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鳢又名乌鱼或黑鱼,我国湖泊、河川中均有出产。其肉味鲜美,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是深受消费者甚爱的水产品;又因其是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对淡水养鱼业有危害,被列为清塘的主要对象。
1 繁殖
1.1 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乌鳢体呈乌黑色,由背至腹颜色逐渐变浅;体近圆筒形,头扁大,口大,背、臀结均长,腹鳍腹位,尾蜡圆形,水中游泳较为迅速,百生活在泥底水草多的淡水中。其上下颂着生尖锐的齿,常潜伏于水底或水草茂密处,伺机捕食小鱼。体内胃与肠分明可辨,肠较草食性鱼类短,为体长的1/3;鳔长,无鳔管。在水中除了用鳃呼吸外,还可以褶鳃呼吸空气;温暖季节,乌站在水中活动一段时间后,往往需要将头部路出水面,以褶鳃呼吸空气来弥补水中鳃呼吸的不足。有经验的渔民捕捞到活鱼后,总是把囚鱼的网袋一部分露出水面,便于乌鳢呼吸,以防憋死。冬眠时钻人稀泥,不食不动,靠消耗体内积聚的脂肪维持生命活动。
1.2 繁殖行为
每年5月上旬至8月上旬为乌鳢的繁殖期,繁殖旺季在6月。巢址选择在水质清澈、平静、有挺水植物或浮水植物的区域,深浅因鱼的大小各异。产卵前,亲鱼成对活动在巢区,形影不离,追逐游嬉或驱赶巢区小鱼。繁殖时期雌、雄异形,雄鱼体色显得更黑,雌鱼身体的两侧出现大的斑纹。亲鱼产卵、排精后,在巢旁严加守护,卵块若有分散,会用鳍把卵扇拢集中,并且将孵化出的幼鱼守护至能游泳为止,亲鱼在此期间遇到敌害即斗。由于乌鳢的保卵护幼行为,使后代的成活率大大提高。
1.3 幼鱼的变化
刚产出的卵色泽金黄,集中连片漂浮在水草上十分醒目,1天后颜色与水草接近。卵2—3天便可孵化,刚刚孵化出的幼鱼形似蝌蚪,在水面上活动,还不能控制游泳的方向。4—5天后,幼鱼淡绿色的身体转黑,肉眼可见一对明亮的眼睛,活动范围扩大,不仅可在水面上活动,还可以在水中作短时间游泳。幼鱼甚集群,被驱散后很快又游到一起,1周后,开始其流浪生活。幼鱼在成长过程中,体色会再一次改变,由黑色变为古铜色,初具成鱼形态。
2 合理开发
南四湖位于山东西南部,系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的总称,全湖面积1266km2,是山东省第一大湖,也是我国大型淡水湖泊之一,水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是山东省重要的淡水渔业基地。包产量的上升主要依靠人工喂养的家鱼,而野生乌鳢的产量则逐年减少,市场鱼类单一,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2.1 由于大量工业和民用污水直接排入湖区水域,湖水污染严重,且处于富养状态,水生生物区因水质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导致野生乌鳢因生存环境恶化而减少。
2.2 乌鳢产卵集中、易见,亲鱼有守卵护幼行为,容易垂钓上钩,一旦亲鱼被钓走,卵损失较大,影响繁殖。
2.3 近年来,许多不法分子乘特制的电船或持电捕器具,不分季节昼夜游大湖面作业,水中游动乃至钻入泥中冬眠的乌鳢,不分大小一一被电击。
2.4 幼鱼成群活动,定位网像水底迷宫,幼鱼误入,一网打尽。
乌鳢生存最大的危害来自于人类的经济活动,因市场价格看好,具有强大的诱惑力,因而进行掠夺性开发,使资源日渐枯竭。为了合理利用与开发乌鳢这一野生水产资源,特提出以下建议:①广泛、深入宣传有关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加强湖管,做到合理开发资源;②繁殖期严禁捕捞、垂钓,严禁用各种电捕器具电鱼;③关停湖区沿岸污染严重的乡镇企业,加强生活污水的处理力度,尽快净化已被严重污染的区域;④设立禁湖区,以便各种野生色能顺利繁殖;⑤设立专塘进行人工饲养,提高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