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季天热水温高,又是稚幼鳖孵化培育旺节,稍有不慎,引起多种鳖病而大量死亡,各地应及早识别和及时防治,减少损失,提高效益。一、红脖子病红脖子病,又叫俄托克病、耳下腺炎病,是由一种嗜水产气单孢菌感染而引起的,使颈部发红充血肿大,严重时口鼻出血,全身红肿,眼睛失明,肝脏出现血斑,肠道糜烂。此病传染快,治疗难,死亡率一般达20%以上,多发于春末夏初培育阶段。防治方法:一是用鳖康复灵1号,浓度1.5毫克/升,连续喂3次即可治愈。二是用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每公斤鳖每天用15万~20万国际单位,拌饲连续喂3~5天,预防效果很好。二、腐皮病主要是由于稚幼鳖互咬或操作不慎,体表受伤,被产气单胞菌寄生伤口,致使四肢、颈部、尾部及裙边等处皮肤严重溃烂或糜烂,皮肤组织坏死,甚至四肢的皮肤烂掉、脱爪、骨骼外露,如不及时治疗,导致幼鳖不断死亡。防治方法:每周用2~3毫克/升生石灰或漂白粉药浴1次,可起到预防的作用,或者把病鳖及时隔离,用等量生石灰反复药浴几次,确认病愈后,放回原池饲养,效果好。三、红斑病又叫红底板病或腹早红肿病,是肝脾等内脏发炎的反映,治疗困难,也有在培育运输中鳖的腹部相互摩擦、抓咬、挤压受伤,使腹甲发红。发病后,病鳖底板红肿,甚至腹甲糜烂外露,脖子粗大,反应迟钝,钻在草丛间,很易捕到。发现病鳖,可注射硫酸霉素,每公斤鳖用20国际单位,或者早期在饲料中配拌磺胺药物,都可取得良好效果。四、水霉病主要在体表及四肢、裙边的受伤部位被棉花状的霉菌寄生,使病鳖食欲大减,活动不安,影响正常生长。此病在春秋季水温下降到25℃以内时最易发生。因此要细心操作,防止受伤,控制水温在30℃左右,用5毫克/升高锰酸钾浸洗病鳖10分钟,隔日浸洗1次,连续浸洗3次,可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五、出血病主要在腹甲出现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在咽喉上下壁的辅助呼吸器官的群毛状小突起出血,进而蔓延到肠出血,肾、肝出血等病变,蔓延快,死亡率高。防治方法:一是要及时隔离病鳖,不让其传播。二是用磺胺炎和抗菌素药物口服或涂抹,有一定疗效;也可用15毫克/升的呋喃唑酮全池泼洒,2~3天重泼1次,效果良好。六、穿孔病发病初期,在背甲、腹甲、裙边等处出现疮疤,周围充血,进一步发展,在甲壳裙边和腹甲部位出现穿孔,患部流血。防治方法:一是改善水质环境,不用腐败变质的饲料,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用15毫克/升呋喃唑酮浸洗病鳖,方法同腐皮病,在每公斤鳖饲料中加入0.2克磺胺类药物,在第2~6天减半,可起到较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