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于人们消费需求的增加及外销渠道的畅通,本地塘角色的养殖在我县渐成规模,养殖效益明显提高,成为农民增收的新途径。为了推动本地塘角鱼养殖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我站有关技术人员进行了多年的养殖生产实践,总结了大量成功养殖户的技术经验,目前正在全县范围内大力推广养殖。现就本地塘角鱼的养殖技术作简单介绍,以指导广大养殖户科学养鱼,共同发展。
1.本地塘角鱼的生活习性:生存温度7℃~38℃,最适生长温度20℃~33℃,杂食性,以动物性饲料为主,耐低氧、喜阴暗、合群穴居,有较强的逆水上逃习性,野生者体色较黄,两侧有斑点,人工养殖者体色较淡,多呈灰黑色。
2.池塘条件:养殖本地塘角鱼的池塘面积一般在333~1333m2,水深1.2~1.8m,池塘周围要用砖石砌筑牢固,并用水泥砂浆抹面以防渗漏,在池塘对角位置分别设置进排水口,并设置拦鱼栅,进水口最好用水管延伸至离岸1m以外的塘中。
3.池塘设施:养殖本地塘角色的池塘一般应围养有水葫芦或搭建遮荫棚,其面积约有3~5m2即可。此外,因本地塘角鱼性喜阴暗,故应在塘中放置瓦筒、竹筒或用石棉瓦(距塘底20cm)搭几个鱼洞供塘角鱼栖息和遮荫,但不要把竹枝、松树叉等物(有的人为防盗而设)丢入塘中,以免影响鱼的正常活动。
4.清塘消毒:在苗种下塘前,干塘或留水10cm,然后用75kg/667m2生石灰兑水泼洒,一定要全塘泼洒均匀,连池塘四壁都要泼洒到。消毒后最好能晒塘几天,然后才回水50~70cm,回水7~10d后经测定pH≤9或经试水证明毒性消失后才能放苗。
5.培育水质:在苗种下塘前如果能先培肥塘水,大量繁殖枝角类、桡足类、轮虫类浮游生物,则苗种下塘后适口活饵充足,开口吃食快,生长迅速,抗病力强,成活率高,可降低成本,方法是在清塘消毒后2~3d施放经过充分发酵、腐熟后的禽畜粪肥300~400kg/667m2,然后蓄水。通常施肥回水后7d,水中浮游生物生长繁殖达到高峰期,此时为投放苗种的最佳时间,以后只需每隔5d追肥100kg/667m2就可以连续给鱼类提供鲜活饵料,直至鱼长至手指般粗细,期间(约25~30d)可以不投料或只投少量配合饲料。
6.鱼种放养:本地塘角色的放养密度一般为1~3万尾/667m2,放养密度过大首先容易诱发疾病致死,直接影响成活率;其次会导致摄食不均,出现大小差异,影响产量和效益;三是到了养殖中期往往超过了池塘的生产能力,塘角鱼只吃不长,养殖周期大大延长;四是养殖投资过大,风险增加。因此,池塘养殖本地塘角鱼要严格控制放养密度,放苗时要选择体质健壮,体形较长,无病无伤且大小均匀的鱼种,一次性投足,避免同一池塘养两批鱼,放养时注意温差不超过3℃,放养规格3~7cm/尾,放养的苗种规格越大,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越强,成活率越高,每667m2可搭配100g以上鲢、鳙鱼(俗称鳔、鲈鱼)100尾。在我县放苗时间多数在3月底至10月中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