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养殖锯缘青蟹(Saylla Serrata)发生脱壳不遂病是影响青蟹养殖最为严重病害之一,我们经过三年的生产观察分析及防治试验,认为该病害主要由水环境突变,病菌感染引发,也与青蟹特殊生理生态有关,经采取措施防治,效果良好。
一、病症及危害
青蟹养殖生产中,放养秋苗越冬养殖是广东省汕头地区主要生产形式,该病即发生于每年秋季放养的青蟹,于10月份(农历寒露前后),当第一次寒潮初至时,大量体重150g左右的青蟹发生脱壳不遂并死亡,且以适龄临交配雌蟹为多,能完成脱壳的青蟹则极多感染弧菌,在继续养殖过程中逐渐恶化死亡,病蟹体液白浊,当地农户称"白芒",发病池塘极易重复感染,使不同规格的青蟹均感染发病,死亡率可达30~80%,对养殖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二、发病条件及原因分析
(一)发病条件:
1、水温及环境不适:该病经常发生于每年第一次冷空气南下影响的时候,水温突降至20~25℃左右时,如若伴随台风,台风前西风、低气压,台风后降雨、降温,则发病更严重。
青蟹生殖蜕壳交配对环境有一定的要求:溶解氧1.49~1.69mg/l,ph7.38~8.12,水温18~21℃,盐度6.7~7.4‰。
2、池水比重突变:发病季节一般河口养殖区水源比重上升,如牛田洋垦区水源榕江口比重从1.002~1.005上升到1.010左右,若大量换水会导致池水比重突变,则易引发此病。
3、水质不良:污染富营养化水易发病。
4、混养池塘常伴随虾病发生。
5、雌雄比例不当,如发病前大量选收雄蟹,则易发病。
6、青蟹群体中蜕壳周期同步易发病。
7、苗种质量不良,如若养殖前期少量感染弧菌出现"白芒"病,易传染引发暴发性病害发生。
(二)发病原因:
由以上发病条件分析及大量池塘对比观察、实验,该病发生原因:
1、秋季22~25℃水温为水体中弧菌等病原菌最适繁生条件,而水温下降又降低青蟹活力及抗病力,病原菌感染为此病发生根本内因,这与近年来环境污染,水质恶化有关。
2、与青蟹特殊生理生态有关,秋季25~28℃水温时为青蟹集中生殖蜕壳期,即第13次生殖蜕壳,故特别表现在适龄交配雌蟹(俗称赤脐、黑脐雌蟹)蜕壳不遂死亡,实验观察交配雌蟹甲壳硬化时间长,一般蜕壳交配初始至甲壳完全硬化时间长达2~3天,致使极易感染病菌。这时,若环境突变或不适,水质不良也极易使交配受阻且死亡。秋季早晨溶氧量偏低,而交配雌蟹耗氧量增大,雌蟹极易因缺氧窒息死亡。环境条件突变刺激适龄青蟹群体蜕壳,雄蟹同步蜕壳使雌蟹未能完成生殖交配,激烈生理变化,加上水质不良及水体致病菌感染,而造成了该病出现现象。
三、防治对象
1、良好水质及水环境为防病最主要措施,我们采取半封闭内循环水质管理措施,多品种蟹、虾、鱼、藻生态式混养,稳定水环境,减少外源污染及外源病感染,提高水体自净率,效果良好。
2、特别注意易发病季节夜间缺氧现象,我们采取夜间增氧机增氧或用水泵循环流水增氧,不再出现青蟹缺氧"浮头"、"逃岸"现象。
3、发病前1个潮水期(半个月)用2-3ppm漂泊粉消毒,一方面改善水质,减少水体病原菌浓度,另一方面,刺激部分适龄青蟹提前蜕壳,使蜕壳期分散。施药时设置定置网(蟹挝),可收获到部分染病蟹,因健康蟹施药时多潜伏,而病蟹则多逃逸入网被挑除。
另外,养殖过程及发病后,及时用罾网结合收获挑除病蟹,也是防病重要措施。
4、蟹苗质优健康,每池放蟹苗宜多批次不同规格。
5、秋季发病前不宜挑收雄蟹,而应部分挑收成熟雌蟹,此举生产上得大于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