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害种类
造成许氏平鲉死亡的病害种类很多,但主要是寄生虫病(包括蠕虫病和寄生甲壳动物)及细菌性疾病。
1.蠕虫病
主要是异斧虫,属于单殖吸虫(雌雄同体)。病原寄生在鱼体的鳃弓上,以宿主的血液为食。当寄生数量多时,宿主分泌大量黏液,鳃瓣变白或出血,甚至崩坏,出现贫血症状,表现为不摄食、体色变黑、体质弱、无力游泳。
2.寄生甲壳动物
寄生甲壳类主要有鳋类、鱼虱类,寄生在鱼类的口腔、鳃腔和体表。由于这些寄生虫个体较大,一般肉眼均可看见。
3.细菌性疾病
为继发性疾病。细菌种类主要是弧菌,包括副溶血弧菌、鳗弧菌、哈维氏弧菌、创伤弧菌、溶藻胶弧菌等。鱼体感染后表现出血和溃烂症状。
4.水霉菌病
一般在6月下旬到9月中旬发病期间,由于海水水温的回升较快及夏季水温的增高,饲育水体的交换量差或水的过滤不佳,为水霉菌的生存与繁衍提供了最佳条件,从而导致水霉菌病在鱼体体表的附生。患病严重的鱼体体表附一层白膜,受伤的鱼体擦伤部位常有霉菌入侵到真皮组织,引发皮肤的溃烂、充血、鳍的赤红溃烂,并发弧菌的滋生,最终导致鱼的死亡。
二、疾病的控制措施
对许氏平鲉病害的防治,着重强调“防重于治”。许氏平鲉生活在水中,通常情况下其体质状况不易观察到,这对及时发现患病个体并进行防治造成一定的困难;其次,鱼患病后,大多数失去食欲,不吃食,药物难以按要求的剂量进入其体内。所以,对养殖鱼类的病害防治重点应放在预防和控制方面,治疗只是一种迫不得已的补救措施。采用的“健康养殖”管理措施有:
1.放养健壮和不带病原的苗种
控制放养密度时要控制放苗密度不要太大,根据鱼体的生长情况,及时分苗,调整放养密度,减少同一种类接触传染的机会,以有利于提高养殖成活率。
2.投喂优质饲料要投喂新鲜、适口的饵料
投喂时要注意观察鱼的摄食情况,根据鱼的摄食量确定投喂量,不要过多地投喂,以免残饵污染水体。为了减少鱼的发病机会,应及时更换和刷洗网衣,保持良好的鱼类生长环境。
3.保证充足的溶解氧
水产养殖动物对于氧气(溶氧)不仅表现在呼吸直接的需要,而且还表现在其环境上的需要。保持养殖水体中溶氧在10毫克/升以上,不仅是预防养殖动物病害的需要,同时也是保护养殖环境的需要。
4.加强日常管理
每天测定海区水温、盐度、pH值、透明度等水质指标。当水温18℃以上时,鱼体每月进行一次淡水浴,夏季则15天淡水浴一次,以去除鱼体表面的寄生虫;必要时要进行高盐度海水浴,添加食盐至海水盐度为80,沐浴3分钟~5分钟。
5.正确使用药物
有些药物,例如抗菌素,如果经常使用就可能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和污染环境。因此,不能有病就用抗菌素,应在正确诊断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并按规定的剂量和疗程,选用疗效好、毒副作用小的药物。
(1)治疗鱼体寄生虫病
可用甲苯咪唑、敌百虫等药物,在网箱内按鱼体的5%~15%使用药物,在饵料内加入上述药物采用内服的方法也有一定作用。或者在喂鱼时使用吊药袋,每袋装敌百虫、乙酰甲氨磷、二溴磷等25克~50克,15天一次。
(2)治疗细菌性疾病
可使用土霉素、强力霉素,用量为每公斤鱼50毫克~80毫克;使用氟哌酸、氟苯尼考,用量为每公斤鱼30毫克~80毫克。
6.实施消毒措施
(1)苗种消毒
可用50毫克/升聚乙烯吡咯烷酮碘或10毫克/升~20毫克/升高锰酸钾或10毫克/升~20毫克/升漂白粉等药浴10分钟~30分钟。药浴的浓度和时间根据不同的养殖种类、个体大小和水温灵活掌握。
(2)工具消毒
养殖用的各种工具,例如网具、塑料和木制工具等,常是病原体传播的媒介,尤其是在疾病流行季节,可用高锰酸钾或漂白粉等浸泡,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再行使用。
(3)饲料消毒
投喂的配合饲料可以不进行消毒;如投喂鲜活饵料,应以100毫克/升~200毫克/升漂白粉浸泡消毒5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后再投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