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海区册子乡养殖户陆松庆去年养了12亩梭子蟹和日本对虾,因为蟹、虾大量死亡,白忙乎了一年。由于搞不清楚蟹、虾发病原因,陆松庆通过“党报大篷车”期盼专家帮忙答疑解难(详见本报3月28日2版)。记者为此走访了市海洋与渔业局养殖处处长朱伟。他根据报道介绍的情况,对陆松庆养蟹、虾成活率低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并表示将到养殖现场“问诊开方”。
朱伟从事水产研究和养殖生产管理工作已有10余年,对基层养殖情况比较熟悉。他说,目前我市梭子蟹养殖主要有3种方式,一是自然海区蟹苗养殖,二是成蟹暂养,三是人工育成蟹苗养殖。从陆松庆的养殖情况看,他采取的是自然海区苗和人工苗合养方式,蟹只有5%的成活率,相比本市其他地方,的确是比较低。人工育成蟹苗养殖,普陀区登步乡曾达到30%的成活率,而自然海区蟹苗养殖成活率则更高。虽说去年受台风、寒流等影响,我市各地梭子蟹养成率普遍不如往年,但陆松庆的梭子蟹养成率还是低于全市平均水平。“除了气候因素,我估计还有其他原因”。
朱伟说,从我市各地以往的案例看,梭子蟹发病死亡主要由3方面原因引起:一是苗种存在问题,二是养殖环境问题,三是技术和管理问题。“近两年,我市梭子蟹养殖业发展很快,由于本地蟹苗供不应求,很多养殖户的蟹苗是从外地购入的。而外地育苗场水平参差不齐,有的为贪利,将次品蟹苗也卖了出来。蟹苗先天残疾、营养不足,或者蟹体不符养殖规格,在养殖过程中都很容易死亡。从养殖环境来说,塘质、水质等不好,也会造成蟹发病。在生产管理方面,如在幼蟹生长期喂饵不足,蟹吃不饱,就会发生蟹吃蟹的事,导致整体成活率降低。” 对于陆松庆反映的日本对虾发生“烂腮病”的事,朱伟估计,这可能与其围塘底质差有关。“因为日本对虾喜欢钻泥,围塘养了几年后,如淤泥清理不彻底,或者消毒不彻底,塘底泥带有病菌,对虾就很容易得‘烂腮病’。”
由于没有到现场去过,对陆松庆养的蟹、虾究竟因何原因发病,朱伟不好下结论。他与记者约定,本周将抽空去册子,在实地观察和“问诊”后,再为养殖户作指导、开“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