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各国鱼类养殖业正朝着集约式精养的方向方展,但随之而来的鱼病流行就成为阻碍水产养殖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鱼类的疾病主要是由于寄生物侵袭鱼体而引起的。此外,外界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也能造成鱼类病害。引起鱼类疾病的病原体有:病毒、细菌、真菌、藻类和寄生虫等。 鱼病的防治,目前采用三种方式:(1)体外治疗;(2)经饵料的全身性治疗;(3)注射疗法和免疫法。但在现今高密度养鱼业中,鱼病预防将越来越显得重要。一、病毒性鱼病的防治 国外已发现的病毒性鱼病约有10多种,它给养殖鱼类造成巨大的损失,死亡率高达70—80%。其中较为严重的鱼类病毒病有:淋巴囊肿病毒病(LDV);传染性胰脏坏死症(IPN);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VHS);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IHN);鲤春病毒病(SVC);斑点叉尾鮰病毒病(CCVD);鲤传染性腹水症(IDC);鲤鳔炎症(SBL);红细胞坏死症(VEN);鲽鱼弹状病毒病(HRV);孟苏大麻哈病毒病(OMV);鳗鲡病毒病(EVE)以及溃疡性皮肤坏死病(UPN)等。由于病毒是一种十分简单而微小的微生物,寄生于活细胞内,因而给寻找既能杀死或抑制病毒,但又对鱼体细胞无害的药物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目前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防治:1、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主要办法是阻止病鱼和有病毒史的鱼进入养殖水体。鱼卵、鱼苗和鱼种的输出或输入要进行消毒。常用的消毒剂是聚乙烯氮戊环酮碘剂(含有效碘1—1.6%)。用有效碘浓度为50ppm的溶液处理鱼卵15分钟,可杀死鱼卵上污染的IHN病毒;用30-35ppm处理5分钟,可杀灭IPN病毒;用有效碘8ppm溶液处理5分钟,可杀灭VHS病毒。发生病毒性鱼病的池子用漂白粉消毒(有效氯浓度200ppm)。污染的工具用2%福尔马林消毒5-10分钟。2、改变养殖方法和饲养环境:根据鲑鳟鱼病毒病的发病率在不同水温下有明显不同的规律,采用升高或降低水温的办法来减少疾病发生。如日本,根据IHN的最适发病水温为8-12℃,就用加温的办法将水温提高到18-20℃,将鱼在其中饲养4-6日,可降低发病率和防止死亡;对IPN则用引注河川低温水入鱼池降温到8℃以下,以防此病。3、挑选无病亲鱼:美国用无IPN病毒的亲鱼繁殖孵化,跟踪调查3年,凡这种后代均未发生此病。丹麦在1965-1976年进行全水系的消毒,用无VHS的鱼种来置换养殖,并采用鱼病登记制度,结果使380个养殖场成为无VHS病的场。对IPN亦采用同样方法,结果从1975-1978年间,36个养鱼场中只有1个场发病。4、免疫防治:目前防治病毒性鱼病最有效的办法是免疫法。在病毒免疫方面比较成功的有IHN病毒的减毒活疫苗,用腹腔注射或将疫苗直接加入水中浸洗都能使鱼获得较高的免疫力。Amend和Fender(1976)在鱼体免疫接种法研究上有了新的进展。这种方法可以同时对大量鱼体进行免疫接种。该法是将鱼体浸入5-8%的食盐溶液2分钟,然后浸入抗原浴槽。这种高渗盐溶液浸洗法有助于疫苗经鱼体皮肤透入鱼体。获得很好的防疫效果。(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