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乌鳢养殖刚刚起步还未成规模,苗种主要来自内地。为了满足新疆乌鳢养殖业苗种的需求,我们于1999年5、6月间做了乌鳢鱼苗早繁苗种培育试验。试验在新疆五家渠猛进水库上渔场的兵团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塑料温棚的水泥池里进行。催产亲鱼12组,分4批。第一批4月30日催产。孵出水花2.5万尾,6月10日育成6~8厘米长的鱼种1.4万尾,成活率56%,这是最好的一批。最差的是第三批,于6月4日催产,孵出水花鱼苗4万尾,7月10日育成6~8厘米长鱼种0.5万尾,成活率12.5%。平均成活率28.5%。现将本次试验的进行情况总结如下:
1 亲鱼培育
1.1 亲鱼来源:选择我站试验基地池塘自育个体1kg以上达性成熟的亲鱼。
1.2 亲鱼培育:催产前1个月左右(即3月底)将亲鱼放在15m2的水泥池里进行强化培育。放鱼前用漂白粉彻底消毒。然后加1m深的水。每平方米水面放鱼2尾(1~2kg/尾)。亲鱼进池前用4%食盐溶液浸泡鱼体10min左右。先让鱼适应小水体的环境。第三天投喂新鲜的鱼肉块,大小以鱼能一口吞吃为度。分上、下午各喂1次。池水温度控制在20~25℃之间,临产前一星期提高到26~28℃。每2~3天换水1次,同时清除池底沉淀的废弃物。水源是经过曝气预热的深井水。池内放置占水面积1/4的水葫芦遮阴。
2 人工催产
2.1 亲鱼选择:雌亲鱼要选择腹部膨大、用手轻压腹部感觉柔软且有弹性,肛门微突且呈红色。雄亲鱼则选择腹部稍大、肛门微红、体两侧有明显的暗红色条纹。临产时雌、雄鱼很易区别。一般雄鱼个体比雌鱼大。雌、雄以1∶1配对。但雌雄鱼个体之间配对时不要悬殊太大,以利发情产卵受精。
2.2 催产剂种类和单位剂量:催产剂采用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高效催产合剂(RES)和地欧酮(DOM)三种。其匹配形式及单位剂量如(1)LRH-A2.2ug+RES.5mg/kg鱼;(2)LRH-A2.2ug+DOM.2mg/kg鱼。作胸鳍基部腹腔1次注射。雄鱼剂量减半。总用量如表所示。
2.3 产卵效果:雌、雄按1∶1配对、置于约1~0.5m2小水体中产卵。当水温在26~30℃时,效应时间为30~36小时,其产卵结果如下表所示。
2.4 孵化结果:我们采用“静水法”孵化。即将产卵时段相隔4小时以内的卵收集放在水泥池中。水泥池15m2,水深25~30厘米。放卵完毕后直到鱼出膜不要去搅动池水。水温在30℃左右时,36小时左右鱼苗就可孵出。放卵密度以2~3万粒/m3,溶氧5mg/L以上。
3 苗种培育
3.1 鱼种发苗塘:鱼苗孵出3天后自身的卵黄囊已吸收完毕,长了鳔能平游时发塘。发塘池大小以15m2为宜。放鱼前3天,即鱼苗孵出时就准备发塘池。经10mg/L漂白粉全池消毒并清洗干净,排去旧水灌进新水,水深30厘米。孵化池与发塘池温差要<2℃,放苗密度2000尾/m2。
3.2 开口饵料:发塘后头两天以60目筛绢过筛挤压制成的鸡蛋黄浆洒喂。第3天投喂鸡蛋黄和琼脂配合料。配合料的配方为:水4000g、鸡蛋黄10个、鱼粉275g、豆饼粉25g、棉籽饼粉25g、琼脂50g、明胶10g、酵母粉25g、多维素1g、矿物添加剂5g(供参考)。其制作方法如:熟鸡蛋黄在4000g水中挤压成浆,放入鱼粉、豆饼粉、棉仔饼粉搅匀,在炉火上煮沸2分钟后加入化过水的琼脂、明胶,再煮沸,提下来不停地搅拌,待其温度降至40~50℃时再加入酵母粉、多维素和矿物添加剂,搅匀后静置4小时即凝成胶状物。投喂时取适量胶状物配合料,在盛有3~5kg水的盆或桶中用50~60目筛绢挤压过滤即可投喂。4000g水配制的配合料可供3万尾鱼苗食两天。日投3~4次,连喂一星期就可以开始投喂小型浮游动物。也是日喂3~4次。
3.3 鱼苗体长1.5~3厘米阶段的饲养:鱼苗在这个阶段的投饵顺序是:自制配合料(粒径40~50目筛绢过筛)。小型浮游动物、大型浮游动物、新鲜鱼肉浆。喂鱼肉浆做到少量多次的原则。
3.4 鱼苗体长3厘米以上的饲养方法:进入3厘米体长的鱼苗就开始训吃鱼肉浆,待其已适应吃鱼肉时,逐渐增大鱼肉粒径。即从投喂鱼肉浆到搅肉机搅过的碎鱼肉块设饵料台。在喂鱼肉块时适当掺进酵母粉和多维添加剂。目的是让饵料所含各营养成分较全面、促进鱼苗快速生长。否则易患营养缺乏症相继死亡。其症状为鱼苗体色发黑,头大身小,躯干弯成曲线形、游动缓慢、不久即死亡。
3.5 苗种分筛:乌鳢是肉食性鱼类、在苗种阶段,当体长出现悬殊分化时,在鱼群中较大的鱼可以残吃体长比它小1/3的鱼。自相残食影响苗种成活率。为了保证较高的成活率,当鱼群中有明显的体长悬殊时,要立即分筛,大小鱼分池培育。这一工作在培育肉食性鱼类苗种时尤为重要,一定疏忽不得。
3.6 水质管理:苗种是在水泥池高密度情况下培育,鱼的排泄物和残饵最易污染水质,水泥池自净能力差。所以在饲养过程中要勤换水,每2~3天就要换一次水,池底沉积物要彻底排掉,保持池水清新。溶氧保持在5mg/L以上,pH值在8~9之间为宜。
4 鱼病防治
根据我们的经验,乌鳢苗种在培育过程中先后出现车轮虫病和小瓜虫病。下面介绍我们治疗这两种病的方法。
4.1 车轮虫病:患车轮虫病的鱼严重时体色发黑,离群独游,反应迟钝。镜检鱼体表面尤其鳍条上布满了活动的虫体,鳃上也被车轮虫侵袭。治这种病我们采用0.7×10-6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头次用药后结合换水,排去全部池水,脱落的虫体也跟排去的水排出池外。然后再注入新水。连续2次就可治愈。
4.2 小瓜虫病:小瓜虫病是一种较难治的鱼病。单用某种药物,对它无可奈何。我们经过试验,总结出一套综合治疗法。此法是,第一天全池泼洒0.2~0.3×10-6的孔雀石绿。施药后8~12小时排干池水,扫净池底,另加新水;第二天全池泼洒2.5×10-6硫酸铜。施药后8~12小时再排干池水扫净,另加新水;第三天全池泼洒30~40×10-6的辣子粉、姜粉合剂(1∶1),将合剂熬成汤,连汁带渣泼洒。施药后12小时左右排净池水,另加新水;第4天再全池泼洒30~40×10-6的生石灰水。到第5天观察鱼体小瓜虫全部脱落。鱼吃食正常、游动活泼,说明已治愈。有关治这种病在本刊99年第11期上已详细报道。
5 讨论和结语
5.1 苗种的各批成活率相差较大,主要有二方面的原因:一是饵料,二是病害。在以人工配合饲料、鱼肉喂养的情况之下,若能配以适量的天然饵料,成活率就高。如第一批,否则就低,如第三、四批。所以全价的人工配合饲料尚待进一步研究开发。水泥池自身自净能力差,所以即时换水、消毒、防病、防止各池水互流,工具用完后消毒是防病的重要手段。
5.2 小瓜虫病是乌鳢苗种培育中危害极大的一种病,稍有不慎单池可全军覆没。我们经过小样试验后,采取综合治疗法,才把这种病治愈。这种病要早发现、早治疗,才能使死亡率降到最低限度。
5.3 乌鳢苗种繁殖在可控的温棚中进行时,催产、孵化的温度可以控制在25~30℃之间。新疆的北疆地区5、6月的室外池塘水温是达不到这样高的温度的,一般只能达到18~22℃之间。本次试验我们进行的比较晚,以后可以提前到4月初进行。苗种在温室里生长到6~8厘米长需要30~40天的时间。4月初进行催产,5月中旬鱼苗长到8厘米长时,室外池塘水温可以升到20℃左右,这时鱼苗在温棚中经过逐渐降温处理后,可以搬到室外池塘培育。这时池塘中的水生昆虫和野杂鱼也是大量繁殖季节,乌鳢苗放到池塘后就有了丰富的天然活饵料,这对乌鳢养殖是很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