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的抗药性及其对策

2019-01-04 12:40:19浏览:189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病原体在反复接触抗病原体药物后,其反应不断减弱,以至最后能够抵抗药物而不被杀灭或抑制,即被称为抗药性,亦称耐药性。抗药性
病原体在反复接触抗病原体药物后,其反应不断减弱,以至最后能够抵抗药物而不被杀灭或抑制,即被称为抗药性,亦称耐药性。抗药性的本质是耐药病原体的产生和获得性遗传性状的传递。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各种防治病害药物的大量频繁使用,病原体产生抗药性的速度和范围均呈上升趋势。耐药性的产生导致生产上用药量的不断增加,抗生素类药物不断的升级换代,而药效越来越差,并形成恶性循环,可以说,抗药性已成为影响水产养殖健康发展和威胁人类公共卫生安全的突出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一、病原体产生抗药性的原因抗药性是病原体适应环境和化学药物作用的结果,可分为先天耐药和后天耐药2种。先天耐药是遗传学中个体差异和种群差异的一种表现,同一病原体对不同药物的敏感性差异以及同一群体中的某些个体对一种药物的敏感性呈现差异均与先天耐药有关,先天耐药主要是病原体对药物代谢过快所致。后天耐药通常与用药有关,生产实际中,用药量不足、疗程不够、长期使用同一种或同一类药物以及滥用药物等是导致后天耐药的主要原因,如液化气单胞菌对低剂量土霉素极易产生耐药性,以至于以后大剂量应用时也没有效果。具有类似化学结构和类似抗菌作用机理的药物之间,通常会产生交叉耐药现象,如细菌对四环素产生耐药后,对土霉素同样会产生耐药;不同化学结构的药物之间有时也会产生交叉耐药现象。二、减少抗药性产生的对策1.科学诊断鱼病,及时用药治疗 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管理措施,密切注意观察养殖动物的活动及摄食情况,对病害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当发现鱼体患病后,应根据发病症状、发病条件、病原体等准确判断病因,一旦确诊就要及时用药。因为水产养殖不同于其它动物的养殖,其防治病害是群体用药,而不是针对生病个体用药,鱼类发病后,一方面随着病程的延长,病原体的数量会影响药物的作用,另一方面其食欲会随病情的加重而减弱,影响鱼类对药物的摄取量。如果用药不及时,病原体容易产生抗药性。2.合理选用药物,确保药物的最佳疗效 针对一种病原体选择药物时,有条件者应作药敏试验,优中选优,以筛选出最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没有条件者应根据生产实际中使用药物的经验,尽量选用疗效高、抗药性小的药物进行治疗,以确保用药的准确性和最佳疗效。同一类商品鱼药,因生产厂家不同,其剂型和有效成分等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防治病害的效果也大不相同,应当选择剂型好、有效含量高的药物,切勿贪图便宜而使用劣质假药,也容易使病原体产生耐药性。也不要一味盲目地追求使用高价新药,对抗生素类药物应遵循“先用普通药,后用新特药;先用传统药,后用换代药”的原则。此外,在选择药物时,还应注意了解鱼类的发病史,因为鱼类发病时往往伴随着肝、肾的损伤,而有些药物能够在这些部位产生蓄积,对鱼类的肝、肾等器官造成更大的损伤,加重病情。3.确保药物的有效剂量 药物只有达到一定的剂量时才会产生药效,产生药效的最小剂量称为最小有效量。内服药物的剂量应根据鱼体的体重加以计算,外用药物的剂量应根据水体的体积准确计算。大多数抗菌素只有抑菌作用而不具杀菌作用,无论是治疗鱼病或者防治鱼病,其用量都必须达到最小抑菌浓度。在确保药物作用有效的情况下,不要随意增加药物的使用剂量。磺胺类药物治疗鱼病时,其首次用量或者第一天的用量需要加倍,以后每天给以维持量。投喂药饵时,应注意药物混合的均匀度以及鱼类摄食的均匀度。4.确定合理的用药疗程和日投药次数 当鱼体生病时,应持续用药,以彻底杀灭病原体,一次用药的总天数称为疗程。对鱼药而言,投药疗程短的为3天,长的为10天左右,一般以5天~7天较为适宜。生产实际中,当病情消除后,应继续用药2天~3天给予巩固。使用杀虫剂时,还应根据寄生虫的生活周期合理调整用药疗程。外用药物一般每天只用1次。网箱养鱼治疗鱼病时,因水体交换次数多,一天可以多次用药。内服药物应根据其在体内的消除速度来确定每天投药次数,磺胺类药物每天投药1次即可;半衰期较短的抗生素药物每天可以投喂2次~3次,以保持鱼体体内有较高的、稳定的血药浓度。5.交替使用药物 防治鱼病时,当一种药物使用一段时间后,要主动更换药物的品种,选择结构或作用机理完全不同的药物交叉使用,避免长期使用一种或一类药物。同时,还应在鱼类的不同生长阶段使用不同种类的抗生素药物,穿插用药。无论是交叉用药或是穿插用药,2种抗生素之间不能有交叉耐药性。6.探索科学合理的联合用药联合2种以上的药物防治鱼病,不仅可以显著提高药物的疗效,而且可以减少病原体的抗药性。联合用药时,要充分了解各种药物的理化性质和药理,充分发挥药物的协同作用、累加作用,避免无关作用、拮抗作用,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联合用药的药物品种不宜过多,否则药物之间的作用过于复杂,作用结果难于彻底掌握。应积极探索中西药结合的用药新方法。7.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开发中草药 中草药属纯天然药物,具有疗效高、毒副作用小、无残留、抗药性不显著等优点。我国的中草药资源十分丰富,价格低廉,中医理论和实践为开发中草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用“三黄粉”治疗病毒性鱼病;用大黄、大蒜、五倍子、穿心连等治疗细菌性鱼病;用苦楝、槟榔等治疗寄生虫鱼病均已卓见成效。应用研究表明,中草药在防治鱼病的同时,不仅能够增强鱼类自身的免疫力,提高其抗病能力,还对鱼类的肝、肾等内脏器官具有保护作用,这是化学药物所无法比拟的。因此,今后应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在药物筛选、配伍、应用范围、制剂和加工工艺等方面加大探索和研究力度,大力开发中草药。8.推广使用微生态制剂,开展生物防病 微生态制剂也称微生态环境调节剂,是一类根据微生态学原理而制成的含有大量有益菌及其代谢产物的活菌剂,它能够克服传统化学药物、抗生素对养殖环境、鱼类和人类健康安全的种种负面影响。近年来,国内外对微生态制剂的开发研究进展较快,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开展生物预防就是在养殖水体中、饲料中加入有益的微生物制剂,抑制有害微生物的过量繁殖,提高有益微生物的种群数量以及稳定性,加速降解有机废物和有害毒物,增强对饲料的消化能力,通过有益微生物来改善体内外生态环境,达到预防鱼病的目的。目前,生产中应用较多的微生态制剂有光合细菌、EM、芽孢杆菌、枯草杆菌、硝化细菌、酵母菌、乳酸杆菌等。9.提倡健康养殖,减少鱼病的发生 健康养殖是根据养殖对象正常活动、生长、繁殖所需的生理、生态要求,选择科学的养殖模式,通过系统的规范化管理技术,使其在人为控制的生态环境下健康快速生长。解决抗药性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开展健康养殖,减少鱼病的发生。鱼类属变温动物,其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机制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较大,鱼类的许多疾病也往往是由于其生存环境的恶化而致。因此,采用合适的养殖密度、健康的苗种和高品质的饲料,努力提高养殖水体的溶解氧,保持适宜的酸碱度、低含量的氨态氮、亚硝酸态氮、硫化物等,给鱼类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就可以大大减少鱼病的发生,达到少用或者不用化学药物的目的。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养好金鱼重在防治

上一篇:

如何合理淘汰母猪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