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海参发病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2019-01-04 12:10:31浏览:382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近几年来,为解决虾病带来的危害,我国北方沿海开辟了围堰、虾池筑礁养殖海参的新路子,并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海参
近几年来,为解决虾病带来的危害,我国北方沿海开辟了围堰、虾池筑礁养殖海参的新路子,并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海参养殖很快成为北方沿海主要繁养品种之一。但在海参养殖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今年入春以来,部分海参养殖区相继出现了海参肿嘴、烂皮、排脏、不摄食,形体萎缩乃至死亡等病害,并具有一定的传染性,致使许多养参专业户惊慌失措、束手无策,严重地挫伤了养殖者的积极性,笔者通过调查分析,归结出以下几点。

1 海参发病主要原因

1.1 参池选址不正确、建池不规范,导致水质交换质量差 近几年,由于海参营养价值高、经济效益可观、简便易行、又易管理,由此激发了“养参热”。有不少投资商不顾环境和条件,盲目选址投资。参池建池不规范。其一是,参池换水条件不畅通。不少围堰参池地势高低不平,池内水深不一,深处高达2m以上,浅处只有30~50cm,水循环时参池交换量极少,特别是虾池改建的参池,原本虾池地势较高,水位较浅,为达到养参养殖标准,不得不将池底下挖,有很多参池的进排水闸门悬在离池底40cm以上,水交换时一直留有很深的“死水”。还有部分参池建在离海岸几千米甚至万米处,进排水使用同一个渠道,致使水质质量差,交换量小。其二,虾池筑礁不合理。有的参池采用石礁,每堆石不足1m,而石块小,间距与堆距都在5~6m之多;有的参池采用编织袋装泥,仅三袋搭成三角形,间距与堆距也在5~6m;还有的采用瓦片搭成人字形,刚进水就被潮水冲垮,既不利于海参栖息与渡夏,又不利于底栖硅藻的附着,阻碍了海参的正常生活与摄食。

1.2 清淤消毒不彻底,导致水质败坏 有很多参池养殖多年很少清淤和消毒,使池底和礁石堆积了很深的海参粪便、淤泥和杂藻,尤其是池底的低温藻类,经过冬、夏两季后开始腐烂变质,从而滋生出细菌、霉菌等多种病菌,影响了海参的正常生长,最终导致海参瘦小体弱而发病。

1.3 放苗密度过大,造成天然饵科严重缺乏 很多养参户,不顾养参池所处的地理环境、水质状况、基础饵料的容有量,片面地追求高产量、高利润,不惜代价地增加放养密度,在养参条件并不理想的参池,667平方米放苗量竟达到10万头之多,又不舍得投饵,这样当海参逐渐长大时,天然饵料严重缺乏,海参的生长空间也逐渐缩小,造成海参缺氧缺食、体弱患病而死亡。

1.4 养参业者技术素质差,缺乏科学养殖和防病意识 这是海参养殖迅速发展带来的突出问题,许多养参投资商从来就没接触过水产养殖,对于海参的生物学特征及生态习性了解甚少,海参病害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无从谈起。一旦海参发病,束手无策,不仅延误了海参疾病的治疗,而且加速了病害的发展和传染,最后导致海参死亡。

2 病害防治措施

2.1 做好规划与布局,规范参池建设 其一投资商要根据本地的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养参池最好避开养参密集区,尽量选择海区较近潮流通畅,能纳自然潮水,附近无大量淡水注入和其他污染源,水质条件好,适于刺参摄食的饵料生物丰富,尤其是底栖硅藻数量充足,底质较硬的泥沙底为好,水深最好达到2m以上,进排水渠道要分设,池底不能挖得低于海水低潮线,排水闸门要建在参池底部的最低位,使底层水能排净,使参池水流畅通,以达到水质鲜活、饵料丰富的目的;其二是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筑礁种类,无论选择哪种筑礁种类,都要按标准堆放。通常多选用的投石筑礁,一般每堆石块不低于2m,每个石块不低于10kg,投石的行距4~5m,堆距2~3m为好,总的前提是以有利于海参的栖息渡夏,有利于藻类的附生,为海参正常生长提供良好的空间、环境及饵料。

2.2 适当降低放养密度,提高饵料利用率 基础生产力是限制水域容纳生物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水域,特别是虾池改造的参池,基础生产力是有限度的,合理密度,尤其重要,放参苗要根据参池的基础生产力和水体交换量来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以提高海参生长速度,增强海参体质,防止病害发生。根据海参的生长习性和天然饵料状况估算,一般海区的参池投放150~200头/500g的大苗,每667平方米投放量应控制在4000~5000头为宜,这样水中的天然饵料,水质状况和溶解氧基本上能满足海参的正常生长,但在条件较好、天然饵料丰富的海区,并计划投喂饵料的参池,可适当增加放苗量。

2.3 严格参池清淤消毒,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海参是底栖的水生动物,其长年均栖息于水层的底部。因此,底质环境和水质是海参栖息的重要条件,其水质和底质恶化带菌量高也是海参发病的主要根源,所以在虾池改参池,应选择泥沙底质并要进行清淤改造。清淤不仅可减少泥中酸性腐化物危害,并能加深蓄水。池塘清淤后667平方米泼洒50~100kg生石灰或30×10E-6的漂白粉进行消毒处理,一周后待药物消失后,方可进水肥池及投苗养成。养成三年以上的参池由于长期积累的淤泥、粪便、杂藻等,更易引发病菌性疾病,清淤消毒尤为重要,除每年进行消毒外,最好每半月用50~100kg生石灰消毒一次进行底质改良,为海参创造一个良好的底质及优良的栖息环境以防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2.4 以预防为主,做到“无病先防,有病早治” 为保证海参不发病,促使其正常生长,必须采取以防为主,在参苗投放时,要尽量投放大规格体质健壮的苗种。同时,用青、链霉素各30mg/L浓度的药液进行药浴0.5~1h,然后再放入养殖池。无病的成参养殖池,最好每15~30d,用生石灰消毒1次,每667平方米水深1m用量30kg,在低潮时全池泼洒,可起到很好的预防效果。已发病的养殖池要从改善水质和底质环境入手,因为无论是病毒性或细菌性疾病,首要的发病原因是养殖环境不良或正在恶化所致。除加大换水量外,每667平方米用40kg生石灰消毒,且派潜水员收集病参,将病参放养在小面积池中,用青、链霉素各50mg/L药液药浴30min。隔天一次,待病参治愈后再投放于养殖池。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养美国青蛙慎防“歪头病”

上一篇:

养殖河蟹的病害防治技术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