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生物残毒积累是指难分解的有毒污染物在渔业生物体内残留和蓄积的现象。生活在污染水体中的生物,即使这类污染物浓度处于或大大低于安全浓度水平,但经长时间的吸收和富集,在生物体内都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残毒积累。残毒类别
主要有以下四类:
1.重金属类。如毒性较大的汞、镉、铅、鉻、砷等和有一定毒性的锌、铜、钴、镍、锡、银等;
2.放射性核素。如铯、锶、锌、铁等;
3.有机卤素化合物。如狄氏剂、多氯联苯(PCB)等;
4.石油烃类。
长期生活在积累性毒物污染水体的渔业生物,将逐渐甚至完全失去经济价值和食用价值,如鱼类表现为生长缓慢,体型瘦小,或呈畸形,或有特殊颜色。富集铜的牡蛎,其外壳膜及鳃部均带绿色,通常称’’绿色病’’。如果积累的是有特殊气味的污染物,像石油烃类,则使鱼、贝类具有污染物的臭味,富集铁或铜则分别具有铁锈味或铜臭味。石油污染的鱼不仅异臭不堪入口,而且其内脏常有肿瘤并伴有肌肉溃烂现象。经济鱼、贝、藻类的残毒积累对人类常构成潜在的危害。例如,吃了含铜较多的牡蛎,与食道癌发病率有一定的关系;举世闻名而且难以治愈的’’水俣病’’,就是吃了含甲基汞的鱼所引起的一种公害病。危害的程度则取决于积累性毒物的种类、性质、残毒含量及日摄入量。
防治措施对于精养高产池自身污染的防治,一般采取下列措施:
1.使用增氧机械。使池水的营养分布均匀,使池底表层处于氧化状态。
2.疏浚底泥。由于底部沉积大量有机质和富含磷、氮的污泥,经过一定时间,将底池清理挖出,用作农田施肥,以减轻污染。
3.科学的使用饵料、减少饵料营养物质在水中的逸散。日本学者1963年在用蚕蛹和小麦粉投喂鲤鱼的实验中指出,这两种饲料中含氮物质的17%~18%被鱼体吸收,其余约80%的含氮物质逸散到水中。鲤鱼对饵料中磷元素的转换率,蚕蛹为34%,小麦粉为35%,而饲料中65%的磷逸散到水中。所以最好投喂饵料系数低、品质高的商品饲料以增加利用率,减轻污染水质,并采取’’少食多餐’’的投饵方式,尽量减少残饵。因残饵在水中分解很慢,消耗很多氧气,如用生鱼肉1克来换算,在水温25摄氏度条件下,13天内氧消耗量为180毫克,完全分解需要35天,氧消耗量为260毫克。
4.常换水。保持水质稳定,以及在冬天干塘,使底泥得到阳光曝晒,或投放石灰改良鱼池底质环境。
5.在海湾、内海、小型湖泊及水库直接进行人工养殖时,一定要严格控制放养密度及投饵、施肥的数量,防止水质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