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盾纤虫病
2.1.1发生 花鲈盾纤虫病由笔者于2003年6月上旬首次确认于烟台海面网箱养殖稚鱼。虽说各网箱鱼群均见发病。但由于苗种来源不同,病情有轻有重,死亡率有高有低,部分鱼群感染率几乎高达100%,数日内累计死亡率高达20%以上(杜佳垠,2003)。
2.1.2症状 患鱼外部症状主要是体表出血,烂尾,病重时漂浮水面,内部症状主要是肝脏多褪色,脑多液化(杜佳垠,2003)。
2.1.3病因 与牙鲆、大菱鲆、红鳍东方鲀、真鲷、黑鲷 、六线鱼相同,该病因种名未定的盾纤虫(Scuticasp.)感染所致(杜佳垠,2003)。
笔者对29尾全长6~11 cm患鱼现场检查发现,所有患鱼体表病灶均见盾纤虫大量寄生,病重患鱼并发链球菌感染(杜佳垠,2003)。
2.1.4对策 作为花鲈盾纤虫病治疗对策,在发病初期,定期施过氧化氢药浴可取得较好疗效。
2.2车轮虫病
2.2.1发生 在日本,在爱媛县三瓶湾,1999~2001年,在所确认的12例海面网箱养殖花鲈稚鱼病例中,车轮虫病4例,其中,1例为与鳃虫病并发症。在该海域,花鲈车轮虫病主要见于全重10~106 g的稚鱼,发病水温变化于20.9~24.7 ℃,多半21 ℃上下,发病鱼群日死亡率一般0.06%左右,最高0.3%左右(水野芳嗣,2002)。
2.2.2症状 病死患鱼消瘦,嘴和鳃盖多半张开,眼球大多缺失,半数患鱼鳃叶缺损(水野芳嗣,2002)。
2.2.3病因 该病因车轮虫(Trichodinasp.)感染所致(水野芳嗣,2002)。
2.2.4对策 作为花鲈车轮虫病治疗对策,定期 施过氧化氢处理可能取得疗效。
水野芳嗣(2002)于2001年6月以严重患有车轮虫病的总计1.7万尾体重10~26 g花鲈稚为对象治疗表明,在20.5~21.7 ℃水温条件下,隔日分2次实施200 ppm20分钟或15分钟过氧化氢药浴过后,车轮虫基本驱除,鱼群死亡数量持续下降,疗效相当不错。
另外,作为治疗措施,投喂吡喹酮也可取得较好疗效(水野芳嗣,2002)。
作为花鲈车轮虫子病预防对策,关键在于注意选择潮流通畅养殖海区,合理控制放养密度,精心实施饲养管理。
2.3心脏尾孢虫病
2.3.1发生 在日本,作为新病,心脏尾孢虫病见于作为苗种由中国进口的花鲈稚鱼,并造成死亡(Yokoyama et al.2003)。该病自苗种引进当年12月一直持续到第2年6月,鱼群出现持续慢性死亡(横山博,2004)。
2.3.2症状 患鱼食欲减弱,游动减慢,尔后死掉。内部症状主要是鳃贫血,粘液分泌过多,心脏发炎且肥大,内脏贫血。鳃瓣毛细血管内充满大量粘孢虫,致使血管堵塞(横山博,2004)。
2.3.3病因 该病因属于粘孢虫类的花鲈尾孢虫(Henneguya lateolabracis)寄生所致Yokoyama et al.2003;横山博,2004)。
花鲈尾孢虫孢子长度约10~12 mm,孢子后端伸出2根孢虫属特有的尾端突起,尾端突起长度平均38 mm(31~50 mm)(横山博,2004)。
花鲈尾孢虫于心脏动脉球组织内发育,形成孢子,尔后,孢子大量流入鳃瓣内,造成毛细血管堵塞、淤血,鳃瓣上皮剥离,导致出血性贫血(横山博,2004)。
花鲈尾孢虫原本分布于日本,也见于日本所生产的花鲈人工苗种和天然花鲈(横山博,2004)。
2.3.4对策 对于花鲈心脏尾孢虫病,尚无有效驱虫药剂。作为对策,在发病高峰时期,应该控制投饵量,保持良好饲养环境,以防缺氧(横山博,2004)。
2.4脑内粘孢虫病
2.4.1发生 在日本,花鲈脑内粘孢虫病于1980年见于九州沿岸花鲈养殖场,尔后也时有发生(“火田”井喜司雄,1989)。
2.4.2症状 患鱼在网箱内弯体打转,患鱼捞起后外观无异常。但经解剖发现,脑周围出现小球状粘孢囊的粘孢虫,孢子也见于延髓、脊髓前部(“火田”井喜司雄,1989)。
2.4.5病因 该病因属于粘孢虫类的Septemcapsula yasunagai或Pseudohexacapsula cerebralis感染所致,但病原体种名尚在探讨,该病原体随后也曾见于条石鲷、五条鰤、真鲷、斑魢等鱼类脑(“火田”井喜司雄,1989)。
2.4.6对策 对于花鲈脑内粘孢虫病,尚无有效对策(“火田”井喜司雄,1989)。
3细菌性疾病
3.1弧菌病
3.1.1发生 在日本爱嫒县、三瓶湾湾内和湾外海域,1993~1999年,花鲈弧菌病确认例数为每年0~3例,平均约占花鲈疾病确认总例数的23%,而2000~2002年,花鲈弧菌病确认例数为每年4~8例,平均约占花鲈疾病确认总例数的51%,与几年前相比,弧菌病病例急剧增多(水野芳嗣,2003)。
花鲈弧菌病多见于初夏至初秋,与稚鱼相比成鱼发病偏重,而且,该病多与虹彩病毒病和寄生虫性疾病并发(水野芳嗣,2004)。
3.1.2症状 患鱼离群,贴边缓慢游动,若捕捉,却麻俐逃脱。外部症状是眼球突出,从头部到鳃盖处出血,或体表出血并糜烂,胸鳍出血并缺损,腹鳍基部出血,或体表出血并脱鳞,背鳍基部溃疡(水野芳嗣,2003)。
3.1.3病因 花鲈弧菌病因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及其近缘种感染所致(水野芳嗣,2003)。
花鲈弧菌病病原本性状和药剂感受性均与牙鲆和红鳍东方鲀弧菌病病原体极为相似(水野芳嗣,2003)。
水野芳嗣(2003)对在1994~2002年所分离的28株病原菌对盐酸土霉素和恶喹酸呈现强感受性研究表明 ,其中19株对盐酸土霉素呈现强感受性,23株对恶喹酸呈现强感受性,直到1999年,所有菌株均对盐酸土霉素和恶喹酸呈现感受性,但自2000年有7株对盐酸土霉素呈现耐药性,自2001年有2株对恶喹酸呈现耐药性。
3.1.4对策 作为花鲈弧菌病治疗对策,投喂盐酸土霉素多可取得较好疗效。
水野芳嗣(2003)以并发弧菌病和虹彩病毒病的2箱总计约1.5万尾平均体重950 g或1100 g网箱养殖花鲈为对象现场治疗表明,在18.1~19.1 ℃条件下,连续5 d投喂盐酸土霉素过后,死亡数量均见急剧下降。不过,治疗效果以放养密度为转移,密度较低(8.14 kg/m3)鱼群于治疗后仅见零星死亡,疗效非常显著,而密度较高(10.26 kg/m3)鱼群于治疗后第3 d出现死亡数量反弹,虽说同样投药,但由于放养密度不同,死亡数量相差悬殊。
作为花鲈弧菌病预防对策,无疑关键在于降低放养密度,并提高饵料质量和加强投饵管理(水野芳嗣,2003)。
4病毒性疾病
4.1虹彩病毒病
4.1.1发生 在日本,花鲈虹彩病毒病自1995年最早确认以来每年均可发生(川上秀昌等,2002),并且,现已成为养殖花鲈最主要的疾病(水野芳嗣,2003)。
花鲈虹彩病毒病多于8~9月见于在4月作为苗种由中国进口的20 cm以上花鲈(宫崎照雄,1995)。不过,近年研究表明,花鲈虹彩病毒病既见于当年鱼,也见于1龄鱼、2龄鱼,甚至5龄鱼(川上秀昌等,2002;水野芳嗣,2002)。
花鲈虹彩病毒病有时与弧菌病并发(水野芳嗣,2002,2003)。
在日本,在爱媛县,在三瓶湾,2000年9月5日,虹彩病毒病曾经造成网箱养殖花鲈稚鱼(100~156 g)大批死亡,日死亡率高达1.1%以上(水野芳嗣,2002)。在三瓶湾,近年,虹彩病毒病与弧菌病并发,也曾造成平均体重950 g网箱养殖花鲈大批死亡(水野芳嗣,2003)。
4.1.2症状 患鱼外部未见异常而逐渐死掉。内部症状是贫血,脾脏和肾脏肿大。脾脏和心脏也出现真鲷虹彩病毒病常见的肥大细胞,不过,数量不多。病理组织学症状在于脾脏脾髓、肾脏造血组织、肝脏有坏死病灶形成,各脏器血管和心脏有细胞浸润发生(宫崎照雄,1995)。
4.1.3病因 该病因真鲷虹彩病毒感染所致,不过,该病毒粒径160~170 nm(宫崎照雄,1995)。
4.1.4对策 对于花鲈虹彩病毒病,目前尚无有效对策。不过,作为预防措施,降低放养密度显然应该首先予以考虑。
5结语
我国北方是花鲈天然苗种的重要养殖产地,花鲈苗种海面网箱养殖也已成为重要产业。
无论在日本、韩国,还是在国内,海面网箱养殖花鲈大批死亡均已屡见不鲜。因而海面网箱鱼类养殖业者应对花鲈传染性疾病予以高度重视,防患于未然,及时处置,减轻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