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程流行特点及病症乌鳢烂头病每年从4月初开始有少数鱼轻度发病,水温15~20℃时有少数死亡,到5~7月水温达20~30℃时是此病的发病高峰,8月后此病很少流行。各种规格的乌鳢都可能发病,初期发病率为10%左右,若不采取防治措施,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85%以上。发病初期,乌鳢头部、嘴角等部位有的发红、有出血点:有的发白,有白毛;很快病变部位发生溃烂并逐渐扩大,上、下颌骨都烂掉了,最后烂到鳃前露出骨骼不能吃东西而死亡,有的体表同时溃烂,甚至露出内脏。鱼发急乱窜,不久死亡。发病原因为乌鳢头部表皮受伤(寄生虫叮咬或机械损伤),感染水体中的水霉菌和嗜水气单胞菌而发病。二、发病预兆病鱼离群独游,活动缓慢,也有鱼浮水面游动、不安,上跳下窜,有的间断狂游,有的集群岸边不动。病鱼体色逐渐变暗、变黑,粘液减少,尤其是头部,病变部位发白呈絮状或红烂状,远看去鱼口中象咬一个棉球。另外,在外界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鱼吃食突增或突减都属不正常,要及时查找原因,早期防治。三、致病因素主要是因为放养密度不当和混养比例不合理。放养过密(2500尾/亩)易出现饲料不足,因争抢食物碰伤,同时易出现缺氧,这样既降低饵料的利用率,又会导致鱼生长缓慢,生长速度不均匀,个体大小也不均匀,体质渐瘦,抵抗力下降。当水温、溶氧量、pH值、营养盐类与微量元素等这些环境因素变化过快、变化幅度过大,都会引发鱼病。四、防治方法1.彻底清塘,放干水,每亩用生石灰150千克全池泼洒,加水1米深,7日后可放乌鳢苗。2.定期用二溴海因或溴氯海因0.1~0.2克/立方米消毒杀菌(与一般鱼类等量),定期用溴氰菊酯或阿维菌素0.2克/立方米杀虫(与一般鱼类等量),一般是20天左右预防一次。发现病鱼捞出隔离,及时捞出没吃完的食料。3.治疗烂头病,用二硫氰基甲烷原液2克/亩和1,5-戊二醛原液25克/亩同时使用,杀灭真菌、嗜水气单胞菌和病毒,连续使用3~4天,可治愈烂头病。治疗期间投喂拌有出血康(按说明)的小杂鱼这样治疗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