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鳝的呼吸机理
稚鳝具有胸鳍和鳍褶,上有许多毛细血管,是主要的呼吸器官,后来胸鳍和鳍褶退化消失,鱼鳃基本退化,鳃耙上仅留一点痕迹,不能独立在水中呼吸,主要依靠口腔、咽喉呼吸,即竖直前半段身体,吻端伸出水面呼吸,所以空气中含氧量不能太低。当然,黄鳝在冬眠期其皮肤(侧线孔)和泄殖孔也能承担微呼吸。当水质恶化、混浊或受外界惊扰时,黄鳝前鼻只呼不吸,后鼻则吸而不呼,所以水中溶氧量也不能太低。其它鱼类在溶氧量小于2mg/L水中难成活,运输时要充氧运输,而黄鳝可以在溶氧量0.5~1mg/L的水中成活。另外,黄鳝生命力强,喜欢群聚成团(尤其是小鳝)。这些给黄鳝运输带来了便利,但运输密度也不能太高。雄鳝伸出水面呼吸频率较高,雌鳝较低,小鳝甚至不到水面吞吐空气。试验证明:黄鳝耗氧率与个体大小、环境温度高低及昼夜节律交替有关,体重20~105g的黄鳝,在25℃~27℃的室温下,平均耗氧率为63.64±14.46mg/kg?h,个体越小,耗氧率越高;从10℃~25℃耗氧率随温度升高而增高,而在25℃~35℃,耗氧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黄鳝晚上的耗氧率平均比白天高26.99%。这些为黄鳝运输提供了定量依据。
2、短途运输
即运输路程小于50公里的运输。一般采用湿润法运输,比较省事,成本低。运输容器有木箱、木桶、麻袋口编织袋等,为了保持湿润,底部可铺垫一层湿草或湿蒲包或粘泥甚至鸡蛋清,防止鳝体摩擦受伤。使用木箱、木桶、箩筐装运时,还要在四周和盖上打洞,以便通气。要避免阳光直射,夏季运输时还要注意降温,经常在桶盖、箱盖上放上冰块,盛放密度不宜超过40kg/平方米。当然采用带水运输法效果更好,盛放密度可达50kg/平方米,但成本较高,比较费事。
3、中途运输
路程在50~500公里之间,一般采用带水运输法运输。运输容器有木桶、帆布袋、水缸、泡沫箱、铁皮箱等。鳝与水重量比为1:1,天气炎热时将冰块放在网盖上,使融化的冰水滴入水中逐渐降温。同时按黄鳝重量10%的比例放入泥鳅,促进黄鳝活动并使容器内氧气有所增加。泼洒庆大霉素4万单位/L或金霉素10g/立方米,并放入一些柔软的水草。盛放密度不宜超过40kg/平方米。
4、长途运输
长途运输路程大于500公里,运输时间要1~2天,距离远,时间长,风险大,要严格掌握好运输时间、温度和密度,其要领如下:
4.1运输工具 运输容器有木桶、泡沫箱、铁皮箱等。一般用泡沫箱效果较好,成本低,重量小,能堆放,易于保温。泡沫箱规格以50cm×40cm×25cm较好,规格太大,搬运不方便,泡沫箱易坏;规格太小,占用空间太大,操作费事。当然,还可按运输工具(面包车、农用车等)的具体尺寸适当加以调整。泡沫箱内垫以塑料薄膜,以防渗水;盖上等距离打几排洞,以便透气。
4.2饥饿 运输前一定要让黄鳝在水泥池、塑料盆、薄膜围隔池等暂养池中饥饿1~2天,使其腹部排空。
4.3高密度锻炼 在2~3天内逐日增加盛放密度,直到10kg/平方米,让黄鳝逐步适应高密度环境,期间不要喂食,并勤换水。
4.4梯级降温 黄鳝运输温度在10℃~15℃较好。如果温度较高,一定要梯级降温,即每次放入较前一次低2℃~3℃的水中浸泡10~30min不等,随着浸泡次数的增加而缩短浸泡时间,直到水温降到10℃~15℃。
4.5严格控制运输密度 每箱放鳝种不宜超过10kg,要求黄鳝的高度小于15cm,鳝与水的重量比为1:1,并按照温度和黄鳝规格采取不同的措施,一般大鳝种密度较大,小鳝种密度较低;温度高时密度较低,温度低时密度较高。
4.6容器内放好鱼巢和冰块 鱼巢用消毒过的塑料袋较好,可起到隔离黄鳝和在运输途中支撑黄鳝身体的作用。水草因呼吸作用消耗水中氧气,在长途运输中最好不用。冰块勿直接放置,用饮料瓶装满水在冰箱内冻成冰以后放入泡沫箱中,并稍旋松瓶盖让冰水缓慢滴出逐渐降温,每个泡沫箱可放2瓶。洒入恶喹酸1g/立方米或庆大霉素4万单位/L。然后将处理好的鳝种放入容器中,盖上盖子,并用胶带包扎作好标签或记号。
4.7运输时间 一般在早晨或晚上起运,最好趁阴雨天运输。
4.8换水和分池 运输途中看水质和气温情况,可以换1~2次水。到达目的地后要及时消毒分池,饲补复合维生素和增强免疫力的中药如金银花、黄芪、茯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