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绿沙塘鳢(Odontobutis yaluensis)属鲈形目鰕虎鱼亚目塘鳢科沙塘鳢属,是该属中仅分布于鸭绿江水系的一种濒危名贵鱼类。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境内的河流是该鱼主要栖息繁殖地。它个体不大,但可食部分较多,刺少,肉味鲜美,鲜味氨基酸含量高,市场供不应求。近些年,受经济利益驱使,对该鱼捕捞过度,自然资源量急剧下降。保护物种资源和发展山区特色经济都急需该鱼的人工繁殖和育苗技术。目前有关沙塘鳢的生物学和繁殖习性等已有报道,对生活在南方的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nophila)的小规模繁殖和养殖也有零星研究,而关于鸭绿沙塘鳢的人工繁育却尚未见报道。因此,我们于2005年4—7月在岫岩县大房村乡和大连水产学院实验室开展了鸭绿沙塘鳢的人工繁殖和饲养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实验鱼于2005年4-6月,捕自辽宁省岫岩县大房村乡境内的古洞河,分别进行了不同催产条件下的实验。每次采捕的数量在200尾左右,选取体重在20 g以上,体质健壮、无伤病的作为催产用的亲鱼,其中雄鱼个体大于雌鱼。
催产实验在岫岩县大房身乡古洞河河道旁修建的土池塘和大连水产学院实验室内进行。土池塘呈河道形,深约0.3 m ,面积30~40 ㎡,进水口与出水口分别用铁丝网封堵以防鱼逃逸。池塘内放置扁平石板、瓦片、棕榈皮等材料搭建的不同形状的鱼巢,供鱼作窝产卵。在大连水产学院实验室主要用强化塑料水箱催产,水箱底铺碎石,上部遮光。
1.2 方法
1.2.1 土池塘自然产卵 加大入水口和出水口处的水流量,提高流速。土池池水浅处0.1m,深处0.3m。产卵附着物要干净,无污泥杂物。
1.2.2 土池塘人工催产 给池塘内暂养的成熟亲鱼分别注射下列催产剂:
第一批:用生理盐水稀释一倍的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地欧酮(DOM)(浙江宁波激素制品厂),注射30尾雄鱼,34尾雌鱼。体重40 g以上的雌鱼注射1.0ml,40g以下的注射0.5 ml,雄鱼减半。
第二批:以第1次用药量的1/2进行注射。注射13尾雌亲鱼。
第三批:药物为LRH-A1,注射亲鱼24组,雌鱼6 mg/尾,雄鱼减半。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注射亲鱼24组,雌鱼833单位/尾,雄鱼减半。
1.2.3 实验室条件下催产 实验室内催产不同规格亲鱼。容器为容水50 L的蓝色长方形塑料水槽。
第一组:水槽中只放一对亲鱼,体重40~50g。注射HCG,雌鱼1 000单位/尾,雄鱼减半。对照组亲鱼不注射药物,其他条件相同。
第二组:水槽中放两对亲鱼,平均每尾体重20~30g。注射HCG,雌鱼1 000单位/尾,雄鱼减半。对照组亲鱼不注射药物,其他条件相同。 水槽底部铺碎石,用石板搭建鱼巢,放置循环水泵增强水流并充氧。
1.2.4 人工孵化 采用三种孵化方法:一部分鱼卵在亲鱼护卵的池塘中自然孵化;一部分移到没有亲鱼护卵的河水中流水孵化;剩余的移入塑料大盆中人工孵化。人工孵化时,控制水温、连续充气、定期用中草药(自制,正在申请专利)消毒、换水。
2 结果
2.1 催情与产卵
第一批亲鱼在注射半小时后便有死鱼出现。死亡症状为身体弯曲,或是失去平衡,游动不便(可能是针头伤到鱼体的神经)。死亡率达50%以上。我们推测可能是入针过深或者是鱼体太小,入针时伤及内脏所致。
第二批入针深度不超过0.5 cm,但死亡率仍在50%以上,死亡的症状基本相同。
第三批分别注射两种不同药物,所出现的现象类似。在注射后前五小时内没发现异常现象,但在第二天早上便发现感染水霉死亡的鱼,死亡率高于50%。
存活亲鱼大多在池塘内的鱼巢产卵。刚产出的卵球型(近距离观察为类似宝石的不规则多面体),粘在石头的腹面(避光面)。卵吸水膨胀变成两头尖的纺锤型(长径:短径=2:1),卵中央有一球型的卵黄囊呈黄色晶莹透明,卵黄囊紧贴卵膜。鸭绿沙塘鳢喜欢在平扁的石板下面和拱形的瓦片下面产卵。但如果石板离地面的距离太大或石板下面是相通的(即不封闭),沙塘鳢不在里边产卵,只会作为栖息地。棕榈片上也偶有产卵。
实验室内催产的亲鱼未产卵,活力下降,感染水霉而陆续死亡。挤压刚死亡雌鱼腹部,有橙黄色的卵颗粒流出,解剖发现雌鱼性腺饱满。未注射组换水时在箱底碎石中发现少量粒卵,估计是亲鱼在水底游动时挤压出的零星卵粒。
2.2 孵化
在池塘中自然孵化的卵未现死卵,但翻动鱼巢,惊跑了护卵亲鱼而不再回来护卵,使卵没有亲鱼的看管而感染水霉或者池塘中的杂物黏附于卵上使鱼卵缺氧死亡。在河水中孵化的鱼卵多数因感染水霉而死。感染水霉的卵表面有白色粘稠的东西,把卵粒粘在一起,使周围整片鱼卵呈胶冻状。卵死后其与附着物的粘和力大大减弱,随河水的流动而逐渐与附着物脱离。在塑料大盆里孵化的鱼卵在温度超过25 ℃时,12h内死亡1/3,36h内全部死亡。如果在鱼卵孵化前就将鱼卵用自制的复方中草药液浸浴一段时间,然后换水,以后每天正常换水,可以控制卵死。
在实验室,水温18 ℃下,连充气孵化,及时拣除死卵,用中草药浴鱼卵。水温18~20 ℃时, 20~22d孵出。经专家验收,共孵出鱼苗8550尾,平均全长7.1~16.0mm,平均体重 4.1~50mg。鱼苗刚破膜时沉入水底,不能游动,1 h后,鱼体开始摆动,可以在水中游动。刚破膜的鱼苗卵黄囊还未完全吸收,2~3d后开口摄食。鸭绿沙塘鳢鱼苗口裂很大,开口后可直接摄食水丝蚓,不需要轮虫等开口饵料。
3 讨论 3.1 鸭绿沙塘鳢雌雄的鉴别
雌雄的鉴别不能靠单压挤鱼体腹部看有没有精液或者卵子流出。即使在繁殖季节,鸭绿沙塘鳢亲鱼也挤不出精液。通常,雌鱼个体明显小于雄鱼,具有泌尿孔和杏仁形的生殖孔。性成熟时腹部明显膨大而且松软。生殖孔微微发红外翻,突出。雄性个体仅有一个泄殖孔,呈锐角三角形,末端较为尖锐,紧贴于腹部,不向外突出。
3.2 鸭绿沙塘鳢的生殖特性
本实验中,用淡水鱼类常用的催产剂催产鸭绿沙塘鳢,引起大批死亡,与杨长根等(2003)用促排卵素2号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催产河川沙塘鳢 (Odontobutis potamophita),催产率达64%~79%[9-10]的结果相反,其原因不清楚。2005年1月初,我们解剖发现,辽宁岫岩大洋河中雌、雄野生鸭绿沙塘鳢的性腺处于Ⅲ-Ⅳ期,成熟系数分别为9.76%(5.86%~13.96%)和0.91%(0.59%~1.15%)。组织切片观察发现,Ⅳ期卵巢中除Ⅳ时相的卵母细胞外,还有较多的Ⅲ和Ⅰ、Ⅱ时相卵母细胞。但到2005年5-6月催产时解剖,精巢的成熟系数不足0.05%,不但未增加,反而退化。这些事实表明,该鱼的性腺发育规律和繁殖习性不同于大多数鲤科鱼类。解剖还发现,性成熟的鸭绿沙塘鳢卵巢后部具有分叉的囊状结构,也不同于大多数鲤科鱼类。既然该鱼的性腺结构、发育规律和繁殖习性不同于大多数鲤科鱼类,繁殖技术就不能简单套用鲤科鱼类的方法。
3.3 鸭绿沙塘鳢的人工繁殖
沙塘鳢在巢穴内或河道的石砾背光面产卵,一般个体怀卵540~1 940粒,亲鱼护卵。自然孵化要饲育亲鱼,不便于大批量生产;离开亲体进行人工孵化,又易生水霉,引起大批死亡。我们采用自制的复方中草药(正在申请专利),有效地抑制了水霉的滋生,大幅度提高了卵的孵化率。但是,目前仍用石头做鱼巢,笨重而不便于大批量生产,我们拟用轻体材料或将卵剥离下来,按虹鳟等鱼类的孵化方法进行大批量生产。这些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