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养鸡养殖模式使鸡的活动空间扩大,鸡群得到充分的运动,因此散养鸡十分活泼,切羽毛比圈养的鸡有光泽,肉味也要比圈养鸡鲜嫩,可谓是外形美,品质高。
凡是总有利弊,就散养鸡目前的养殖情况上来看,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最为普遍的就是散养鸡雏鸡成活率不高的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提高散养鸡成活率,我们就必须先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造成成活率低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原因还得从鸡的生长环境和鸡体本省的抵抗力两方面来找。根据散养鸡养殖户的经验,散养鸡在0~30日龄期间,由于环境、温度、饲养等原因,死亡率、发病率较高,总结为以下两点:
1、散养鸡养殖场的基础设施差:养殖的最根本原理是为养殖对象创造一个最适合的生活环境,进行集体繁殖集中生长,然后产生经济利益。但是由于部分养殖场的基础设施建较差,很难到达到适合鸡生长的各种指标,如温度、通风,导致鸡无法适应生长环境而患病、最终死亡。如气温过低鸡患白痢病,通风差废气含量过高易得支气管炎等。特别是对于雏鸡来说更是降低了它的成活率。初出壳雏鸡个体小、娇嫩、绒毛短,保温能力低,调节体温机能也还不完善,直到3-4周龄,才逐渐完备。因此,搞好防寒保温,调节适宜的温、湿度,是养好小鸡,提高雏鸡成活率的关键。
育雏合适的温度、湿度如下表:
周 龄 温度 (白天) 温度 (晚上) 相对湿度(%)
1-2 32-28 34-30 65-60
3-4 28-26 30-28 65-55
5-6 26-23 28-25 55
7-8 23-20 25-22 55
8周龄以上 20 22 55
2、散养鸡养殖户没有建立起鸡体坚强的抵抗力。
散养鸡在养殖阶段会被放养到山林、果林中,在这期间由于和外界接触频繁,患传染病的几率也会增大,做好防御工作,适当调整饲料中的营养配比,加大对散养鸡的健康监督,可以提高散养鸡的成活率。防疫措施也能很大程度上的提高散养鸡的成活率。目前对散养鸡没有统一的免疫程序,而大多散养鸡中死亡最多的是雏鸡白痢杆菌病、甘保罗病(传染性法氏囊病)、新城疫、禽流感等,通过集中育雏,防止白痢杆菌病的发生。
在30日龄前死亡率较高阶段,农村散养鸡免疫程序推荐如下:
1日龄:马立克氏病疫苗皮下(或肌肉)注射。
3~9日龄:新支二联苗或新支肾二联苗每只2羽份,滴眼和鼻,或用新支油乳剂皮下注射,同时用新支或新支肾点鼻、点眼或饮水。
10~14日龄:法氏囊弱毒疫苗每只2羽份,饮水或滴口。
20日龄:新城疫Ⅱ系或Lasta或新支52疫苗每只2份,滴鼻眼或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