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河蟹苗种生产中副溶血性弧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2019-01-04 12:24:02浏览:317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近几年,笔者在启东、连云港等地的多家河蟹育苗场发现因副溶血性弧菌感染河蟹幼体,而引起蟹苗大量死亡,使产量减少甚至绝收,严
近几年,笔者在启东、连云港等地的多家河蟹育苗场发现因副溶血性弧菌感染河蟹幼体,而引起蟹苗大量死亡,使产量减少甚至绝收,严重影响生产单位的经济效益。笔者根据几年的调查、实验、分析,提出对副溶血性弧菌病的诊断和防治方法。副溶血性弧菌的特性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一种海洋性细菌,广泛存在于海产生物(鱼、虾、贝等)体表及体内,人或动物因食人含菌的食物而感染,发生食物中毒。副溶血性弧菌为革兰氏阴性菌,常呈多形性,表现为杆状或稍弯曲的弧状,有的为球状、球杆状、长杆状等。副溶血性孤自无牙抱、无荚膜,一端有鞭毛,运动活泼,大小(0.7~1.0)x(3.0-5.0)m。 发病河蟹幼体的症状由于副溶血性弧菌广泛存在于海产生物体内,因此河蟹育苗生产中,蟹苗种发育的任何阶段都可感染此种病菌。受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的河蟹蚤状幼体的症状为:幼体游动无力,头胸甲发红,色素加深,背刺常折断,摄食减少,肠胃空;感染副溶血性弧菌大眼幼体的症状为:幼体游动无力,在取样瓶中不能逆水游动、甚至平游,上下翻“筋头”,体表发红,有时附肢也红,色素加深,眼柄上色素呈树枝状。刚溶血性弧苗的确诊将从不同育苗场取来发病的幼体压碎,在400倍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可见体液中有大量的细菌,呈活泼的点状。用接种环挑取一些体液放到普通向汤培养基上划线培养,在37℃条件下培养24小时即看到大量的菌落,呈半透明状,边缘光滑整齐,湿润。经革兰氏染色法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大量规格一致的革兰氏阴性杆状、无芽抱的杆状菌体。再用具选择性的三糖铁培养基培养,表现为产酸、碱,不产气,培养基斜面红,底部变黄。用法国产的VITEK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鉴定分析后,确认为副溶血性弧菌。从菌落特点、选择性培养基所表现的现象及仪器分析的结果表明,确诊该菌为副溶血性弧菌。仪器的分析结果如下:药敏试验将分离培养的副溶血性弧菌用14种药物进行敏感试验,这14种药物分别为:氧哌嗪青霉素、麦迪霉素、新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四环素、土霉素、校等青霉素、复方新诺明、链霉素。氟哌酸、卡那霉素、青霉素C。试验结果表明副溶血性弧菌对氧哌嗪青霉素高度敏感,对麦迪霉素,新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羧青霉素、氯霉素中度敏感,对其它药物不敏感,具有耐药性。防治预防措施 副溶血性弧菌的主要来源是水源、亲蟹,饵料和育苗设施,并且是条件致病菌,当育苗池中幼体培育密度过大、投饵过量、地底水质严重污染、发臭时,病原体就会大量繁殖而导致疾病的爆发和传播。因此,预防副溶血性孤菌病的关键是做好如下工作:(1)严格选择和处理产卵前亲蟹,改善孵化环境。(2)育苗池、越冬地和育苗设施工具等必须彻底洗刷于净,再用100-200g/m3漂白粉或高锰酸钾彻底消毒,然后用经过沉淀用摇的育苗用海水将残留药物反复冲洗干净。(3)育苗用水要经砂滤或紫外线消毒或用2-5g/m3的灭菌净消毒。山育苗期间要每天清除池底残饵、污物,并经常换水(尤其当投喂人工饵料时),以保持水质优良。(5)幼体培育密度不要过大,一般应控制每立方米水体放养幼体在30万尾以内。(6)饵料要注意清洁(尤其当投喂冰冻卤虫成体时)和营养,多投喂鲜活饵料、优质配合饵料,投喂量要适当,提倡少量多餐。(7)育苗全过程都投喂或接种有益单细胞类如三角拇指藻、小新月菱形藻、角毛藻、直链藻等,它们不仅是饵料,并且对细菌有抑制作用,可起到调节生态平衡和防病的功能。(8)刚施过肥的单细胞藻类,不要马上投喂给河蟹的幼体。治疗方法 发病早期可用下列方法治疗:(1)全池泼洒氧哌嗪青霉素,使池水达1~3g/m3浓度,每天二次,连泼3次,与用其他药物同浓度泼洒时相比较效果明显,且对发育无不良影响。(2)全地遍洒吠哺西林,使池水达0.5-1g/m3浓度,每天1次,连泼2-3次。(3)在育苗过程中,也可用中药五倍子煮汁全池泼洒使池水达0.5g/m3,能有效抑制各种有害菌的滋生。
(责任编辑:小城)
下一篇:

对虾聚缩虫病的防治要点

上一篇:

罗非鱼越冬管理及鱼病防治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