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鳝又称鳝鱼、长鱼。在分类学上属于合鳃目、合鳃科。黄鳝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是一种淡水经济鱼类,也是一种名贵水产品,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一定的药用价值。据分析,其肉中含蛋白质18.8%,脂肪0.9%,还含有丰富的钙、磷、铁及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抗坏血酸等多种维生素。黄鳝具有补血、益气、除风湿等功效,中医药典中记载许多用其治疗颜面神经麻痹、中耳炎等偏方,疗效很好。
长期以来,市场供应一直靠采捕自然资源。近年来,黄鳝越来越俏销,而过度捕捞和农药污染,导致自然资源日趋匮乏,因此,发展人工养殖势在必行。
生物学特性
(1)形态特征。黄鳝体圆、细长,前端管状,后端渐侧扁,尾部尖细。头短而圆,口大、端位,上颌稍突出,上下颌有细齿,唇颇发达。眼极小,被皮膜覆盖。鼻孔两对,前后鼻孔分离较远,前鼻孔在吻端,后鼻孔在眼前缘的上方。体表光滑无鳞,全长为体高的25倍左右,侧线部位略凹,体色呈黄褐色,并布有黑色小斑点,腹部灰白色。无胸、腹偶鳍,背鳍、臀鳍、尾鳍各奇鳍退化,仅留下不明显的皮褶。鳃孔较小,左右鳃孔在腹面合二为一,呈倒“V”字形。鳃3对,鳃丝极短,呈退化状。常见体长一般为30~40厘米,大的可达70~80厘米,体重1.5千克以上。
(2)生活习性。黄鳝为底栖生活鱼类,适应能力很强,在各种淡水水域中几乎都能生存。黄鳝无鳔,其口腔和喉腔是黄鳝的辅助呼吸器官,在其内壁上分布着丰富的血管,能进行气体交换。在氧气贫乏的水体中,黄鳝能将身体的前半段竖起,将吻端伸出水.面,鼓起口腔,吸入空气,直接进行呼吸。即使出水以后,只要保持皮肤湿润,也能存活相当长的时间,能耐长途运输,高密度饲养时也比较耐低氧。尤其喜在稻田、湖沼、沟渠、池塘等静止水体的埂边钻洞穴居,以腐殖质较多的泥底和偏酸性水域最为适宜。
黄鳝的活动与水温密切相关,其生存水温为4~40℃。最适水温16~28℃。春季当水温回升到10℃以上时出入活动和觅食,活动规律是昼伏夜出,6~8月是其活动的旺季。当水温降到10℃以下时停止摄食,钻入土下20~30厘米冬眠。
黄鳝善于用头部钻穴,洞穴深邃,约为体长的3倍左右,结构复杂,弯曲而多叉,其中1个洞口留在近水面处,以便呼吸空气。在稻田内90%的黄鳝沿田埂作穴,栖息在稻田中间的很少。
(3)食性与生长。黄鳝为肉食性凶猛鱼类,喜吃鲜活饵料,其视力退化,多在夜间活动,觅食主要靠嗅觉和触觉。在自然条件下,黄鳝主要捕食蚯蚓、蝌蚪、小鱼、小虾、幼蛙,以及落水的蚱蜢、蝇蛆和其他水生、陆生昆虫,也摄食枝角类、桡足类等大型浮游动物。此外,兼食有机碎屑及河蚌肉、螺蛳肉、蚕蛹、熟猪血和肉联厂的下脚料等。饵料不足时,有自相残食的习性。
黄鳝的摄食方式为噬食及吞食,以噬食为主。食物不经咀嚼就咽下,遇大型动物时先咬住,并以旋转身体的方式,将食物咬成一段一段,然后吞食。摄食动作迅速,摄食后迅速缩回原洞中。黄鳝食量很大,在摄食旺季,最大食量可达体重的15%。耐饥饿能力很强,几天不吃食,也不会死亡,但体重明显减轻。
黄鳝的生长与生活环境的食物状况关系很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食物充足、质量好,生长就快,否则生长速度则慢。就其本身而言,生长速度缓慢还因为产卵繁殖期较长。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一冬龄个体长27~44厘米,重19~96克;二冬龄个体长45~66厘米,重74~270.5克。
(4)繁殖习性。黄鳝的性成熟年龄为一冬龄,成熟最小型为体长20厘米,重17克。雌鳝的卵巢两侧是不对称的,左侧发达,右侧退化。卵巢充分成熟时,雌体腹部膨大柔软,呈淡橘红色,肉眼可见卵巢的轮廓与卵粒。黄缮的怀卵量较少,每条鱼的绝对怀卵量为300~800粒,相对怀卵量仅为8~10粒/克体重,一般全长20~25厘米的个体怀卵量为200~400粒,目前所见最大个体怀卵量500~1000粒。
黄鳝的繁殖季节较长并随各地气候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南方早,北方晚,大约在5~8月,盛季为6~7月。一般在所栖息水域的岸边产卵,常在洞口附近,有时也产于挺水植物或被水淹没的乱石块间。产卵时,雌雄亲鱼经过追逐发情后吐出泡沫堆成鱼巢,精、卵分批产于泡沫之间,受精卵借助泡沫的浮力在水面发育和孵化。雌雄亲鱼均保护在鱼巢周围,防止敌害的侵袭。
黄鳝的成熟卵为金黄色,比重比水稍大(沉性卵),无黏性。卵径3.8~4毫米,吸水膨胀后扩大到4.15毫米。受精卵在30℃条件下,150小时即可孵化出仔鱼,仔鱼全长11~13毫米。
黄鳝在生理上有一个奇特现象,即雌雄同体并可性逆转。在没有外界因素诱导的情况下。能自身由雌性变为雄性。即从胚胎期到性成熟都是雌性,产完卵后,卵巢就自行变为精巢,以后终生保持雄性状态。这样,黄鳝的繁殖就必然是个体较大(24厘米以上)的雄鳝与个体较小(24厘米以下)的雌鳝进行“交配”产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