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中华倒刺鲃人工繁殖研究

2019-01-04 12:31:26浏览:942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贺红川(四川省水产学校,合川  401520)    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 Bleeker),俗称青波,属鲤科,鲃亚科的鱼类。
贺红川(四川省水产学校,合川  401520)
    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 Bleeker),俗称青波,属鲤科,鲃亚科的鱼类。它是长江上游及其主要支流特有的名优鱼类之一,喜欢生活在流水环境中,在静水池塘和网箱中也能养殖,并能培育成熟。它肉质细嫩,性成熟较早,怀卵量较大,生长较快,具显著的杂食性。由于多种原因,目前天然资源量下降。为了满足当前养殖对苗种的大量需求,我们于2001~2002年进行了天然捕捞亲鱼和池塘自育亲鱼的人工繁殖研究,并进行了亲鱼和苗种培育的研究试验,取得了成功,2003年将进行更大规模的繁育生产,为了推动该鱼的生产养殖,现将初步研究成果报告如下,以供广大水产工作者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亲本的选择和培育
   1.1.1  天然捕捞亲鱼的选择与暂养
    2001~2002年先后从合川的嘉陵江、涪江、渠江的江段中,渔民在4~6月捕捞的3~4龄以上,体重在1.5kg/尾以上的,体质健状,损伤较小的个体中选择成熟亲鱼,雌、雄比按1:1的比例。中华倒刺鲃雌鱼首次性成熟2~3龄,雄鱼2龄,在当地自然江河中的繁殖季节为4~7月。必须暂养后进行人工繁殖试验,暂养时,仅保持了较好的水质环境,而未投饲。详见表1。
    1.1.2  人工移养中华倒刺鲃的亲本选择与培育
    于2001年10月从网箱养殖的商品鱼中选择体质健壮、2~3龄、平均体重在1kg/尾以上的个体,放于合川市农场成鱼池中进行培育,于2002年6月选出了20组亲鱼进行繁殖试验,其它个体大多为首次成熟,留作2003年使用。
    培育方法:将选择好的后备亲鱼,经消毒处理后,放人已清整消毒好的面积约3亩的池塘中进行单养,按100kg/亩左右的量放人,适当配养花鲢、白鲢。主要投喂颗粒饲料,适当补充一些青绿饲料和水生寡毛类及螺贝类。至第二年春天开始增投麦芽和窝苣叶。同时,每半个月用一次生石灰,并补充一次新水,繁殖前一月每5~7天冲水一次。培育期中未发生大的病害。
   1.2  人工繁殖   
   1.2.1  人工催产
    进行人工繁殖时,雌鱼选择4~5龄以上的成熟个体,雄鱼选择2~3龄以上的成熟个体,体重在1.2kg/尾以上。进入成熟状态时雄鱼出现较明显的追星,而雌鱼无明显的特征。由于采用的是人工催产、人工授精的方式,故雌雄比按1:1~2:1。雌鱼催产剂量控制在LRH:15~30ug/kg、HCG:800~2000IU/kg、DOM:5~10mg/kg,进行混合使用,两针注射,第一针与第二针间距10~12h,在水温19~30℃时,效应时间为12~16h。雄鱼减半注射,注射后放入水泥池或网箱中待产,达到效应时间后采卵授精。(详见表1、表2)。1.2.2人工孵化与仔鱼暂养
    中华倒刺鲃受精卵呈弱粘性,在水流冲击下其粘性很快消失。将人工授精后获得的受精卵直接放人孵化缸中流水孵化或换水充气孵化,在水温19~31℃时,40~51h后可持续孵出,全部出膜时间43~54h。当有90%以上的稚鱼出膜后,按每平方米1~2万尾的密度转入暂养池中暂养,稚鱼孵出后体色玉黄,卵黄囊较大,呈球形,约占体长的1/4,喜集群于池角。3~5天后平游开始摄食,此时可出售或下塘培育,其培育方法似“家鱼”水花培育。
   2  结果
    2001—2002年两年的催产,共获得鱼苗13.43
万尾,其受精率都在90%以上,孵化率为80%以上。从表1、表2也可看出,天然捕捞的成熟亲鱼催产效果不如人工培育成熟亲鱼的催产效果好.混合使用DOM、LRH、HCG三种催产剂能较好地达到催产效果。人工池塘培育亲鱼也能较好地获得催产的成熟亲鱼,并取得好的催产效果。
   3讨论与分析
   3.1  繁殖季节获得的天然捕捞成熟个体比池塘培育的亲鱼产卵率低的原因。
   3.1.1  天然捕捞的个体来源差异的影响
    两年所用天然捕捞个体中选择的亲鱼以及每一批催产的对象中,都有来源于不同江河及江段的情况。因各江段水文状况、饵料环境等条件差异,造成个体发育和性腺成熟度不同。我们发现催产中的中华倒刺鲃有高背群体和长体两种体型。从催产后,死亡亲鱼的解剖发现其性腺发育也有差异。
   3.1.2  繁殖季节长,雌鱼成熟度判别难度大的影响。
    中华倒刺鲃为分批产卵的鱼类,在当地繁殖季节为4~7月,达到成熟年龄的个体性成熟有差异。雌鱼其相对怀卵量为10.9~19.8粒/g,腹壁肌肉厚,腹部膨大不明显,其它体征也不太明显,从外观较难判断。而同批鱼中雌鱼性成熟又比雄鱼迟熟,因此,必须仔细检查,最好结合卵粒的核偏位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3.1.3  天然捕捞个体受伤影响
    2001~2002年所获得天然捕捞的催产亲鱼,其捕获的主要方式为电捕和网捕,特别是电捕的个体,尽管表面受伤小,但其内部因电击造成的影响不易发现,可能伤及性腺或鱼下丘脑和垂体,暂养后性腺退化,在试验中解剖催产后的未产或难产亲鱼,观察其性腺有严重退化现象。3.1.4  过量催产剂的影响
    在试验中(详见表1)我们将前几次未催产出的亲鱼暂养20~30天后再催产全部未产,分析其原因,有可能前一次催产是使用的促产剂量而不是促熟剂量有关。解剖观察其性腺也已退化,并有一定数量的亲鱼死亡。该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3.1.5  池塘培育亲鱼产卵率高的原因
    初步分析,主要是它们同处于一种水质环境状态和饲料状况下,其栖息、生长、发育环境一致,其性腺发育较同步,而捕捞受伤小。同时,在催产前的饲养中,进入成熟状态时,亲鱼会出现显著的停食现象,结合其它检查,就能较好地把握了亲鱼成熟度。从2002年池塘培育的成熟亲鱼的催产情况看,我们选出的20组亲鱼其产卵率都很高,但由于个体较小,其绝对怀卵量较少(详见表2)。
    3.2  受精率和卵化率较高的原因
    从表1和表2中看出,天然的和池塘培育的亲鱼,在我们给定的催产剂范围内,不管剂量高低如何变化,只要性腺成熟(解剖发现达到核偏位的卵占50%~60%以上)都能顺利产卵,产卵量仅占1/2~2/3。即成熟的卵子能顺利产出(稍过熟的卵也能产出),产出卵子的质量较好,再加上我们采用的是人工授精方式,故受精率都较高。
    而孵化率较高的原因是由于受精卵的质量较高,孵化条件较好,其孵化温度(19℃~31℃)较高,孵化期较短,降低了低水温孵化的影响。水温30℃以上时畸形有所增加,另外还发现流水孵化比换水充气孵化的效果好,主要原因可能是水质更优越,更符合自然生态状况。3.3  催产效应时间较长原因
    两年来的试验表明在水温20℃左右,催产的效应时间为12~16h,而熊天寿(1988年)报道利用“家鱼”催产设施催产在水温20℃左右时,效应时间为8~12h,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我们将催产后的亲鱼是暂养在充气的静水池和网箱待产,其水流刺激和水环境均不如流水产卵池的条件好。故催产后待产亲鱼的哲养可考虑“家鱼”产卵池暂养待产,再人工授精更好些,可缩短一定效应时间。
   4  小结
    通过两年来的试验表明,用常用的催产剂混合使用能成功地催产成熟的中华倒刺鲃。池塘培育的成熟亲鱼催产效果更好、更稳定。这为大规模生产中华倒刺鲃苗种,保证其养殖苗种的需要以及江河增殖放流苗种的供给,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生产途径。
(责任编辑:叶编)
下一篇:

淡水龙虾的病害与敌害防治

上一篇:

中华鳖腐皮病的防治方法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