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秋季鱼类的发病原因及防控措施

2018-11-11 12:07:17浏览:986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秋季鱼类的发病原因及防控措施】秋天,是很多鱼病的高发季节,因为水温波动大,导致对水质的影响也不少,鱼也就容易生病了。因

【秋季鱼类的发病原因及防控措施】秋天,是很多鱼病的高发季节,因为水温波动大,导致对水质的影响也不少,鱼也就容易生病了。因此在秋季加强强化管理,是对鱼类健康的保证。

1发病原因

1.1养殖密度高

鱼类经过春、夏季的快速生长,个体渐渐增大,池内鱼的养殖密度自然增加。入秋后,随着养殖密度的进一步上升,鱼类粪便也随之增多。当有机质污染超过池塘自净能力时,就会造成水质不稳或变坏,导致鱼类发病。当遇到“秋老虎”来袭时(入秋后气温达35℃以上的天气,持续时间为15d左右),鱼塘水体出现严重分层现象,池底处于缺氧状态,造成亚硝酸盐和氨氮等有害物浓度升高,水质变坏,导致鱼类发病。

1.2水质条件差

秋季池中残饵、粪便等腐殖质剧增,养殖水体缺氧严重,而水体中亚硝酸盐和氨氮等有害物含量上升,调控难度大,造成水质变坏,导致鱼类发病。

1.3投入品增多

经过春、夏季(特别是夏季)的养殖,渔用饲料、肥料、药品等使用频率较高,投入量也大,投入品的大量使用,必然加剧水体污染,造成水质恶化,导致鱼类发病。

2 防控原则

2.1指导思想

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无病先防、有病早治、先水后鱼、先外后内、先虫后菌。

2.2先诊断后施药

将濒死或刚死的病鱼进行外部观察、内部解剖及显微镜检查等实验室检测,同时察看水色,检测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酸碱度等水质理化指标,综合各种因素进行诊断,必要时可请鱼医指导。待病症确诊后,依照发病的不同鱼类、不同症状,“对号入座”、分类施药。

2.3科学选药下药

在鱼病防控中可选择的药物来源很广,但-定要选购通过国家GMP认证,有较高信誉厂家(公司)生产达到“三高”(高效、速效、长效)、“三小”(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标准的渔药。根据不同的病症选用最适合的药物进行治疗,有条件可先做药敏试验,要留意鱼的药物禁忌。下药时要准确计算池水容积和池鱼重量,外用药按池水容积计算下药量,内服药按池鱼重量计算下药量,具体的下药量可参照生产厂家(公司)所提供的产品说明书进行计算。防控中不要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以避免产生抗药性。一般同一种药物使用2次后即用其它药效相近的药物替换。待病情基本得到控制后,应再用药1~2d,以巩固防控效果。使用药物和微生态制剂时,要启动增氧机或泼洒增氧剂增氧。

3 主要防控措施

3.1改良水质

每星期加水1次,每次加入新水20㎝,保持水深为1.5~2.0m;每半月换水1次,每次30%,保持透明度为35㎝左右。每月泼洒1次生石灰,用量为10kg/亩·m,调节pH值为7.0~8.5。经常开启增氧机,保持池水溶氧在5mg/L以上,让池鱼在享受“氧调”的条件下快乐生长。每10d左右使用1次高效生物净水宝(主要成分:芽孢杆菌、硝化菌、增效剂;成分含量:总菌数≥100亿/g),首次用量为1000g/亩·m,之后用量为500g/亩·m(用池水加入200~250g红糖与本品一起搅匀浸泡3h后使用,效果更佳;但不可与抗生素、杀虫剂,消毒剂等同时使用),以分解消除水体中的有机物、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促进单细胞藻类生长和平衡菌藻相,营造良好的水体生态环境。

3.2改善底质

每7~10d使用1次高活菌底改(主要成分:凝结芽孢杆菌、光合细菌、酵母菌、蛋白分解酶、硅酸盐、净水剂等;益生菌含量200亿/g)或生物底改(主要成分:枯草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硫化细菌等,沸石粉、钙质、腐植酸钠、EDTA、增氧物质、中药提取物等;活菌含量2亿/g),用量分别为0.5~1.0kg/亩·m和1.0kg/亩·m,以迅速降解池底残饵、粪便、腐殖质和有机碎屑等,有效吸附池底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藻毒素等有毒有害物质,保持氧源不断释放,抑制底泥变黑、发臭和致病菌微生物生长,阻止池底老化,修复和改善底质生态环境。

3.3强化投喂

秋季气温逐渐由炎热转为凉爽,水温适宜,是鱼类加快生长、催肥长膘的旺盛时期。因此,秋季是鱼塘投饲量最多的一个季节,投饲总量约占全年的40%以上,养殖者应强化这一时期的饵料投喂,力求投好、投足,以加快生长,增强体质,提高抗病力。主养草、鳊鱼等草食性鱼类的池塘,应遵循“精料为主、精青结合”的投喂原则,日投喂3次,早晨投喂1次嫩草、菜叶等青饲料,投喂量为8%~10%;上午10∶00、下午14∶30投喂蛋白含量为30%~32%的配合饲,日投饲量为3%~4%。主养鲫、鲤鱼等吃食性鱼类的池塘,投喂优质配合饲料,蛋白含量应达35%左右,日投喂2次,日投饲量为4%~5%。主养鲢、鳙鱼等肥水性鱼类的池塘,以施肥培育浮游生物为主,以满足鲢、鳙鱼的摄食需要。秋初,每5~7d投施1次鲢鳙鱼肥,施肥量为1kg/亩·m,秋中后,每10~15d投施1次用0.3%~0.5%的EM菌堆沤发酵并用1%~2%的生石灰消毒好的人、猪、牛粪,施肥量为300~400kg/亩·m。一般青饲料以投喂当日吃完为准,精饲料以投喂后半小时内吃完为宜。视水质情况及天气情况施肥,注重少施、勤施。保持池水透明度为25㎝左右,水色以茶褐色为佳。

3.4加强秋捕

秋季是鱼类生长旺盛期,鱼体增长较快,部分鱼类已达商品规格,应适时起捕,供应市场。抓好这一时期池鱼的捕售管理,对夺取全年丰产丰收具有“决战”性意义。一能降低池塘载鱼量,可有效规避浮头、发病或死鱼危险,促进存塘鱼的快速生长;二能卖个好价钱,此时成鱼还未大量上市,市场鱼价较高,可提高养殖效益。秋捕一般选择在早、晚水温较低、溶氧较高时进行,有缺氧浮头现象,严禁拉网捕鱼。起捕后应立即加注新水并开启增氧机增氧,并使用10%的二氧化氯或30%的强氯精消毒灭菌,用量分别为100g/亩·m和200~300g/亩·m,以防因拉网而受伤的鱼受到感染发病。

3.5药物防控

每月拌料投喂1次用0.1%的大蒜素(主要成分:二烯丙基二硫醚及二烯丙基三硫醚;规格:10%)、1%的VC(主要成分:1-抗坏血酸-2-磷酸脂)和0.3%的免疫多糖(主要成分:低聚木糖、低聚异麦芽糖、甘露寡糖、β—葡聚糖等免疫糖类、各种维生素、植物多肽等)制成的药饵,每次连喂4~5d,以增强抗病力。每10d左右用浓度为0.5g/m 3 含氯60%的二氯异氰尿酸钠溶液对食场水域消毒1次,防止细菌的大量滋生。

每月用鱼虫杀星(主要成分:氯氰菊酯;规格:5%)杀虫1次,用量为15~20mL/亩·m,以控制寄生虫鱼病的发生。每半月用溴氯海因(主要成分:1-溴-3氯-5,5-二甲基乙内酰脲;规格:8%)对养殖水体消毒1次,用量为250~300g/亩·m,以防细菌性鱼病的发生。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湖北省旱情全部解除 累计提供抗旱用水46.9亿立方米

上一篇:

春季重防大蒜白腐病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