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南美白对虾的病害防治技术

2019-01-04 12:13:36浏览:237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一、南美白对虾病害流行的主要特点    1.病害流行的态势趋猛,发病率、死亡率提高,危害加大。据调查近年来南美白对虾病害的
一、南美白对虾病害流行的主要特点
    1.病害流行的态势趋猛,发病率、死亡率提高,危害加大。据调查近年来南美白对虾病害的发病率、死亡率均增高,全军覆没的情况也十分普遍,如白斑综合征病毒病(WSSV)死亡率可高达80%~90%,桃拉综合征(TSV)发生后,其死亡率可高达80%~100%。
    2.病害流行时间发生显著变化。南美白对虾病害的发生一般出现在虾苗放养后的10~40天内,而且以蜕皮期更严重。但近年来在发病时间上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2004年9月初白露刚过,在第一批南美白对虾仅有半个月就要上市前,一些养殖地区的南美白对虾出现大量红体、不吃食等症状,3~5天内出现大量死亡。经调查取样发现,此次发病与6、7月发病的情形基本相同。广东、海南等地养殖区2004年也出现了5、6月和8、9月两个死亡高峰。
    3.某些病害的病原体对宿主易感性增强,病程进展加快。由于对虾生长、发育的生命周期较短,体内各器官形成较快,免疫系统相对低下,加上对虾又具有蜕壳的生理特点,较易受病原体的感染,这一现象近年日趋明显。
    4.病害的流行由海水向淡水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实践证明,养殖品种的结构调整是减轻对虾WSSV危害的重要措施之一。由于南美白对虾对盐度的要求不高,在疾病流行季节可添加淡水而避免因污染的海水将病害带入养殖池造成疾病的突发:加上在淡水环境中某些病原生物由于环境的变化使其感染力降低,因此养殖南美白对虾发病率相对较低,在一段时期内,我国的对虾养殖业也随着南美白对虾的养殖而得到了复苏和发展。但随着养殖的盲目扩大和过快发展,某些海水的病原体也适应了淡水的环境,同时,淡水病原体也逐步适应了新的宿主-南美白对虾。因此感染其它海水虾类的各种疾病以及淡水其它养殖对象发生的疾病近年来也在南美白对虾体上逐步发现,海水虾淡水养殖的优势不再明显。
    5.病原体发生变异的可能性增大。2004年7月上海青浦、奉贤等地相继发生南美白对虾大面积暴发性死亡,呈现明显的桃拉综合征症状。但是检测发病池塘的对虾时,并没有发现桃拉综合征病毒;部分病虾体内检测出WSSV,而症状又没有显示出WSSV的症状,且WSSV的检出率仅为30%左右。因此就不得不使我们产生怀疑:TSV可能在新环境中发生了变异,而导致南美白对虾大量急性死亡。
    6.内陆淡水养殖的南美白对虾可能存在其它的病原体。近年来南美白对虾不明原因的大面积死亡时有发生,从南美白对虾大量死亡的池塘所采集的病虾用国内已有的病毒检测试剂盒进行检测,其结果呈阴性的现象屡见不鲜:发病池塘的病虾在症状上也发现了与原有的症状不十分吻合的情况;通过病原分离,也有人见到了形态与原病毒不同的病毒颗粒;这是否意味着内陆水域养殖的南美白对虾存在着一种或多种新的病原而导致一种新的疾病的流行?
    二、南美白对虾病害控制的趋势
    目前迫切需要弄清对南美白对虾危害较大的病原种类、性质以及它们的来源,加强对疫病控制方法的研究与应用,其中要特别注意在我国大多数对虾养殖区流行的疾病的控制。如对桃拉综合征(TS)病原TSV株的特性及其与国际上流行的传统毒株的共同点和区别研究,使TS不形成暴发的态势。原来的检测试剂盒已显得较为烦琐,开发出一次检测即能判断和诊断的方法已是势在必行:另一方面,仅仅用已知的WSSV、TSV、IHIINV的检测和诊断方法已经不能完全对养殖对虾疾病进行监测,因为它们的变异、新的病原的出现可能是威胁南美白对虾养殖的最主要原因。
    除了加强对南美白对虾疾病控制方法的研究与应用以外,还可以建立疾病监测网络和技术交流网络,若发生疫情,可以将其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南美白对虾健康的、优良的种质选育,饲养管理的强化,各种药物的规范化使用,流行季节的预防措施,也是目前最直接和有效的手段。我们在控制病原蔓延和滋生的同时,通过各种途径减少养殖池塘对南美白对虾的应激刺激和增强南美白对虾的抗应激反应能力,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可控制其疾病的发生。
    此外,适当地控制养殖面积和养殖强度,改善养殖池的环境,净化养殖用水和底质,也是控制疾病流行的一个重要措施。
    控制南美白对虾的病害,还可采取以下一些措施:①加强饲养管理,其中要特别注意虾池的放养模式管理、水质管理和投饲管理。提倡混养、轮养和休养。②加强南美白对虾病害流行季节的预防措施,除了采取有效的药物预防措施外,还可通过免疫增强剂的投喂,免疫防治和生态防治措施的采用,提高虾自身的抗病能力。③加强虾池改造的力度,大力推广高位池养虾和地膜养虾技术,有效地改善对虾的生存环境。④逐步建立和扩大南美白对虾重大传染性疫病的无疫区,提高我国南美白对虾的品质和我国在国际上对南美白对虾病毒病控制的影响。
    三、南美白对虾的主要病害与控制方法
    (一)病毒性疾病
    1.白斑综合征(WSSV)
    [病因]该病由白斑综合征病毒引起。
    [症状]初期病虾厌食,离群,活力下降,行动迟缓,偶尔间断浮出水面,肠胃内无食物;中期病虾在池边独游或潜伏池底;头胸甲及腹甲容易揭开而不粘连,体表常附有粘物,甲壳内侧白点,特别是头胸甲剥离后可见有黑白相间的不规则的斑点,有时变为淡黄色,严重者白点连成白斑,在显微镜下观察呈重瓣的花朵状。大部分病虾第二触角折断。发病后期典型的症状为体色稍变红或灰白,血淋巴浑浊,肝胰脏肿大、糜烂,呈现淡黄色或灰白色。
    病灶在甲壳下上皮、结缔组织、造血组织等组织中,病理观察可见胞核肿大,核内H-E染色着色深且均匀,染色质与核仁消失。严重者核膜破裂,病毒粒子分散于细胞质中,细胞质混浊,细胞形态模糊不清;组织结构松散,呈现组织坏死状态。
    [流行及危害]该病主要发生在6~8月,传播迅速,蔓延广,1月龄左右的幼虾易被感染,一般3~10天内大量死亡,死亡率可高达80%~90%,是当前最常见的南美白对虾暴发性流行病之一。与斑节对虾混养中,会出现交叉感染及继发感染病害。
    主要传播途径为带病毒的食物,水中的病毒粒子亦可经鳃腔膜的微孔进入虾体,引起全身的病变。死亡进程随着体长的增大而缩短,环境条件恶化是诱发该病主要的外界因素。水温20~26℃为急性暴发。北方夏初、秋季,南方在水温较低的第一、第三批虾养殖期间易发病。此外,天气闷热、连续阴天、暴雨、池中浮游藻类大量死亡、水变清、池底质恶化均可诱发本病暴发。
    [诊断]外观头胸甲出现白斑可进行初步诊断。确诊可用DNA探针技术、免疫荧光技术或ELISA等方法。
    [防治方法]①彻底清塘消毒,对种苗进行严格检测,杜绝病原从苗种带入;②加强饲养管理,使用无污染和不带病原的水源,投喂优质高效的配合饲料;⑧保持虾池环境的相对稳定,不滥用药物;④加强巡塘,经常开启增氧机,发现池水变化要及时调控,遇到疾病流行时要停止换水;⑤科学投饲,少吃多餐;⑥采取相应药物防治的办法,防止细菌性疾病、寄生虫疾病的发生。
    2.桃拉病毒病
    [病因]病原为桃拉病毒(TSV),TSV主要在细胞质中增殖,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较小,若其感染条件得以基本满足,就可能在该地区定殖。但病毒感染后对虾不一定发病,其中环境因子是疾病诱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症状]早期对虾群体常出现环游现象,虾体无明显改变,仅尾扇出现蓝色斑点或有少量微小的白色斑点。肉眼分不出肝脏和心脏,只能看出肝脏肿大或变淡红。病毒感染后2~3天食欲猛增,大触须变红,肌肉变浑浊。后期肝胰脏肿大,变白;红须、红尾,壳软,体色变茶红色,尤其是尾扇和胸甲变红,部分病虾甲壳与肌肉容易分离,头胸甲有白斑;大部分病虾肠道发红且肿胀,镜检发现红色素细胞扩张;病虾摄食减少或不摄食,消化道内无食物,病虾在水面缓慢游动,离水后即死亡,久病不愈的病虾甲壳上有不规则的黑斑。
    病理切片显示角质及角质下层坏死,细胞质内有"胡椒状"包涵体,H-E染色出现从嗜曙红到强碱性反应,核固缩或破碎,炎症病灶处血细胞浸润。
    [流行及危害]该病在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沿海海水养殖南美白对虾密集区中均有发现。该病可发生于整个养殖期,一般出现在虾苗放养后的10~40天期间,一旦发病可造成40%~90%的幼虾死亡。急性传播时,死亡率可高达60%~90%,死亡大多数发生在虾蜕皮期间或蜕皮后。该病特点是病程短,发病迅速,死亡率高,一般发现病虾至病虾不摄食仅5~7天,10天左右出现大规模死亡,在环境恶化时,死亡加剧。成虾感染此病多属慢性。
    [诊断]根据急性期、过渡期和慢性期的临床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通过组织学方法观察到嗜伊红到弱酸性的球状体同固缩的核与破裂的核一起形成"胡椒粉状"或"散弹状"(指急性感染期)可作出进一步的诊断;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如RT-PCR方法可确诊。
    [防治方法]对进口的亲虾要严格检疫,严禁购买来历不明的亲虾或虾苗。其它方法同白斑综合征。
    作者单位:农业部水产种质资源与养殖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
(责任编辑:煜城)
下一篇:

禁养区叫停,干撒生态发酵床养殖来帮忙

上一篇:

大水面鱼病综合防治技术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