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养鱼户饲养的鱼患病后很难治好,花了不少钱,用了很多药,鱼还是一天天死去。这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当前发生鱼病仍是人为因素居多。如鱼池不彻底清塘消毒,清除淤泥。盲目提高放养密度。过分强化投饲以期达到高产出。再就是乱投药,乱施肥,长期不换水。这样做主要是由于鱼农尚未完全从传统养殖技术转化为集约化程度养殖的要求上来,必然违背鱼池卫生管理的基本要求,致使投饵在池中积聚大量有机物(如排泄物、残饵、浮游生物尸体等),加之池水补充氧气措施跟不上,最终使鱼难以为生。
其次,是由于鱼农治病心切,不计后果所致。每当鱼出现异常时,就大泼硫酸铜、敌百虫、富氟等,并随意加大用药量,致使鱼死亡。虽然有时也能控制住鱼病的发生与流行,但同时也杀灭了分解鱼粪、浮游生物尸体等有益微生物,间接增加了池水的污染。也有的急病乱投医,消毒剂与抗菌剂不是一个厂家的,甚至同样是防治细菌性病的药物也来自好几个厂家的,使养鱼池变成了实验场。这样治好了鱼病也不知道是如何治好的,治坏了更不知何故。
再次是渔农购饵料贪图便宜。有些饲料厂家为了追求利润,在鱼料中大量添加激素和抗生素。这种饵料前期投喂时鱼确实喜食,而且增长速度明显,但使鱼免疫系统遭到破坏,抗应激、抗病能力降低。这种鱼抗缺氧能力差,运输中易死亡,人食用后会对人体免疫生殖系统造成很大的损害。
所以从总体上看,对于生活在水中的鱼类而言,任何疾病的发生都可以牵扯到水质环境,饵料营养和饲养管理等重要方面,不能单纯依靠药物,而应采取综合防范措施,即要运用科学的养殖技术,做好清淤消毒工作,还要使用营养全面的配合饲料,掌握适宜的投喂量,避免排泄物对环境的污染,调节好水质,当水中非离子态氨接近0.05毫克/升(渔业部水质标准0.02毫克/升)时,使用低剂量漂白粉。科学换水,保证池水清新,强化管理,勤于检查,及早发现病情,及早采取治疗措施。成鱼池禁用硫酸铜及敌杀死为主要成分的杀虫剂,严禁投施氮肥,以避免水环境因子的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