇的15%,将腌缸底部铺1层盐矾,将蜇皮叠放几张后,平放入腌缸内,堆满后用盐矾封顶加盖,7天后出缸。
4、三矾 沥水后的二矾蜇皮,每100千克用盐矾混合物18千克进行腌制,盐矾比例为100:1.5。腌时将蜇皮摊在木板上,盐矾混合物均匀撒在蜇皮上,逐个垛腌平放入缸中,缸底部撒少许盐矾混合物,腌满后加封顶盐,用竹帘和石头轻压,经7天后即成为三矾蜇皮。卤液浓度在22—23波美度。20天后蜇皮肉质将更为坚实。经过三矾后的海蜇皮即为成品,在出售包装前要出缸挑选分级,海蜇皮出度一般为8%左右。
(二)海蜇皮质量要求
各级共同要求 白色或淡黄色,有光泽,肉质厚实均匀,有韧性、脆性,无红衣,无泥沙,无异味,水分含量不超过68%,盐分含量18%--25%,明矾含量1.2%—2.2%,不使用硼酸或硼砂作防腐剂。
一级品 直径33厘米以上,自然圆形,完整,允许有3厘米以内破洞1处或裂缝2处,允许有不影响外观的小缺角。
二级品 长径25厘米以上,基本完整,片张平整,允许有32百米以内的破洞2处或裂缝3处,但裂缝长度不超过长径1/3,允许有小缺角,不允许沾染“头血”。
三级品 长径20厘米以上,宽度17厘米以上,形状不稳定,允许有破洞和裂缝,允许沾染“头血”。
二、海蜇头
(一)主要加工工艺 ①将竹片割下的海蜇头,用海水漂洗去污血,加入0.8%明矾粉浸渍3小时左右。②将初矾海蜇头渍出血水约1小时,再加10%盐和0.3%明矾拌匀,腌渍抽卤7天左右。③将二矾海蜇头放于筐中,沥干卤水,加8%盐和0.15%矾粉拌匀,腌渍抽卤10天即可。④将三矾海蜇头置于筐中沥水,用15%盐腌渍,待调运出池。
(二)海蜇头质量要求
各级共同要求 白色、黄褐色或红琥珀色,肉质厚实,有韧性、松脆性,无泥沙,无异味,水分含量不超过68%,盐分含量18%--25%%,明矾含量1.2%--2.2%,不使用硼酸或硼砂作防腐剂。
一级品 每只重350克以上,只形完整,无蜇须。
二级品 每只重150克以上,只形基本完整,允许有残缺,无蜇须。
三级品 每只重量不限,单瓣或两瓣以上相连接。
三、海蜇品加工新技术
(一)去红衣 海蜇的红衣,通常用手工擦刷,往往不易去尽,且费工费时,容易弄破,减少成品率,降低成品等级。可将有红衣的腌制海蜇成品放入容器中,注入次氯酸钠溶液浸泡,不断搅动几分钟后,红衣变成白色,开始脱落,此时立即捞出,浸入硫酸钠溶液,5—6分钟捞出,用淡水冲洗5分钟,边冲边洗用手轻擦,变白的红衣可全部除尽,最后用饱和食盐液浸泡5天,离心提干即成。
去“头血” 将腌制海蜇皮或腌制海蜇头用亚硫酸钠或硫酸钠溶液漂白,浸约24小时,待颜色变白后立即取出,用清水冲洗4小时,并经常搅动,最后放入饱和食盐溶液中浸7天,离心提干。具体时间可根据漂白情况灵活掌握,如漂白过度,将影响蜇皮,蜇头的松脱和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