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参(StJchopus japonJcuJ)俗称灰参、灰刺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视为珍贵的海产品,营养和药用价值极高。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刺参养殖,近年来刺参养殖已成为我国北方海水养殖的重要经济产业。据统计,2004年仅山东省刺参养殖面积就达到36万亩,预计年产鲜参5.7万吨,实现产值70多亿元,占全省海水养殖总产值的1/3。然而伴随着养殖快速发展和规模的日益扩大,病害也日趋严重,2003~2004年度北方刺参养殖由于各种疾病的侵袭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0亿元以上。刺参养殖如何才能避免过去中国对虾养殖大起大落的弯路和如何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是目前需要正确对待和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综合国内外学者近年宋对刺参病害研究成果,剖析刺参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刺参养殖中常见的疾病提出相应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供参考。
一、养殖刺参常见疾病
1.溃烂病 溃烂病是当前对刺参养殖危害最严重的主要疾病,又称“化皮病”、“烂皮病”等。该病易发于每年养殖水体温度较低时的1~4月,2~3月是发病高峰期,发病涉及养殖区广、发病快,一旦发病很快就会蔓延全池,死亡率高达90%以上,属急性死亡。越冬保苗期幼参和养成期刺参均可被感染发病,但幼参的感染率、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成参。临床症状:发病初期,病参活动能力和附着力变弱,摄食量减少,身体收缩、僵直,疣足尖端开始溃烂,口部肿大,不能收缩与闭合。随着病情加重,病参溃疡处增多,全身溃烂、自溶,最后导致海参死亡,溶化为鼻涕状的胶体,附着物上留有一白色印痕。溃烂病主要是细菌感染蔓延所致,日常管理中应以预防为主:附着基使用前应该充分洗刷、严格消毒;注意及时清除池内残饵、粪便及其他污物,加大水流,保持水质清新。发现发病后,可用菌必治或舒普深5~7克/立方米药浴,连续3~5天,每次2~3小时。
2.致病微生物引发疾病 在稚参培育过程中,由于水环境及底质的恶化、粪便及残饵的积累日益增多和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的增加等原因,养殖水体生态平衡被破坏,有害微生物大量繁殖,生活在此环境中的体弱及不健康的稚参必然被感染导致发病。该类致病微生物常常在附着板上出现蓝色、粉红色或紫红色的菌落,稚参长时间附着在这样的附着板很容易引起溃烂病,霉菌和寄生虫侵袭刺参表皮溃烂病灶加重病情,致使死亡率增高。防治方法:①定期用生石灰或沸石粉等水质改良剂来净化水质,改善海参栖息环境,控制病原微生物数量。②通过加大水深和加大换水量来提高池水的水质,控制池水的透明度,以防止大型藻类和水草的过度繁殖。另外,及时捞取池内过多的海草和杂物,防止它们沉底腐烂,造成池底环境恶化。
3.桡足类的防治 在刺参的生长过程中桡足类可能会大量繁殖生长,桡足类数量增多必然会与稚参争夺饵料,造成稚参饵料不足影响其生长。更严重的是,桡足类可能咬伤稚参的体表,继而引发细菌和寄生虫感染造成稚参死亡。因此,在刺参养殖过程中应注意及时杀灭桡足类,防止其过量繁殖。杀灭桡足类方法:每立方水体中泼洒敌百虫1~3毫升,2小时后排水更换新水。
二、刺参发病原因解析
1.参池建造不规范,设计不合理
由于目前养殖刺参利润较大,许多投资商求利心切,虾池稍加改造便作为养参池。改造后的养参池地势高低不平、池内水深不一、换水条件不畅通,池底易积水,时间一长易在池底累积厚厚污物,结果水质污染引发刺参得病。还有部分养参池离海边较远,进水渠和排水渠合二为一共用,不能控制养殖用水的排放和病害传播,造成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另外,参池筑礁不合理。有的参池石礁间距过大,刺参缺乏足够的栖息地;有的参池采用瓦片搭成人字形作附着基,其固定性差,易被潮水冲垮,这样既不利于底栖硅藻的附着,也影响刺参正常生活与摄食。
2.片面地追求高产量,盲目增大放苗量,造成天然饵料严重匮乏 当前,许多养殖户只顾片面地追求高产量、高利润,不考虑养殖池所处的地理环境、交换水质条件、基础饵料的容有量、养殖技术等客观条件,盲目增加放养密度,放苗密度高达10000头/亩以上,超出生产环境承载能力,当刺参逐渐长大时,天然饵料严重缺乏,造成参体营养不良、体弱易患病。
3.清淤不及时彻底,水质恶化引发疾病 清淤是指参池底部和附着板上的海参粪便等污物需及时清理。许多养参池多年都不清淤,更不消毒,池底堆积着很深的淤泥和腐烂的藻类,细菌和霉菌恣意横生引发多种疾病,严重影响养殖刺参的正常生长。清池是指在刺参养殖过程中,及时清除对刺参生长不利的大型动植物。池内生长的大中型藻类,虽然可以作为刺参的栖息隐蔽物,有的还可作为刺参饵料,但如果不及时清除,老化、枯死的藻类就会在池底腐烂、污染败坏水质,隐蔽其下的刺参受腐烂藻类的污染侵害而又爬不出来,必定大批死亡,由此造成惨重损失。
4.养殖户缺乏技术指导,科学防病意识差 刺参养殖是近几年才迅速发展起来的,许多养殖户以前根本就没接触过海参,对海参的生长特性根本就不了解,缺乏刺参病害预防和治疗的技术,一旦发现刺参发病只好盲目用药,贻误治疗最好时机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另外许多养参场的设施、设备及条件相对简陋和落后,用水处理系统不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如附着基不适宜,日常观测设备象显微镜、水质测量仪等缺乏,养殖用水不能定期检测,病害监测无从谈起,对刺参疾病的暴发无应对措施。
三、刺参疾病综合防治技术要点
针对上述刺参发病原因,我们认为近几年刺参病害连年加重与养殖水质好坏、参苗放养密度、饵料质量及日常管理措施等各方面有直接关系,任何一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引发参病的暴发,刺参病害防治技术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宏观调控,参池建设规范化 刺参栖息生长需要水源干净、无污染,温度、盐度适宜,岩礁底或泥沙底等条件,故养参池最好选择建设在潮流通畅、可容纳自然海水、附近无污染源的海边,底质以较硬的泥沙底为好,池深应2米以上,进排水方便。排水闸门要建在参池底部,清除池内死角,保证养参池日换水量至40%以上,以达到参池水流畅通、水质鲜活、饵料丰富的目的。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筑礁种类,有条件者以石块为好,每堆石块应不低于2米,投石行距4~5米,堆距2~3米,投放栖息物体所占池塘面积应达到50%左右,且均匀分布,这样可利于底栖藻类的附生和刺参的栖息渡夏,为刺参正常生长提供良好的空间、环境及适口饵料。
2.控制合适的放养密度,培养足够的适口饵料
参苗的放养密度要根据参池水体交换量、天然饵料多少和养殖技术水平等条件来确定。一般1亩养参池投放300~400头/千克的参苗5000头左右为宜,放苗时可借鉴对虾小苗暂养的方法,具体方法是:在养参池角落里围网,清除敌害、设置栖息物体,培养底栖藻类后放苗,待小苗长大后再移放全塘养殖。放苗前应培养适口的、附着性强的、营养丰富的底栖硅藻为参苗健康生长发育提供营养,参苗附着以后,若底栖硅藻数量不足,可以采取施肥措施促进底栖硅藻的生长繁殖,避免基础饵料生物不足而造成参苗脱板死亡。
3.加强水质管理,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通过提高水深和加大换水量来控制池水水质和透明度,防止养殖池内积累大量的淤泥和滋生大量的敌害藻类。养殖用水可先采用沙滤池滤除部分微生物和敌害生物,然后可采用消毒剂进行消毒,进一步杀灭水体中的病原体和敌害生物。养虾池改造的参池最好每隔半个月用50~100千克/亩生石灰消毒一次,进行底质改良。在参苗生长期间定期泼洒有益微生物制剂,可起到净化水质、改善参苗消化功能和抑制有害微生物生长繁殖的作用。
4.避免病原体交叉传染,增强防治意识 养殖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应进行专业培训,掌握一定的刺参生长特性知识,加强健康养殖和病害防治意识,制定一套科学的养殖技术方案,养殖过程中采取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避免病原体的交叉传染。加强卫生管理,所用养殖用具、容器应经常消毒并专池专用;经常巡池观察池底清洁状况以及刺参活动状态、体表变化、摄食与粪便情况,定时检测水质。
5.控制敌害生物的繁殖,科学防治桡足类 体长5厘米以下的参苗极易被猛水蚤、蟹类、海鲶类等咬伤,养殖用水经过二级过滤后仍有此类敌害生物的存在,在进行中间培育的小水体中可用敌百虫2~3克/立方米药浴杀灭该类敌害生物。养殖水体中的桡足类大量繁殖对参苗影响较大,一方面与参苗争夺基础饵料生物,另外造成底栖硅藻的大量脱落引起“苗脱”的现象,因此控制育苗水体中桡足类的大量繁殖是避免参苗脱板的重要措施。具体可采用:①对育苗用水的严格过滤,以沙层滤除桡足类,进而避免大量桡足类进入育苗水体;②在育苗水体中泼洒1.0~1.5克/立方米敌百虫,以杀灭桡足类,但泼洒敌百虫后要适当进行换水或保持流水状态,避免桡足类大量死亡造成水质恶化而引起参苗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