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我国特有的中华鳖种苗供求矛盾十分突出,导致境外鳖种苗大量涌入国内市场,不仅给国内甲鱼市场带来巨大冲击,同时也给中华鳖种质资源造成极大污染。因此,如何推进原良种生产体系建设,确保中华鳖优良性状的稳定性和资源的安全性这一课题摆在了我们科技工作者和生产场家面前。为了培育种质纯正的中华鳖,几年来,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下面将几年来的亲鳖培育技术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1 亲鳖选育
1.1 不同亲系培育 为了防止在今后的生产过程中出现近亲交配现象。从购稚鳖时就有所考虑。1992年8月—9月,分别从故城、平山、蠡县等4个养殖场购进稚鳖4000只,分4组饲养。1992年8月—1993年6月在室内加温饲养。1993年6月—1994年3月在室外露天池饲养。1994年4月将4组不同亲系的后备亲鳖雌雄分养于塑料大棚保温池中,到1995年5月经过三次筛选的亲鳖体重达到0.75公斤以上。共选出优质亲本近800只,占所养饲养的20%左右。
1.2 建立亲鳖交配档案 到产卵季节将不同亲系的雌雄亲体放入一个池内,交配产卵,并将其后代分开饲养。筛选出体质强壮、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的鳖种做为后备亲本饲养。经过严格控制,有效地避免了近亲交配。在亲鳖繁育过程中很少发现畸形鳖卵。受精率、孵化率均达到90%以上,稚鳖生长速度大大高于外购鳖种。
2 强化培育
2.1 选用优质饲料 饲料是鳖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选用优质饲料是养殖的关键,建场初期使用的饲料是我们自己配制的。
粗蛋白含量45%左右。1995年试用外购饲料,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994年8月19日入池稚鳖4000只,平均放养密度19.5只/平方米,入池平均体重4.5克,采取全人工控温养殖,到1995年8月初出池,其中经过三次分池,调整放养密度。整个养殖过程采用我场自制饲料。共出池鳖2500只,总重1075.2公斤,均重420克,成活率64%,总消耗饲料3763.2公斤,饲料系数3.5,饲料成本20.3元/公斤。
1996年8月20日入池稚鳖1万只,平均体重5.0克,放养密度20只/平方米,采用全人工加温养殖,整个养殖过程也经过三次分塘拉疏,饲养期间全部使用外购饲料,97年9月上旬出塘,共出塘8250只,总重6100公斤,均重739.4克,最大个体1100克,750克以上个体占68%,600克以下不足20%,成活率82.5%,消耗饲料11163公斤,饲料系数1.83,饲料成本20.6元/公斤。
1993年4月将体重达到500克以上的后备亲鳖2100只放亲鳖池中,雌雄比例4:1,放养密度1只/平方米,94年6—8月开始产卵,共计产卵1.2万粒,平均每只鳖产卵1—2窝,产卵量为5.7只/窝,平均卵重不足4克,鳖卵孵化率91%,产后和翌年开春后共死亡亲鳖400只,亲鳖产后成活率为80%。整个过程均投入喂我场自行配制的饲料。
96年4月我们选择了体重500克左右的后备亲鳖1500只,使用外购饲料饲养。其放养密度、雌雄比例与上组相近。97年6—8月产卵,共产卵53000粒,平均每只鳖产卵35.3粒,平均卵重5.2克,鳖卵孵化率达到94.5%。
2.2 严把防病关
病害防治是养殖成功的保障。随着养鳖业的发展尤其是人工加温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情况下,病害更加严重,常常给养鳖场造成重大损失。我们从一建场就狠抓了防治工作。(1)消毒鳖池。在鳖入池前,将鳖池冲洗干净,并用生石灰浆消毒水体及池底。注水后再使用2ppm漂白粉消毒池水。(2)鳖体消毒。稚鳖入池前用2—5%食盐水和5ppm孔雀石绿浸洗10—15分钟;50克以上鳖入池前采用10—20ppm高锰酸钾或5%食盐水浸洗15—20分钟。(3)饲养过程中定期消毒。鳖入池后每10—15天交替泼洒漂白粉和生石灰,以达到消毒和调节水质的双重作用。(4)定期投喂药物饲料。在鳖病高发期每半月投喂一次药物饲料,每次2—3天。在非高发期每月投喂一次,每次3天。(5)及时消除残料,以减少水质污染。采取以上措施后,鳖病发生率控制在20%左右。
2.3 调控生态环境
2.3.1 调节水质。水是鳖赖以生存的环境,在人工加温养殖条件下,水温高,水体小,投饲量大,放养密度高,水质极易恶化。水质恶化后常常造成水体重度缺氧,NH3等有害气体急剧增加,有害病原体增加,发病率增加,严重时可使鳖发生急性中毒,造成“泛池”。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控水措施。(1)每两年换一次池底砂土,保持池底干净。(2)加温池每5—7天换水1/5—1/3。(3)每10—15天交替泼洒漂白粉或生石灰一次。(4)适当种植一些水生植物如小浮萍等。(5)发现水质老化,随时换水。通过以上调控措施,使水体透明度保持在30厘米左右。
2.3.2 控制水温和室温。我们场采用全人工加温、塑料大棚保温延长生长期和露天池自然温度养殖相结合的方式养鳖。一般稚鳖阶段采取全人工控温养殖。成鳖和亲鳖利用塑料大棚保温养殖,后备亲鳖采用自然温度养殖,全人工养殖依靠锅炉加温,水温控制在30±1℃,室温28±1℃。
3 讨论
3.1 良种选育工作势在必行。随着养鳖业的深入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谁能把握住成品鳖的质量,通过科学管理又能降低成本,谁的市场驾驭能力就强,获胜的把握就大。提高产品质量,其关键在于提高鳖的种质,加强良种选育工作。一些起步较早,规模较大的场子,目前已经出现了稚鳖畸形率高、抗病能力下降、生长速度缓慢、性成熟个体过小以及成品质量较差的现象。由于我们重视了良种的选育工作,我们生产的成品鳖裙边厚、背腹部鲜亮有光泽,接近自然生长的鳖体,很受消费者欢迎。成品出厂价一般可达200元/公斤。我场培育的亲鳖产卵率高,产卵量大,稚鳖抗病能力强,生长速度快,因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几年来共出售亲鳖1.2万只,购买场家对我厂出售的亲鳖反映良好。出售稚鳖9万只,用户反映鳖种生长速度快。
3.2 科学管理。自繁自育是降低成本有效途径。从94年和96年2批成鳖养殖实际结果看(见表2),第Ⅱ组由于使用了优质饲料和防病药物,每公斤鳖养殖成本为72.6元,其中鳖种费用按每只8元计。而第Ⅰ组使用本场生产饲料和常规药物防病,其每公斤鳖养殖成本为89元。两组养殖成本相差16.5元,分析其原因,造成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在于鳖成活率。第Ⅰ组由于成活仅为64%,仅鳖种成本就占成本50%,而第Ⅱ组由于成活率提高到82.5%,鳖种成本仅占22%。如果能进一步加强管理,提高成活率,成鳖养殖成本可进一步下降。
从两组养殖成本分析,即使采用了较为科学的养殖技术,鳖种成本至少要占总成本的20%以上(按目前鳖种销售价10元左右),若自己场内自繁鳖种则鳖种成本不足5元/只,加上减少运输造成的损失,养鳖成本可进一步下降10%左右是有可能的。从实际生产效果看,从外地购置稚鳖成活率80%左右,自繁养成活率可达95%以上。
3.3 病害防治技术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几年来的养鳖实践中使我们体会到鳖病仍是困扰养鳖业的一大难题。由于鳖病防治研究工作滞后于生产实践,对鳖病的发生特点,规律难以掌握。鳖病的诊断困难较大,尚无简便易行的方法。鳖病治疗针对性较差,治疗效果不够理想。尤其是一些常见病、多发病。为了防治病害发生常常大剂量和频繁用药物,不仅使养鳖成本上升,我场用于防病的药物占总成本的6—7%,而且还破坏了鳖的生态环境。为了保证养鳖业的健康发展,应深入地对病害防治技术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