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南地理位置独特,鱼类品种多,养殖周期长,市场容量较大,海水网箱养殖已颇具规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海水网箱已达二十多万个。自1999年以来,海水网箱鱼病泛滥,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海水鱼养殖业发展,经过近几年对海水鱼病害防治的摸索,现已形成了一套较有效的防治措施,并逐步建立起疾病的防御体系。
苗种选择
选择健壮、无病无伤、顶水强的种苗;放养规格大的种苗有较强的抗风、抗浪等适应能力;适合放养规格为,石斑鱼10厘米、海鲡(军曹鱼)12厘米、尖吻鲈8厘米、红鳍笛鲷7厘米、胡椒鲷7厘米。
消毒免疫
整个养殖过程中,苗种的消毒免疫是养殖成功与否的关键;因为目前大多海水鱼苗种需进口,且由于苗种检疫防疫制度不完善,苗种经过长途运输,难免损伤体表,有的甚至带有病原体。故须对鱼种进行消毒,常用的药物有以下几种:常用苗种消毒药物及浓度。
驯化投饵
由于长途运输和新环境的改变,苗种2-7天内不摄食或很少摄食;如自然海区捞或钓的芝麻斑5-7天摄食少,长途运输的白鲳苗2-3天摄食差。故应慢慢调节鱼种的摄食,一日三餐,投饵均匀,照顾体质较弱的苗种,投饵量掌握在鱼种有3-4成饱即可;苗种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摄食量逐渐增大,投喂新鲜无变质的下杂鱼,日投喂量一般为体重的30%-40%,鱼种有7-8成饱即可,一日二餐,下午比早上投多些,高温季节,气压低,水中溶氧少,鱼种吃至6成饱即可。为了加强鱼种的营养,提高抗应激能力,可在饵料中添加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特别是维生素C、维生素E。鱼苗经过中间培育,再下鱼排,可以提高成活率;尖吻鲈、紫红笛鲷经过中间培育可以提高25%-30%的成活率。
养成管理
1、投饵定质、定量、定时。
定质:投喂新鲜无变质的下杂鱼,保证饵料的质量,定期在饵料中添加维生素及矿物质。维生素及矿物质先用粘合剂混合均匀,再拌入饵料,从打肉机随饵料一起搅出;定期投喂药饵,制作方法同上,预防疾病。
定量:鱼类各阶段的日投饵量都不同,以鱼吃至八成饱为宜;投喂量过多,则鱼类耗氧量高,在网箱养殖这种高密度的集约化养殖方式下,较易造成缺氧;高温季节,气压低,水中溶氧少,鱼吃至6-7成饱即可。鱼的摄食量视水温、气候、季节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水温低、天气闷热应少投。
定时:高温季节时,气候炎热,水温高,应在日出前或日落后投饵,此时,气候凉爽,水温低些,鱼摄食量大;春、秋、冬季节,水温较低,应在日出后或日落前投饵,此时,水温较高,鱼摄食量大。
2、日常管理
每天观察鱼的活动情况,检查网箱是否破损:检测海水pH值、溶解氧,做好记录,分析和预测病害的规律性;注意季节变换及流行病的到来,做好预防措施。经常清洗网箱,随着鱼的生长,换合适的网目的网,以利于水体的交换。
疾病防治
1、病毒性疾病
(1)传染性造血功能坏死病病原:传染性造血功能坏死病毒。症状;主要感染幼鱼,病鱼体发黑,鳃变白,肝脏偏白,病鱼拒食;无较好的治疗措施,预防有一定的效果。笔者曾对美国红鱼鱼种(6-8厘米)的预防取得一定效果。预防方法:(A)20ppm的聚维酮碘浸泡5-10分钟;(B)聚维酮碘与大黄鱼等抗病毒中药用粘合剂混合,拌入饵料中投喂;(C)氯霉素60-80mg+多种维生素/公斤鱼,连续投喂5-7天。
(2)淋巴囊肿病病原:鱼淋巴囊肿病毒。症状:病鱼的头、皮肤、鳍、尾部及鳃上有单个或成群的念珠状物,病灶的颜色由白色、淡灰色至粉红色,成熟的肿物可轻微出血。对鱼的成活率影响不大,但降低商品价格。流行季节,18-30℃可见此病。海鲡鱼(军曹鱼)0.5公斤以下此病常见。无较好的治疗方法,预防方法:(A)20ppm的聚维酮碘浸泡5-10分钟;(B)聚维酮碘拌入饵料中投喂;(C)氯霉素60-80mg+多种维生素/公斤鱼;连续投喂5-7天,一日一次。
2、真菌性疾病
水霉病病原:水霉菌感染。症状:病鱼离群独游,不摄食,体表有一层 棉状物,常见于不耐寒的品种,如尖吻鲈、紫红笛鲷、石斑鱼等;流行季节12月-翌年4月。防治方法:(A)淡水浸泡5-10分钟;(B)氟哌酸50mg/公斤鱼;(C)痢特灵60-80mg/公斤鱼,连续投喂4-6日,一日一次。可治愈此病。
3、细菌性疾病
(1)烂鳃病病原:柱状屈挠杆菌。症状:病鱼体黑,拒食,离群独游,游动缓慢,鳃部粘液增多,鳃弓、鳃耙缺损,充血发炎,严重者鳃盖糜烂成一圆形或不规则的开口,俗称开天窗;病鱼7天内死亡。季节更换易发生,常见病。防治方法:(A)呋喃西林5ppm,淡水浸泡5-10分钟;(B)季胺盐碘2-3ppm,淡水浸泡5分钟;(C)配合投喂氯霉素40-70mg/公斤鱼;(D)氟哌酸50mg/公斤鱼,严惩者可使用恩诺沙星;连续投喂3-5天,一日一次。
(2)肠炎病病原:肠型点状气单胞菌。症状:病鱼食欲减弱,肛门红肿,肠道无食物,充血发炎。防治方法:(A)投喂新鲜无恶臭的饲料鱼;(B)投喂大蒜素30mg+磺胺二甲基嘧啶50mg/公斤鱼;(C)投喂痢特灵70-90mg/公斤鱼;(D)土霉素100mg/公斤鱼,连续投喂4-6天,一日一次。
(3)溃疡病病原:主要是弧菌。症状:病鱼游动缓慢,独游,眼睛发白,皮肤溃烂,一般在鱼体的躯干部,病灶处开始发白,逐渐充血有炎症,最后病灶变白色。常见病,全年可见。防治方法:(A)聚维酮碘PVP-120-30ppm浸泡5-10分钟或季胺盐磺2-3ppm浸泡5分钟;(B)配合投喂四环素70-90mg+多种维生素/公斤鱼;(C)氟哌酸50mg+多种维生素/公斤鱼,连续投喂3-5天,一日一次。
(4)烂尾病病原:屈挠杆菌。症状:尾柄处刚开始有一小白点,后逐渐扩大,整个尾柄烂掉。高温季节常见。防治方法同溃疡病。
4、寄生虫性疾病
(1)石斑鱼孢子虫病病原:孢子虫寄生所致。症状:病鱼体表无异常,腹部肿大,解剖可见小黑颗粒连接,形成一大块黑状物,刺破黑状物,内为白色,镜检,见有大量的孢子虫(有可能是匹里虫,需进一步分类);黑状物可胀破鱼的腹部,病鱼死亡;石斑鱼孢子虫病对鱼的成活率影响不大,但影响市场价格。5厘米以上鱼种可见寄生。目前仍无防治办法,在选种时应注意。
(2)海水小瓜虫病,又称刺激隐核虫病病虫:刺激隐核虫。症状:刺激隐核虫寄生在鱼的鳃、鳍、皮肤、口腔等处,大量寄生时鳃部粘液增多,体表布满了小白点,也称白点病,传染快,死亡率高,3-5天可造成80%的损失。水温20℃-26℃常见此病。半咸水池塘养殖黄鳍鲷注意防治此病。防治方法:(A)淡水浸泡10-15分钟;(B)硫酸铜与硫酸亚铁(5:2)10ppm,淡水浸泡10-20分钟;(C)醋酸铜5-10ppm,淡水浸泡10分钟;(D)配合投喂抗菌素,氟哌酸50mg/公斤鱼;(E)土霉素100mg/公斤鱼,连续投喂2-4天。
(3)车轮虫病病原:车轮虫。症状:车轮虫主要寄生在鱼的鳃部、体表;少量无影响,大量寄生时,病鱼鳃部粘液增多,游动缓慢,呼吸困难,造成死亡。广东、海南全年可见此病。防治方法与海水小瓜虫病相同。
(4)瓣体虫病病原:瓣体虫。症状:病鱼体黑,浮于水面离群缓慢游动,呼吸困难,鳃、鳍、皮肤粘液增多,体表出现不规则的白斑,病情严重时白斑连成一片,又称白斑病。高温季节常见。防治方法与小瓜虫病同。
(5)指环虫病病原:指环虫。症状:鱼体沉在网箱下缓慢游动,呼吸困难,鳃丝肿胀,鳃组织受到破坏,很易引起烂鳃,危害较大。高温季节较易感染此病。主要寄生在5CM以上的鱼种。防治方法:(A)淡水浸泡15-20分钟;(B)敌百虫挂袋,做法:用铁钉在敌百虫瓶底打两个洞,在网箱对角挂两瓶敌百虫;(C)配合投喂咪唑类药物+维生素C+复合矿物元素2-4天;(D)注意烂鳃病的发生,如出现,防治方法与烂鳃病同。
(6)本尼登虫病病原:本尼登虫。症状:病鱼摄食减弱,鱼体因寄生本尼登虫磨擦网箱使鳞片脱落,皮肤溃疡,用淡水浸泡病鱼,有大量虫体脱落,有的甚至达上千只。该病传染快,死亡率高,9-11月,水温21-27℃时流行。防治方法与指环虫病同,但要注意溃疡病的发生;如有,防治方法与溃疡病同。
5、藻类引起的疾病
淀粉卵鞭虫病病原:眼点淀粉卵鞭虫。症状:虫体大量寄生时,病鱼皮肤、鳃有许多小白点,粘液增多,呼吸困难,拒食,磨擦网边,易使病鱼感染烂鳃病和溃疡病;主要危害鱼种,死亡率高;常见于高温季节。防治方法与海水小瓜虫病同。
6、营养性疾病主要由于长期投喂不新鲜的冰鲜饵料鱼所致,造成脂肪肝、黄花鱼的打转病等营养性疾病。预防措施:投喂新鲜下杂鱼时经常在饵料中添加多维、复合矿物元素。
几点建议
1、目前,我国对海水鱼疾病病理的研究还很滞后,日本、挪威通过注射疫苗来防治海水鱼疾病早已用于生产,而我国海水鱼类的疾病主要依靠抗菌素与化学药物,部分使用中草药,对一些发现机理不明或病毒性疾病,无特效药;使用中草药对病毒性疾病防治有一定效果。有关研究部门应着手联合研究,研制出广谱、高效、无毒无公害的绿色渔药;研制出细胞水平的疫苗。这对我国网箱健康养殖以及海产品的出口都有重要意义。
2、很多养殖技术借鉴于淡水养殖的经验;而海水网箱难管理、难操作、用药难等缺点,又不同于淡水养殖,故必须建立一套适合海水养殖的防病模式。
3、养殖者的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养殖户滥用、乱用药物,不对症下药,在沿海养殖区域内大有人在,这将造成病原体的耐药性增加;更有甚者,有的养殖户用了最新的人用药,如先锋6号,且剂量大了几倍,不能不使人担忧。
4、提高养殖户以防为主、治疗为辅、防治结合的防病意识。在流行疾病到来之前,做好预防工作,认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减少疾病的发生。
5、使用药物时,注意鱼对药物的敏感性,特别是使用杀虫药物,应做药敏试验。黄花鱼在水温20℃-30℃时,对铜离子、氯离子的敏感性随水温升高而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