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野生苗采集与培养
此法主要在浙江的玉环、乐清和宁海等沿海地区盛行。可用网袋收集分散在广阔滩涂上的稚贝,放在暂养塘培养。暂养塘面积较小,仅数十平方米,四周围埕,在塘的上下各开一个水口,以便潮水进退。稚贝放养前1天~2天将塘底锄翻、耙细、整平,以利稚贝潜土穴居。暂养塘应选在小潮也能进水1米的地方。放养密度根据苗体大小而定。暂养期间,该塘在退潮后亦能蓄水15厘米左右为好,这样有利于培养底栖硅藻。越冬期间要防止埕坝漏水,严寒时应增加蓄水深度,以防苗受冻。稚贝培养到4毫米~8毫米时需移塘疏苗,种苗长到1厘米左右可移到养成场进行养殖。
二、半人工采苗
该法是指在附苗的自然海区,通过人工方法制造供蛏苗附着的不同类型的苗埕,以提高附着量,称为半人工采苗。当前这种方法在我国已积累丰富的生产经验,归纳起来有:整埕附苗和围塘整涂附苗等模式。
1.整埕附苗
整埕是附苗的一个关键,它可使原来不能繁殖蛏苗的场所,改造成为适于蛏苗生长的地方,从而扩大蛏苗生产基地。在福建沿海已普遍开展整埕附苗。由于各地地形和地质不同,苗埕的建造多种多样。
(1)蛏苗沟将宽40厘米、深10厘米左右的水沟,整成一畦畦的苗埕,每埕面宽度3米~5米,长10米左右,这样的苗埕由此连成片,称为苗坪。该坪无需筑堤,花销少,可充分利用滩涂。
(2)蛏苗窝 适于风浪较大或潮区较高的场所。挖下埕地四周筑堤,保留堤高0.6米~1米,向水沟的一面开宽50厘米的水口,以减少风浪的袭击。因其苗埕下凹如窝,故称之。窝面积为60立方米~130立方米。
(3)蛏苗畦 适于风浪不大的高中潮区。挖起埕土堆积在苗埕的两侧和上方,形成三面为堤的苗埕。一般堤高0.5米~1米,宽2米~3米,埕面呈公路形,每畦660立方米~1320立方米。
上述三种类型有个共同点就是整埕,其工序可分为锄埕、耙埕和坪畦等三个步骤,其中坪畦是整埕的关键。坪畦在稚贝附着前1天~2天进行平抹畦面。虫益蛏每批产卵时都要在稚贝附着前平畦,这种多次平畦方法是种苗稳产、高产的好措施,但只适用于含水量多的苗埕。值得提出的是,虫益蛏附苗平畦预报是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它是据亲蛏产卵时间、幼虫浮游时间以及气象状况,对虫益蛏幼虫附着时间作出预报,以便及时确定平畦日期。实践证明,及时平畦能增加蛏苗附着量,是蛏苗生产的一个关键。
2.围塘整涂附苗 这是浙江沿海广泛采用的附苗方法,苗塘跟福建的蛏苗窝相似,所不同的是:苗塘小,有8米×8米、8米×10米等几种;挖出泥土以筑堤,堤宽1.2米~1.4米,高0.5米左右;苗塘四周围堤,留一进出水沟,沟宽1米,低于塘面10厘米,进排水沟与海岸垂直;围塘时涂面要整平、耙细、抹平,堵住水口,蓄水30厘米~50厘米,以便沉积新泥,直到附苗前2天~3天才开启水口把水排干,然后用推棍把塘涂面朝向进出水口略作倾斜推平,有利于附苗;蛏苗附着后10天~15天,每隔3天~4天用推棍在苗塘涂面上轻轻地往返推两次,划破表土,连续1个月之久,这可使涂面保持湿润,防止蛏苗移动。但这种连续平涂操作必须十分细心,最好在潮水刚退出涂面时进行。(杨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