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制约。鱼病用药的失败往往是忽略了某些制约因素的结果。如何针对这些制约因素提高鱼病预防及治疗的效果呢?以下是本人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一、鱼病的预防1.彻底清塘,杀灭病原体。可干池清塘或带水清塘。干池清塘施生石灰l00kg/667m2,化浆后均匀泼洒,茶麸60kg,打碎充分浸泡至软化散解后泼洒。隔天用齿耙翻耙底泥一遍,使消毒均匀、彻底。带水清塘水深lm,施生石灰200kg/667m2和茶麸120kg/667m2,经清塘消毒的塘发病率显著降低。2.投放无病无伤健壮苗种苗种健壮与否直接关系到下塘后的成活率。应选择鳞片完整,鳍条完好,体色鲜亮一致,游动活泼,挣扎有力,具有检疫证明的苗种下塘。耐寒鱼类下塘季节最好选择在水温较低的冬季,以减少苗种在操作过程中的损伤。下塘前经3%的食盐水浸洗消毒10min,可避免因鱼体受伤而感染水霉病。3.注射疫苗这是目前预防鱼病较经济有效的手段。下塘前10~17cm草鱼种注射草鱼“三联”疫苗和草鱼出血病疫苗的联苗0.2m1/尾,500g/尾以上注射0.3m1/尾,采用胸鳍基部或腹腔注射。可保证鱼体在8~14个月的免疫期内免遭“四病”的侵袭。4.定期泼洒药物,投喂药饵预防每10~15d泼洒1次生石灰,使池水成20ppm的浓度,同时吃食鱼类用“鱼必康”1g/kg拌饵投喂,连喂3d。每30d泼洒“敌百虫”1次,使池水成0.5ppm的浓度,以防止寄生虫病的发生。也可每10~15d泼洒光合细菌等生物制品1次,以改善水体生态环境,抑制各种病原的生长繁殖,或以0.5%的比例拌饵投喂,以增强鱼体免疫力。5.“四定”投喂和调节水质投喂宜定质、定量、定时、定点,一般分早晚两次投喂,每次以鱼吃到八成饱即可。不投喂发霉变质饲料。适时调节水质,使之保持“肥、活、嫩、爽”状态。二、鱼病的治疗1.正确诊断鱼病,对症下药。鱼病可由细菌、真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引起,也可由寄生虫寄生,机械损伤,环境突变等原因而引起,所以要找到病因后对症下药方能奏效。2.准确计算水体容积,保证药物浓度。对水体面积力求计算准确,水深可采用测量多点取其平均值的方法求得,药物的称量也要求准确,有条件的单位最好能在鱼药配制前测量药物有效成份的含量,再折合成相应施放量,以确保池水的药物浓度。3.根据池水的pH值,肥瘦程度、水温、天气等情况灵活用药。池水的理化因子及天气对药物的效果及安全性有较大的影响,例如:pH值对硫酸铜的毒性有很大的影响,pH值越高,其毒副作用越大,用量相对越小;池水的肥瘦对漂白粉的杀菌效果有较大的影响,肥水塘宜适当加大用量;天气晴好药物对鱼的影响小,阴雨对鱼类的影响大等。4.针对病原生物活动规律用药。大多数药物宜于17:00——18:00施放,因为此时池塘溶氧充足,药物对鱼体影响相对较小,同时由于避免了阳光直接照射药物,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药物有效成份的散失,但不同的病原有其活动的待殊性,抓住其关键环节用药可事半功倍,例如,锚头鳋的幼虫喜欢在清晨集中于水面活动,在鱼不浮头的情况下于清晨用药就能有效的将之杀灭,针对其繁殖的规律性,于两周后再用药1次,就能较彻底的将其控制。5.规范药物配制规程。部分药物有其独特的配制规程,不按规程配药将影响药物效果或导致失效,更严重者发生人身伤害事故。例如二氧化氯的二元制剂,配制时宜将两个组分用一定量水分别溶解后再混合反应,如果直接将两组分混合后溶解,其药效将会大打折扣,再如湖南生产的“三亩灵”鱼药,若直接将原液与活化剂混合将会发生爆炸事故,危及人身安全。6.用足疗程。任何疾病的痊愈都有一个过程,鱼病的痊愈也不例外,一般都需要一个疗程或更长一段时间的连续用药。因此,用药后发现死鱼减少或停止,还应继续用药一段时间以确保疗效,若用药后发现死鱼没有停止甚至反而增多,要细心观察分析,在确定对症的前提下,继续用药一段时间就会使病情得到控制。7.内外结合用药。单纯的泼洒药物受药物对肌体的穿透力的影响,往往难达标本兼治之效;单纯投喂药饵又无法消除水体中的病原体。因此鱼病的治疗最好能全池泼洒消毒药物,结合投喂药饵,这样既阻断环境中的病源,又通过内服药治愈病鱼,起杀菌消炎、收敛、提高免疫力的效果。8.正确配制合剂。部分药物之间存在拮抗或协同作用,用药过程中应避免药物拮抗而降低药效或失效;尽可能选取具有协同作用药物配制合剂,以提高药效或降低药物毒性。某些药合用会反应生成剧毒物质,应禁止合用。9.交替用药。长期用同一种药物易产生抗药性,因此应选择相似药物交替使用。10.掌握停药期。目前生产的鱼药都要求注明使用方法及停药期,必须严格执行,以免药物残留超过有关规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