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1997年3月下旬进行了南方大口鲶早繁技术的研究并获得成功后,于1997年4月和1998年4月连续进行了该鱼种早繁苗种培育技术的研究,以期探索出一整套早繁苗种培育的成熟技术,不断提高南方大口鲶苗种繁育水平。
1 培育池条件
1.1 人工控温培育池:共12口,面积110m2,每口面积9~10m2,深0.8m,环形,按人工繁殖孵化池结构和质量要求进行设计、施工,并连片建成规则的长方形;四周用红砖砌成2m高的保温墙,顶部加盖双层拱形厚型塑料薄膜保温棚;人工增温设施采取配套蒸汽锅炉,并辅设直径40mm钢管作热水输送系统,与早繁设施的供热系统连接。
1.2 常规培育池:共6口,面积2000m2,池深1.5m,池周及池底均用水泥砂浆抹面。配套相应的进排水系统,排水口处设有溢水纱窗和溢水管,进排水量可根据需要随意控制。大部分池上装有喷水管,必要时可喷水增氧。
1.3 水源:水源为自掘井内的地下水,使用前经贮存曝气,水质清新洁净。
2 培育方法
2.1 鱼苗阶段:鱼苗培育的全过程在温室内进行。
2.1.1 鱼苗放养前的准备:检查进排水系统是否畅通,供热系统是否正常。将鱼池洗净后,用10ppm漂白粉液向鱼池和四周保温墙、棚进行泼洒消毒,然后用清洁水全面反复冲洗并将所有水排尽。灌满池水并加温至23℃左右。
2.1.2 放养密度:因温室培育池可人工控制水流,采用微流水方法培育,放养密度为每立方水体5~10mm规格鱼苗5000~7000尾。
2.1.3 投饵:刚放入培育池的鱼苗喂以熟鸡蛋黄,每日早、中、晚各喂一次,每次每10万尾鱼苗喂5~6个熟蛋黄,投喂方法是将蛋黄加水搅成稀浆状,再慢慢洒入池中。2~3天后,随着个体长大,逐渐改喂水蚯蚓。水蚯蚓用5%食盐水浸泡消毒3~5分钟后再投喂。一般日投喂4次,以后适当增加投喂次数。每日投喂足量,保证池中有较高的饵料密度,以方便鱼苗摄食。据我们观察,大口鲶鱼苗夜间比白天摄食强烈,故晚上投饵量还需要适当增大。投饵时应减小池水流速,以免鱼苗摄食时消耗更多体力。
2.1.4 日常管理:日常管理坚持昼夜轮流值班,主要抓好水流、水温的控制和监测,水温要保持23℃左右。池中始终保持微流水状态,但随着鱼体长大要适当加大流量,以防缺氧泛池。水质管理,早晚各打捞一次残饵,并洗刷纱窗。注意防病除害。
鱼苗经10~12天培育,体长即达到3~4cm,成活率达到90%以上。
2.2 鱼种阶段:鱼种培育主要在常规培育池中完成。
2.2.1 鱼种下池前的准备:鱼池经清洗消毒后,先放入经贮存曝晒后的井水,关至2/3深度时,再放入经过滤后的有一定肥度的成鱼池水。
2.2.2 鱼种放养:当外界水温达到15℃以上时,将温室中的寸片鱼种转入常规培育池中继续培育至所需规格。鱼种出温室前5天开始逐步降低培育池水温,每天降幅为1~1.5℃,直至室内外培育池水温差不超过±2℃。放养密度为90~110尾/m2水体。
2.2.3 投饵:为了探索不同种类饵料的培育效果,我们在1997年首批培育时,采用水蚯蚓和人工配合饲料两组池(各2口,面积、深度相同)进行对比培育试验。刚下池均喂水蚯蚓,当鱼种规格达到5cm以上时,1、2号池(2号池为分级分池饲养备用池)继续以水蚯蚓为饵料,3、4号池(4号池为分级分池饲养备用池)则开始投喂人工配合饲料至该批鱼种培育结束。
水蚯蚓的投喂:在培育池的相邻两方离池水表面80cm深处各设一处饵料台,每日上午喂2次,下午喂4次,投喂量以下次喂食前饵料台中有少量剩饵为度,这样可避免因食物不足而引起鱼种间相互残食。晚间一次投喂量比白天一次增加20~30%。用水蚯蚓作饵料,经16天培育,80%以上鱼种规格达10cm以上。
人工配合饲料驯食:配合饲料参照相近种类(肉食性鱼类)幼鱼的营养需要自行配制。主要原料有鱼粉、豆粉、淀粉、酵母粉、矿物质和复合维生素等,蛋白质含量为47~49%。驯食方法是:在鱼池不当道的一方池中设饵料台2个,沉入水中50cm深处,然后在饵料台水面用竹子搭一方形框,框内植入较多的水葫芦,鱼种一般集中在水葫芦区域水下,但饵料台上方无水葫芦,以方便投饵和观察。驯食开初,用新鱼杂鱼、猪肺等经搅肉机打成肉浆与上述配合饲料加水混合后拌成面团状,再捏成小团状投入饵料台,并投喂水蚯蚓作引诱。第一天水蚯蚓投喂量占70%,人工配合饲料占30%,以后每天减少10%的水蚯蚓,6~7天后,鱼种已经完全适应配合饲料,这时再把配合饲料加工成软颗粒饵料投喂,至此完成人工驯食配合饲料过程。日投喂次数驯食期间可达8次左右,正常摄食后改为6次;日投饵量前期占鱼体重的3~5%,以后逐渐增加至鱼体重的10%左右。投喂人工配合饲料经16天培育,60%左右的鱼种规格达到10cm以上。
2.2.4 日常管理:主要包括捞出残饵,调节水质,观察鱼种摄食、活动情况,及时过筛分级分池饲养等工作。
2.3 鱼病防治
平时的鱼病预防主要保持培育池环境整洁,注意调节水质。保证质量,不喂腐烂变质饲料,水蚯蚓等鲜活饵料消毒后再投喂。操作精心细致,尽量减少鱼体损伤。我们在生产实践中发现,南方大口鲶早繁苗种常见病主要有气泡病、水霉病、车轮虫病、粘孢子虫病等。
2.3.1 车轮虫病:主要由车轮虫引起,症状表现为体表局部和嘴圈呈白色。治疗方法是每立方水体用硫酸铜0.5g和硫酸亚铁0.2g溶水混合后全池泼洒,疗效较为显著。
2.3.2 粘孢子虫病:主要由粘孢子虫引起,症状表现为体表、鳃部和鳍条上出现大小不同的孢囊,病鱼游动迟缓,食欲减退。治疗方法是将病鱼集中,先放入澄清后的40ppm生石灰溶液中浸泡10分钟,然后转入0.7ppm的敌百虫溶液中再浸泡10~15分钟。用此法病情较轻的1次见效,病重的连用3次后即可治愈。
3 结果与讨论
3.1 结果:1997年4月30日前培育早繁苗种4批,共培育出3cm以上规格鱼种125.6万尾,其中10cm左右的大规格鱼种15.3万尾,产值25万多元,盈利16.3万元。1998年5月以前培育早繁苗种5批,共培育出3cm以上规格鱼种151.8万尾,共中10cm左右的大规格鱼种24.6万尾,产值31万余元,盈利22.9万元。
3.2 小结与讨论
3.2.1 通过试验我们认为,在鱼种由温室转入常规培育池时,一要注意调节温差,一般外界水温达到15℃以上时,可开始移入常规池培育,但要提前5天左右调节和缩小温室内外培育池的水温差异(温室内水温降幅每天不超过2℃),以使鱼种出温室后能适应外界水温。二要注意气候变化,4~5月期间,四川盆地常出现寒潮,转放鱼种时,要避开寒潮天气,以免气候突变,水温骤降造成损失。
3.2.2 投足适口饵料和适时过筛分级分池饲养是提高培育成活率的关键。据观察,在整个苗种培育阶段,南方大口鲶都有相互残食的现象,尤其是饵料不足和同池规格大小悬殊时更趋严重,表现为大吃小,强噬弱。要减少这种现象发生,提高培育成活率和苗种质量,一方面要加强投饵管理,注意掌握苗种的摄食规律,比较准确地把握摄食量,满足苗种的摄食需要而又尽量减少浪费,并注意饵料的质量,做到新鲜、适口。另一方面,要适时过筛分级分池饲养,同一培育池的苗种要求规格基本一致,密度适中。鱼种池7~10天过筛分级一次,把规格悬殊较大的鱼种分池饲养,就可有效减少相互残食的现象。
3.2.3 饵料种类与培育效果的问题。根据1997年的对照培育试验,水蚯蚓池的效果明显好于人工配合饲料池。从经济上测算,鱼种每增长500g体重,大约消耗水蚯蚓3000g,当地水蚯蚓价格为7.00元/千克,每增长500g鱼种的饵料成本仅21.00元左右,500g鱼种按尾计售价可达100元以上,是很划算的。并且水蚯蚓作饵料质量稳定,减少了加工驯食环节,投喂方法简便易行。因此,在以后的早繁苗种培育中,我们一直坚持以水蚯蚓为主要饵料的培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