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点叉尾鱼回(即沟鲶)引种我国已经十多年, 目前,全国有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养殖,该鱼在养殖中常发生疾病,危害较大,现将几种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一、病毒病(CCVD)
病因:由一种疤疹病毒感染引起。
症状:鳍条基部和皮肤充血,腹部膨胀, 内含清黄色的腹水。眼睛外突,鳃苍白,肾脏比正常鱼肿大灰色并有出血区,肝灰色,脾脏增大暗红色,肠道无食物,灰白色,病鱼在游动时呈螺旋状,呆滞和头朝上垂直悬浮于水中。水温25℃以上发病,主要危害不足l 0厘米的幼鱼,当l—3周龄的鱼苗自然感染上该病时,3—7天的死亡率可高达l 00%, 3—4月龄的鱼也会感染,死亡率在40—60%之间,残存鱼生长缓慢。
防治:斑点叉尾鱼回病毒病的病原是一种疤疹病毒,对感染鱼尚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没有发病的池塘加强饲养管理,注意放养密度,保持良好的水质,可以降低发病、死亡率。
二、爱德华氏菌病(肠炎病)
病因:由叉尾鱼回爱德华氏细菌(Edwardsiella lctalarus)感染引起
症状:感染鱼全身有细小的红斑或充血,肝脏及其他内脏器官也会有类似的斑点,鳃丝溶血,在胸馅侧有直径3—5毫米的损伤,好似叉尾被刺伤的样子,并随着病程的加重而不断扩大,病菌频繁入侵病鱼血液或感染肾脏,病菌也可感染脑部,此时病鱼常作环状游动,活动失常且不久将死亡。此病危害性很大,在美国密西西比洲,已成为斑点叉尾鱼回最严重的疾病之一, 由这种病而造成的死鱼数近年急剧上升,且发病时间延续很长,通常水温22——28℃之间引起大批死亡,30℃以上发病率将大大减少,病菌在池底淤泥中生活时间比较长,当水温超出其最适范围时,病菌可潜伏于鱼体内,水温适宜时,细菌开始生长、繁殖,并感染鱼池。各种规格的斑点叉尾鱼回均可感染该病,这种病很可能通过鱼类间直接传播, 由于病菌可在池底淤泥中生存,因此感染也可能来源于淤泥。
防治:
1)采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每亩(留水69厘米)用生石灰50—60公斤,鱼种卜塘前用1—3%的食盐水溶液洗;
2)用2—3pp m高锰酸钾全池泼洒;
3)喂服“强克99”,方法及用量参照说明书。
4)患病亲鱼可按每公斤体重注射土霉素55毫克或红霉素8毫克。
三、柱状屈挠杆菌病(烂鳃与溃疡病)
病因: 由柱状屈桡杆菌(Fi exi ba et er c ol u mnaris)引起。
症状:在发病初期,头部、躯干部或鳍部出现灰白色或稍有充血的腐烂区域,当病情加重时,病灶皮肤受损,露出其下的肌肉组织,随后可因细菌败血症而造成病鱼死亡,鳃组织是该菌易感染部位,鳃部损伤的特征是开始在鳃丝末端出现褐色的坏死组织,后逐步扩展到基部。病鱼的鳃丝缺损,粘液多,常有淤泥粘附在其上面。病鱼消瘦,常常呆在水面。该菌传染性极强,在适宜的致病条件下,流行速度极快,可在出现病症的l一2天内造成大批死亡。
防治:
1)采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注意放养密度及投饵量。
2)放种时采用2—2.5%食盐水浸浴l o—20分钟。
3)全池泼洒“鱼菌清系列消毒剂”,连续l—2天,并喂服“农福3型”;
4)每亩水深1米用l 5—20公斤生石灰全池遍洒。
四、斑点叉尾鱼回烂尾病
病因: 由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引起。
病症:病鱼初病时尾柄部皮肤变白,失去粘液,肌肉红肿,继而尾鳍分枝,尾柄肌肉溃烂脱落,尾部骨路外露,本病主要发生于6一l 5c m规格的鱼种上,鱼染病后游动缓慢,摄食减少,常游于岸边。
防治:
1)发病时用“鱼用博灭”或“鱼菌清系列消毒剂”全池泼洒消毒:
2)同时投喂“强克99p7或“强克33”,可据病情连用3—5天。
五、水霉病
病因: 由水霉(Saprol 0gni a)寄生引起。
症状:病鱼体表受伤,伤口感染水霉后似附着一团团灰白色棉絮状物,鱼体十分虚弱无力,终至死亡,卵块在感染水霉后其表面很容易见到棉花状的水霉菌,严重时引起鱼卵大批死亡。水霉属腐生性,必须从伤口入侵到坏死细菌中寄生,健康鱼不受感染。
防治:
1)小心操作,避免损伤鱼体皮肤,鱼种放养前用396的盐水洗澡3—5分钟可预防该病的发生。
2)用25ppm孔雀石绿洗澡10—l 5分钟有疗效。
3)用食盐、小苏打合剂全池遍洒,浓度各为400ppm。
4)鱼卵在孵化过程中每天用孔雀石绿60—65Ppm消毒二次,时间10—12秒,直到眼点出现为止。
六、小瓜虫病
病因: 由多子小瓜虫(1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寄生引起。
病症:小瓜虫主要侵袭鱼的皮肤、鳍条或鳃瓣,肉服可见寄生部位布满白色的小点状的囊泡,故称“白点病”,病情严重时,鱼体覆盖着一层白色薄膜,病鱼游动迟钝,漂游于水面,有时也集群绕池,鱼体不断地和其他物体磨擦,不久将成批死亡。小瓜虫对寄主没有严格的选择性,除叉尾鱼回外,各种淡水鱼类,溯河性鱼类均可感染,对鱼苗、鱼种或观赏鱼类危害甚大,小瓜虫繁殖适温为20℃左右,当水温在10℃以下或28℃以上时,发育停止,每年3—4月是该病的流行季节。
防治:
1)20—25ppm孔雀石绿浸洗病鱼10—20分钟;
2)0.1—0.2ppm硝酸亚汞全池泼洒,疗效很好。
七、车轮虫病
病因:由微小车轮虫(T.mi nuta)和显著车轮虫(T.nl billi s)寄生引起、
症状:因体表或鳃组织受寄生虫的刺激,使寄主分泌大量粘液,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体色暗黑,鱼体消瘦。车轮虫病对鱼苗、鱼种的危害尤为普遍,最适繁殖水温为20—28℃,靠直接接触传播,在水质不良,饲料不足,连续下雨的情况下容易发生此病。
防治:
1)彻底清塘,消灭病原体;
2)用“毒虫2号”作全池遍洒;
3)用30ppm甲醛液全池泼洒,有疗效,缺点是水质易发生变化,出现摄饵减少。
八、鱼波豆虫病
病因:由鱼波豆虫寄生引起。
症状:因寄生于鳃部和体表,被寄生部位由于分泌过多的粘液而形成一层灰白色或带有蓝色的膜,食欲下降,昏睡,鱼波豆虫寄生在鱼鳃后会引起表皮细菌坏死扩展性增生,有时会出现细菌的继发感染。鱼波豆虫的危害低于多子小瓜虫,但也是危害斑点叉尾的主要寄生虫,该虫广泛地寄生于各种淡水鱼,危害的规格主要是鱼苗、鱼种,全年均可发生,但在低水温较低时l 2—20℃危害较大。
防治:同车轮虫病。
九、斜管虫病
病因:由斜管虫病寄生引起。
症状:虫体主要寄生于鱼的鳃、体表、破坏寄主细胞,吸取胞内含物而引起鳃及皮肤发生炎症,严重寄生的鳃会充血以致坏死。斜管虫可寄生各种温水性淡水鱼和冷水性鲑蹲鱼类,寄生在斑点叉尾鱼回的部位主要是皮肤及鳃,常给斑点叉尾带来严重危害,当水温为l 2—l 8℃时,该寄生虫营纵裂生殖,繁殖速度最大,主要危害对象鱼苗鱼种,当养殖水质差和放养密度过高时,斑点叉尾鱼回易感染斜管虫病。
防治:用“鱼虫净”或“毒虫l号”全池泼洒。
十、杯体虫病
病因:本病是由杯杯虫寄生所致。
症状:少量寄生时,病鱼症状不明显,大量寄生时,病鱼出现游动缓慢,鳃组织粘液较多,呼吸困难。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主要对幼鱼危害较大,严重寄生时可能导致鱼种死亡,当大量寄生成鱼时,也有出现死亡现象。
防治:
1)全池泼洒“毒虫l号”,病情严重者,连用2—3次。
2)全池泼洒“毒虫2号”。
十一、尾孢虫病
病因:由尾孢虫寄生引起。
症状:虫体寄生在鳃丝、体表、游离寄生时,没有可见症状。当孢子虫在体表形成孢囊时,体表有点点的斑状。当孢囊脱落时,则在病灶形成红点斑状。寄生在鳃丝表面的孢子虫,危害性不大,当孢囊形成时,可影响呼吸,血液循环。寄生在体表的孢子虫,形成的孢囊,破坏了表皮组织使组织充血发炎,特别当孢囊脱落时形成的伤痕,可以导致水中有害细菌的入侵而感染。
防治: 目前还未有较好的防治方法。
十二、维生素C缺乏症
病因:当鱼处于高密度养殖,而水中、饲料的维生素C得不到足够补充时,鱼由缺乏维生素C而引起。
症状:有实验证明,严重缺乏维生素时,可出现脊柱侧凸,脊柱前凸,脱色等畸形症状。病鱼脊椎骨质疏松,当受外界压迫时,脊椎就容易折断。而大动脉、静脉血管位于脊椎下边,当脊椎断裂,也压迫血管破裂,从而造成血管大量出血,鱼因失血过多而死。
防治:
1)出现此症状者,不要搬动鱼类,马上投喂维生素;
2)经常投喂含维生素C丰富的饲料,或在投喂时添加维生素。
鳖的病害防治
一、出血病
病因:目前尚不清楚
症状:病鳖体发黑,口腔发红,底板有的红,有的不红。行动缓慢,不摄食,严重时口鼻有血水渗出。解剖可见:内服、肌肉全部充血,咽、颈、肠呈血红。肝呈红土色,有时还伴有斑点。胆大,脾、肾均为红黑色,肺黑色。
防治: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只能加强预防。
1)养殖池消毒前彻底消毒, “鱼菌清”7市斤/亩;
2)鳖入池煎严格检疫,剔除病鳖隔离观察;
3)加强饲养管理;
4)保持水质清鲜,定期用“鱼菌清系列消毒剂”或“博灭”全池泼洒。消毒池水,配合投喂“鳖必康”,连服3天,每月2—3次;或投喂“强克103”、“强克99”、“农福4 型”,连用二天。
二.白底板病
病因:未明、可能由病毒、细菌或饲料方面引起。
嫡症:病鳖体表完好无损,底板苍白,呈极度贫血状态,大部分身体呈水肿状,肝脏大多数呈土黄色和土灰色,肌肉苍白无血,一般腹腔都有积水。
防治:
1)病因未明,以预防为主;
2)发病早期投喂“强克203”或“鳖必康”,连用3—6天:
3)发病时用“灭毒灵”或“鱼用博灭”和“毒虫2号”同时使用,全池泼洒消毒,同时投喂“强克103”或“鳖必康”。
三、红底板病
病因:由点状气单脑菌感染引起。
症状:病鳖对外界反应迟钝,该病最明显的病症是整个底板红肿或且红斑状,同时伴有溃烂和水肿、有的鳖口鼻流血,解剖可见肝脏发生严重病变;有的呈黑色;有的呈花班状,肠道局部或整段充血发炎;有的腹胺有积水。
防治:
1)控制放养密度:
2)改善池底底质,生产结束时彻底清塘;
3)注射“水鱼细菌性疾病疫苗”来预防;
4)发病池塘用“鱼菌清系列消毒剂”或“鱼用博灭”或“灭毒灵”全池泼洒消毒,同对投喂“强克103”、“强克99”或“鳖必康”,连用3—5天; 5>用浓度为2ppm的“药浴博灭”浸泡病鳖。
四、红脖子病
病因:由嗜水气单孢菌感染引起。
症状:主要危害成鳖、亲鳖,患病鳖最主要病症是脖颈粗大;有的周身红肿,同时还伴有红斑,
腐败等疲状;有的还有口鼻出血观象发生。内脏的病症则主要反映在肝脏、肠道上(见彩图56)。
防治:
1)注射“水鱼细菌性疾病疫苗”预防;
2)一经发现病鳖,应及时捞出隔离治疗,用“药浴博灭”浸泡20分钟,连续2—3天:
3)发病塘全池泼洒“鱼菌清系列消费剂”或“免用博灭”消涛。同时对饲养工具、食具等朋“鱼菌清系列消毒剂”浸泡消毒后才使用;
4)饲料中添加“强克103’或“强克99”或“鳖必康“,连用3—5天。
五、腐皮病(亦称皮肤溃烂病、溃疡病)
病因:由气单胞菌感染引起
症状:病鳖的四肢、颈部、尾部及甲壳边缘患处发生溃烂坏死。当四肢溃烂时、爪也会脱落,骨骼外露;当颈部溃烂时,肌肉骨骼常外露,最后死亡
防治:
1)发病时用“鱼菌清系列消毒剂”或“鱼用博灭”或“灭毒灵”全池泼洒消毒;
2)同时投喂“强克99”、 “鳖必康”或“鱼疾宁3型”等内服药,效果更佳。
六、疖疮病
病因:产气单胞菌感染引起。
症状:发病初期在颈部、背甲、脂甲、裙边及四肢等处出现疖子,随病情发展,疖子逐渐长大直到表皮破裂,黄白色内容物散落水中, 留下 —孔穴,病鳖不动不食,常伏于食台, 日渐消瘦,直到死亡。
防治:
1)发病池用 “鱼菌清系列消毒剂”或“鱼用博灭” 全池泼洒消毒, 同时投喂“鱼疾宁3型”、 “强克99,P、 “鳖必康”、 “强克103”、 “维鱼宁”或“鱼必康”等内服药,对此病有较好的疗效;
2)在病灶部位,可用镊子或针挑出硬疖后,伤口涂抹红霉素软膏。
七、白点病
病因:由细菌感染所致。
病症:病鳖的身体出现白点,临近死亡的鳖体表及膜脱落,常浮于水面,颈半伸半缩,游泳缓慢,很快死亡。
防治:
1)发病他用“兔菌清系列消毒剂”或“鱼用博灭”全池泼洒消毒;
2)配合投喂“强克99”、 “鳖必康”或“强克10 3”等内服药,效果更传。
3)病鳖用亚甲基蓝溶液浸浴消毒。
八、白斑病
病因:毛霉菌感染引起。
病症:病鳖的四肢、颈部、裙边等处出现斑点,后逐渐扩大形成一块块白斑,表皮坏死,产牛部分溃疡,并逐渐剥离。病鳖常烦躁不安或在水面独自狂游,外界干扰全无反应,最后逐渐死亡
防治:
1)发病时饲料中添加“强克99”或“强克l o 3”,连用3—5天;或内服“鳖必康”,连用5天;
2)对受伤的鳖放入10ppm的漂白粉水溶液中浸泡3—5小时;
3)用“鱼用博灭”或2ppm孔雀绿或50ppm福尔马林全池泼洒。
九、累枝虫病
病因: 由钟虫属累枝虫寄生而引起。
病症:在鳖的体表肉眼可见到鳖的四肢、背颈部甚至头部有一簇簇絮状物,带黄色或土黄色,在水中不像水霉那样柔软飘逸,有点硬翅。病情严重时四肢里褐色或铜绿色。少量寄生对鳖无影响,大量寄生时会影响鳖的行动、摄食甚至呼吸,使鳖萎缩而死亡。
防治:
1)发病时用o.5pp m“鱼用博灭”和5一l 0ppm高猛酸钾分前后分别泼洒消毒;
2)用3pp m“毒虫2号”全池遍洒;
3)平时应注意水持不要过肥,保持水质清新。
十、腮腺炎病
病因:病因未明,可能由病毒引起。
病症:病鳖有的颈部肿大,脏器出血;有的腹甲上有出血斑,到发病后期还可见口、鼻出血。该病有两个特征: 是脖颈肿大,但不发红;二是胃肠道有凝固的血块或毫无血色。临死时,脖颈均长长伸出
防治:
1)由”于病因未明,还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预防为主。经常投喂“农福3型”,连用l一2天,每月1—2次;
2)塘水定期用 “鱼用博灭”、 “灭毒灵”或“鱼菌清系列消毒剂”全池泼洒消毒,饵料巾定期添加“强克10 3”,每50 0斤鱼每次用药一包连用3—7天,能增强免疫力:
3)发现病鳖及时捞出隔离,问时对病他用 “鱼用博灭”、 “灭毒灵”或“鱼菌清系列消毒剂”全池泼洒消毒;
4)未发病池先用福尔马林l o 0ppm浸泡鳖种、鳖池后换水,用“鱼菌清系列消毒剂”全池泼洒,同时投喂“鳖必康”成“强克99”,连用3—5天,每月2—3次
十一、胡子鲶的病害防治
胡子鳃的养殖开展得比较早,七十年代末已形成一定规模,到八十年代中期年产量达3000吨,九十年代初上升至7000吨。目前养殖的主要有三种:
1、本地胡子鲶;
2、革胡子鳃;
3、斑点胡子鲶。
一般人认为胡子鳃生命力强,似乎没什么病,其实不然。 目前已发现的胡子鲶病不少,特别是种苗阶段,
常因发生鱼病造成重大损失。
一、黑体病(红鳍病或肠炎病)
病因:由细菌感染引起。
病症:病鱼肠道充血发炎,腹腔充水,体色变黑,各鳍充血。镜检下,病鱼体表粘液,鳃丝及肠道发现大量细菌。病情严重时鱼体往往垂直悬浮于水面,不久即死亡
防治:
1)定时定量投铒,并注意铒料质量;
2)用“鱼菌清系列消毒剂”泼洒鱼池消毒;
3)使用“鱼皆乐(精装)”或“强克33”拌饵料投喂,连续3—5天。
二、疖疮病
病因: 由点状产气单抱菌感染引起。
病症:病鱼鱼体背部肌肉组织出现溃疡状脓疮,疮内有脓汁和细菌,感染部位附近肌肉发炎充血
防治:
1)在迁捕、运输等操作时小心,避免擦伤鱼体;
2)放种前用15—20ppm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泡鱼体15—20分钟;
3)用“鱼菌清系列消毒剂”全池泼洒消毒;
4)发病时用“鱼疾宁2型”或“维鱼宁”拌饲料投喂,连用5天。
三、车轮虫病
病因:由车轮虫寄生引起。
病症:车轮虫病主要发生于鱼种阶段 (体长2.5—10厘米)。感染车轮虫病的病鱼体变黑,触须曲,严重者鱼体垂直悬浮于水面或静静沉于池底。镜检鱼的鳃部、体表、发现有大量车轮虫。车轮虫的感染率很高。严重时致病率可高达l 00‰,并造成大量死亡。
防治:
1)用“毒虫2号”全池泼洒;
2)用30ppm浓度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洗鱼体30分钟。
四、小瓜虫病
病因:由小瓜虫寄生引起。
病症:感染小瓜虫病的鱼鱼体消瘦发黑,鳃部、体表、皮肤粘液增多,鳃上皮及体表皮肤产生白色的囊泡。镜检可以发现大量小瓜虫。
防治:用0.1pp m浓度的硝酸亚汞溶液浸洗1—2天,连续几次可使体表小瓜虫脱落。
五、累枝虫病
病因:因累枝虫感染引起。
病症:感染累枝虫的病鱼,鱼体消瘦,体色变黑,体表各鳍表面有白色增生性小点,感染严重者感染部位糜烂和出血,感染率可达65%。
防治:用“毒虫2号”全池泼洒,连用2天,十多天后可愈。
六、三代虫病
病因:因三代虫感染引起。
病症:三代虫的虫体寄生于鱼体体表或鳃瓣上,病鱼体表粘液增多。轻度感染者,体表有许多充血的红色小点,严重感染者,皮肤及肌肉蚀去,暴露出鳍条骨或脊椎骨,病鱼外部症状常误认为互相斗殴损伤。三代虫的感染率很高,常造成病鱼大量死亡。
防治:
1)用0.3一o.5浓度的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连用2天;
2)用25ppm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病鱼l 5—30分钟,更换池水,连用几天;
3)用30ppm浓度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洗病鱼30分钟,连续2—3天。
七、水霉病
病因:因水霉菌感染引起。
病症:感染水霉往往是由于鱼体体表出现创伤或鱼卵感染所致,感染部位出现成丛的菌丝,形成棉絮状菌丝呈白色或灰白色,病鱼运动不正常,常浮游于水面后死亡。
防治:
1)用1/15000浓度的孔石绿溶液洗病鱼20—30分钟;
2)用30—40%的食盐水浸洗5—30分钟;
3)用“鱼菌清系列消毒剂“全池泼洒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