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白对虾(下称白对虾)是今年水产养殖业的热点,但随着白对虾养殖面积的扩展,其病害情况也越来越多见,如何健康养殖白对虾,是广大虾农最关心的话题。
抓好虾苗关
虾苗质量差,成活率低,怎能保证养殖的成功呢?有的虾农购苗时只考虑价钱,却不重视虾苗的质量;有的虾农明知虾苗质量差,却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只要增大虾苗数量就可以解决问题,殊不知由于虾苗质量差,成活率低,对存塘虾数目心中无数,想养殖成功谈何容易。
建 议
购苗时一定要重视质量,最好购买SPF(无特定病原)虾苗,但由于SPF虾苗少,这一点不容易做到。一般地,购苗时选择规格较大,平均体长1厘米以上,活力强,用手指惊吓能有力弹跳逃避,或搅动水流能迅速靠边和逆流游动者为好,特别要注意不要购买快速淡化(盐度每天下降超过2‰)的虾苗。
下苗密度要合理
下苗密度是虾农最重视的问题之一,究竟下多大的密度才能既兼顾产量,又能有效防止疾病,减少养殖风险呢?有的虾农为了追求高产量,每亩下苗10万多尾,结果虾不是因缺氧而死就是感染疾病而亡,损失惨重。
建 议
下苗时一定要根据池塘实际情况确定好下苗密度。一般情况下,蓄水1·3—1·4米的池塘,每亩可以下3万—3·5万尾;1·5—1·6米的池塘,每亩可以下3·5万—4万尾;1·7—1·8米的池塘,每亩可以下4万—5万尾;1·8米以上的池塘,每亩最大也不应超过6万尾。并且要配备足够的增氧机,每2—2·5亩设置一台增氧机,以及相应的备用电源(发电机),防止养殖后期因缺氧而出现问题。
先肥水再下苗
实践证明,下池后的白对虾幼苗主要以摄食水中的浮游生物为主。虾苗下池前,要先肥水,使虾苗下池后有充足的饵料。肥水可以用有机肥配合一些无机肥(化肥),或直接用某些水产专用肥,但这些方法都会使池水中的氨增加,影响虾苗的抗病力和成活率。
建 议
用米糠(每亩15—20千克),光合菌(每亩4—5千克),鱼粉(每亩2·5—5千克)加水混合浸12—24小时后全池泼洒。如果池底较肥,可以适当减少份量;如果底质过瘦,可以再下一些肥水素,2至3天后就可以得到较理想的肥水效果。由于肥水时使用了光合菌,能有效吸收肥水过程中产生的氨,防止水质恶化。虾苗下池后,当水体透明度大于50厘米时,要及时肥水,防止浮游生物数量锐减,那时要培肥水质就相当困难了。
及时壮苗
当虾苗长至2—3厘米体长时,池水中的浮游生物已很难满足虾苗的摄食需求,如果此时不及时补充营养,虾苗就会长得很瘦弱,抗病力极差,也会影响成活率。
建 议
此时就要抓准时机,补充高营养物质,如在饲料中添加鱼虾壮元(又叫抗病毒元,一种高蛋白饲料)、免疫多糖、多种维生素等,使虾苗长得健壮,抗病力强,为养殖成功打下基础。
科学投喂
饲料投喂是白对虾养殖中最难掌握的技术之一。投料过多,会败坏底质和水质;投料过少,会影响虾的健康生长。即使日投喂量准确,全日中每餐投喂的比例和时间也要合理、科学,才能保证虾健康成长,又能降低饵料系数,减少生产成本。
建 议
在高水温期(25℃—35℃),比较合理的投喂是一日四餐,每餐比例为2·5∶1·5∶4∶2,时间分别是6—7时,12—13时,18—19时,22—23时。在适宜白对虾生长的水温期(18℃—24℃),比较合理的投喂是一日三餐,比例为2∶3∶5,时间分别是7—8时,12—13时,18—19时,由于此时天气较凉,尤其是深夜和清晨,因此早餐要偏少,深夜虾基本不摄食,因而不必投喂。此外,还要设置一两个1平方米左右的网缯,用来检查虾的吃食情况。在正常情况下,每餐投喂完饵料后把投料量的1%左右的饲料投进网缯里,每隔15分钟检查一次,以1小时至1·5小时食完较好。如果吃食时间过长,则减料;如果吃食时间过短,则加料。特别是养殖的中后期,由于投料量的增加和排泄物的累积,水质会变得很肥,此时就要控料减料,投喂正常料量的六至七成,迫使虾摄食池底的一些有机物,待池水肥力下降时再逐步加料至正常,这样就可以防止底质和水质恶化,保证虾顺利成长。
生态养水
微生物制剂有液体的光合菌和固体的粉剂休眠菌等,在白对虾的养殖过程中,全过程使用微生物制剂,可以降低剩料和虾排泄物发酵分解出来的氨氮,净化水体,给虾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促进虾的健康成长。
建 议
由于养殖后期虾的排泄量大,应加大使用份量,效果才能达到理想。同时,还可以用2%—3%的液体光合菌或1%的粉剂休眠菌拌料投喂,调节虾的肠胃,使虾保持较强的食欲,从而促进生长,缩短养殖周期。
当白对虾长至体长5厘米左右时,每亩增下鲢鱼5—10尾(规格250—500克),鳙鱼15尾(规格同鲢鱼),通过生物手段,达到稳定水质的目的。因为鲢鱼喜欢滤食水体中的某些藻类,能够防止藻类过盛,稳定藻相,防止pH值剧变;鳙鱼喜欢摄食池底的有机质(包括剩料和虾的排泄物),可以防止底质和水质恶化。
适时淡化
实践证明,白对虾在低盐度水中生长速度较快,并且感染病毒病的概率较高盐度水中低,因此,当虾苗长至体长3—5厘米时,可以逐步加水,降低水的盐度。但是,由于白对虾壳体薄,对水质变化较为敏感,应激反应很强,如果一次量加水过多,会促使虾不正常脱壳,降低虾体的抗病力,所以,添加水量要适当。
建 议
一般地,首次添加量以不超过水深的5%为好,以后逐渐加大,至成虾期,最大添加量可达到水深的25%左右。在养殖后期,由于水体有机物的累积,水质可能会变得较差,此时添加新水,更有助于改善水质,降低水中的细菌病毒浓度,防止疾病的发生,促进虾的健康。
建 议
从养殖中期起,要注意定期镜检,尤其是腹足(游泳足)和鳃组织。当腹足的纤毛虫达高密度(笔者在10×10倍镜下,一个视野纤毛虫个数在40粒以上称为高密度)时,可以造成白对虾摄食减少和不脱壳;如果鳃组织的纤毛虫达中高密度(30多粒左右),遇天气不好溶氧低时,可以直接令对虾窒息而死。预防可用纤虫绝杀二代,每15天预防一次。防虫要注意不要用刺激性大的药物,如硫酸铜、硫酸锌,否则可能会得不偿失。如果纤毛虫不很严重,也可以通过调好水质,使纤毛虫缺乏营养而逐渐减少,达到预防的目的。
溶氧要保障
由于白对虾的逆流习性很强,因此在设置增氧机时,除了在池中间设置旋转式增氧机外,还应在池边(离岸3米左右)加设水车式增氧机,使池水形成一个微流动的水环境,使虾多运动,加快新陈代谢,增强体质,提高抗病力。并要勤开增氧机,使池水保持较高的溶氧,这样既可以促进虾的食欲和抗病力,又能降低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的毒性,使虾保持较强的活力。
此外,随着养殖面积的扩展,种苗代数的增加,白对虾原有的种质优势正逐步减弱,现时白对虾的病毒病(尤其是白斑综合症)已经比较普遍,要使白对虾健康成长,还要定期消毒水体和内服药饵,预防疾病的发生;定期检测水质指标,掌握水质的变化情况,防止水质恶化。值得一提的是,有资料说,白对虾对饲料的蛋白需求可以很低,事实证明,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如果投喂低蛋白饲料,白对虾的体质会很弱,抗病力差,养殖周期也加长,增大了饲料系数和生产成本。因此,要保证白对虾健康成长和稳产高产,应投喂营养较为丰富的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