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倒刺鲃(spinibarbus hollandioshima)在分类上属鲤科巴亚科鱼类,地方名称坚鱼、黄坚、坑坚。是广西漓江和桂江的主要经济鱼类之一,七十年代以前,漓江光倒刺鲃江河捕捞量仅次于鲤鱼。进入八十年代以后,由于受拦河筑堤、水质污染及电、毒、炸等酷渔滥捕的影响,其江河捕捞量急剧下降。特别是近年来,由于产品数量的锐减,致使价格急剧上升,目前体重500g以上光倒刺鲃市场销售价达50~60元化在这种高额利润的驱动下,竭泽而渔现象更为严重,江河资源面临濒危。为保护和开发利用这一优良品种,我们承担了桂林市科委下达的“光倒刺鲃池塘养殖技术”科研项目。本文就该项目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旨在为摸索、探讨光倒剌鲃养殖技术提供依据。一、材料与方法1、池塘条件。用于饲养光倒刺{鱼巴}的三口鱼塘均为正方形,除雁山区3#塘用水泥片石扩提外,其余二口鱼塘均为土埂塘。塘底淤泥10—15cm,池塘用水为机提灌水,平均水深1.9-2.Lm,水质pH6.7,透明度30cm左右。2、鱼塘消毒。鱼种下塘前15天,每亩池塘(1m水深),用茶麸80kg带水消毒,鱼种下塘前2天,用鳙鱼试水,证明毒性消失后才投放鱼种。3、鱼种来源。鱼苗主要来源于漓江野生光倒刺{鱼巴}鱼苗。第一阶段于1999年9-10月收集2—3cm野生鱼苗,进行小网箱强化培育;第2阶段是待鱼苗长到5—6m时转入池塘培育,当鱼种长到15cm以上,体重达100g左右时则转入成鱼养殖阶段。4、鱼种放养。选择个体重达90g以上的健康鱼种作为成鱼养殖对象,鱼种下塘前未作消毒处理。放养时间;九养桥5#塘为4月29日。3#塘为5月8日,雁山区 3#塘为5月12日。5、饲料。第一阶段鱼苗规格2-4cm因鱼苗幼小,一般采用粗蛋白40%以上的破碎料,也可用鳗鱼饲料投喂,日投喂4一5次,投食量为鱼苗食饱为度,一般为10%一15%。第二阶段鱼种规格5一15cm饲料粗蛋白含量约35%,饲料粒径l—2mm,以破碎料为主,日投喂3-4次,投喂量8-10%。第三阶段即成鱼养殖阶段,规格15cm以上,饲料粗蛋白含量约为3O%,饲料粒径可根据鱼的生长情况,依次由2mm逐渐改为4.5mm,日投喂2—3次,投喂量3%-6%。6、日常管理。鱼苗养殖阶段要注意观察鱼的摄食情况,特别注意鱼的口径与饲料粒径相适应。成鱼养殖阶段要保持水质清新,每周注新水l-2次,使塘水透明度大于30cm以上。在整个饲养期间,要保证饲料质量,以免影响光倒刺{鱼巴}的正常生长。二、结果与小结1、产量结果。3口试验鱼塘,面积21亩,经过220天饲养,总产鲜鱼12782.4kg,平均亩产鱼608.6kg,其中亩产光倒刺{鱼巴}471,6kg,鳙鱼60kg,鲢鱼65.5kg,草鱼11.5kg,分别占总产量的77.5%、9.8%、10.8%、1.9%。2、光倒剌{鱼巴}出塘规格、成活率与净增重。根据收获的渔获物分析,共收获光倒刺{鱼巴}18543尾,平均成活率为92.26%;总产光倒刺{鱼巴}9904.1kg,群体净增重7995kg,个体净增重439g;平均出塘规格为534.1g,最大个体重为0.85kg,最大个体全长为43cm,体长为37cm,体高为9.9cm,全长与体高之比为4.34,体长与体高之比为3.73;最小个体重为0.2kg,最小个体全长为25.5cm,体长为21.5cm,体高为5.0cm,全长与体高之比为5.1,体长与体高之比为4.3。3、光倒刺{鱼巴}的食性观察。据试验观察,光倒刺{鱼巴}属杂食性鱼类,这与陈震宇的研究结果相符。在2cm以前的幼苗阶段多以水生生物为主食,体长到2cm以上时则可摄食营养全面、适口性好的优质混合饲料,此阶段也是人工驯食的最佳阶段。当体长到5cm以上时,就可摄食与其口径相适应的颗粒料。在成鱼养殖阶段以投喂人工颗粒饲料为主,也可配合投喂适量的动物下脚料及优质青饲料(青菜),以促进光倒刺{鱼巴}生长。在22O天成鱼养殖期间,共投喂颗料饲料29吨,饲料系数2.85。饲料系数偏高可能与饲料的质量有关。4、经济效益。根据生产记录分析,光倒刺{鱼巴}成鱼池塘养殖亩投入7888.L元,其中鱼种费3O36元,饲料费3645.7元,分别占总成本的38.48%、46.21%。亩产值15733.6元,亩利润7873.9元,投入产出比为l:1.99,成本利润率为99.82%,属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项目。综上,光倒刺{鱼巴}体厚肉肥,肉多味美,食性杂,适应性强,市场前景看好,是一个具有发展前景的优良品种。但由于试验时间有限,对光倒刺{鱼巴}的养殖技术有待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对光倒刺{鱼巴}的性腺成熟,产卵繁殖方面的生物学特性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