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黄颡鱼的生物学及池塘养殖技术

2019-01-04 13:07:35浏览:706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draco),俗称嗄鱼、黄姑、黄腊丁等。黄颡鱼喜栖息于静水缓流,营底栖生活,白天栖息于水底层,夜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draco),俗称嗄鱼、黄姑、黄腊丁等。黄颡鱼喜栖息于静水缓流,营底栖生活,白天栖息于水底层,夜间则游到上层觅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在我国江河、湖泊、水库、沟渠、塘堰等水域中都能生存,是常见的经济鱼类。该鱼肉质细嫩、肉味鲜美、肌间刺少而颇受消费者欢迎。近年来,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大,而天然水域黄颡鱼资源锐减,价格较高,无论在高档酒店还是普通餐馆均十分抢手;且此鱼食性杂,饲料系数低,抗病力较强,无论是池塘主养、搭养,还是网箱养殖,都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是一种值得开发的新的养殖品种。

一、生物学特征
1、生活习性及食性
黄颡鱼生存水温0℃-38℃。其窒息点在水温28-29℃时为0.314毫克/升,由此可见在低氧环境中有较强的适应力,离水数小时后(保持一定的湿度)还能生存。
黄颡鱼的食性为杂食性偏肉食性,随个体大小不同黄颡鱼食性有所差异。从仔鱼出膜后第五天开始摄食浮游动物(轮虫、桡足类和枝角类),以及人工投喂蛋黄之类的开口饵料。体长5厘米左右,主要食物有枝角类、桡足类、摇蚊幼虫、丝蚯蚓。体长10厘米以上,主要食物有:螺蛳、小虾、小鱼、鞘翅目幼虫、昆虫、聚草叶、植物须根以及人工饲料等。黄颡鱼为中小型鱼类,江河中一般鱼个体重100克左右,最大个体可达500克以上。
2、生殖习性
黄颡鱼一般二冬龄达性成熟,成熟雌鱼的绝对怀卵量为2000-6000粒。卵呈扁圆形、淡黄色、沉性,卵膜透明而粘性较强,经吸水后卵直径为1.86-2.26毫米。在天然水域中,黄颡鱼繁殖水温21-28℃,产卵前雄鱼先用胸鳍在水底清扫杂质、污物,形成一浅蝶形鱼窝,然后等雌鱼产卵其上,雄鱼射精,分几次产完,一个鱼窝直径25厘米左右。雌鱼产卵后即离巢而去,只有雄鱼在巢附近守护,用胸鳍不停地扇动水流,孵卵和看护仔鱼,直到仔鱼能自营摄食时(大约5-7天)为止。

二、人工繁殖技术
亲鱼的选择:在繁殖季节(一般为5月中旬至7月中旬),雌鱼腹部膨大柔软,生殖孔微红肿略外突,用手轻压腹部有流动感。雄鱼生殖乳突微红而膨大。
1、池塘自然繁殖
选择成熟的雌雄亲鱼,按1:1的比例放入经彻底消毒过的池塘或繁殖池中,让其自然配对。在小池内适当投放一些树枝、聚乙烯网片等物供筑巢产卵。这种方法受精率较高,成活率并不高。原因是产卵时间不统一,苗种规格不一致,产生相互残杀的现象。另外也不易捞苗。也可将受精卵收集起来,集中孵化。
2、人工催产孵化
选择成熟度好的雌雄亲鱼,按雌雄比为1:1-2。采用激素催情,自然产卵。催产剂为鲤垂体(P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催产灵、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马来酸地欧酮(DOM)等,二种以上混合注射。剂量随温度、亲鱼成熟情况而适当增减用量。注射部位为胸鳍基部,分两针注射,针距10-18小时,雄鱼注射剂量为雌鱼的一半,第一针不注射,其效应时间为8-15小时。产卵池为12-20平方米的水泥池,水深0.6-0.8米,静水充气或间断加注新水,用棕片做鱼巢,棕片夹在竹竿内扎成排后用砖块压到池底铺平。黄颡鱼产卵分几次产完,卵集中在一块鱼巢上,呈圆形,第二次产的卵仍覆盖其上,产卵持续时间为1-2小时。这种方法,受精率高,孵化率也高,能获得大批量发育整齐的苗种,也易于捞苗。

三、养成技术
1、苗种培育
黄颡鱼出膜后3-4天,卵黄囊消失,开始平游吃食,仔鱼期主要投喂蛋黄浆及打捞的浮游动物。当出膜后20-30天,稚鱼体长达3厘米时,可下池塘专养或套养。
黄颡鱼苗种培育池面积以1-2亩水深1.2米为宜,下塘前需彻底清塘、消毒,施腐熟的粪肥300公斤左右,实行肥水下池。放养密度每亩5-8万尾。当鱼苗长到1厘米以上时分塘分级饲养。分养池中设置饵料台,经1-2周驯食,便能在饵料台上摄食人工配合饲料(粗蛋白含量要求32%以上),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3-5%,以傍晚为主。据鱼的吃食情况和天气、水质适当调整。每半月换水1/4--1/3,保持水质活爽。
2、成鱼养殖
(1)池塘主养
凡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的土池、水泥池均可,面积2-3亩,水深1.5-2米。一般在每年的3--4月份放养,放养前池塘应清淤消毒。消毒后3天,加注水0.8--1米,然后施入有机肥。毒性完全消失后,亩放养10克左右的冬片鱼种2500-3000尾,另搭配15-20厘米的鲢鳙鱼种150尾调节水质。当年繁育的2--3厘米的苗种亩投放1500--2000尾,另在黄颡鱼长到约7厘米时搭养5--10厘米的鲢、鳙鱼种200尾。当年鱼种也可养成100--150克的商品鱼。鱼种放养前用3--5%的食盐水浸浴10--15分钟。用黄颡鱼专用的人工配合饵料或新鲜小杂鱼喂养,也可投喂小鱼虾、螺蚌肉、畜禽加工厂下脚料、鱼粉等动物性饲料,或可投豆饼、花生饼、麸皮、豆渣等植物性饲料。每日早、晚各投一次,上午1/3,下午2/3。注意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7--9月份10天左右换加水10--15厘米。保持透明度35厘米左右。日常管理还应加强防病,定期(一般一个月)对池水进行消毒。正常养殖情况下,池塘每亩可产100克左右的商品鱼200--300公斤。黄颡鱼池塘主养应特别注意的是,最好是人工繁育的苗种,如投放天然苗,规格要求整齐,避免产生自残现象,保证成活率。
(2)池塘套养
在黄颡鱼专用饲料不具备,又没有充足的小杂鱼等饲料供给的情况下,可在主养家鱼的池塘套养黄颡鱼冬片或当年繁育的2--3厘米的苗种。池塘主养的常规养殖品种以及搭配比例仍按原养殖方式不变的情况下,放养密度80-150尾,日常管理也按常规操作规范进行,10克左右的黄颡鱼冬片经5-6个月,可长至60-120克,每亩获黄颡鱼商品鱼10公斤左右。套养黄颡鱼,很少患细菌性疾病,但易患寄生虫病,黄颡鱼属无鳞鱼类,对敌百虫等药物敏感,需谨慎使用。
(3)网箱养殖
黄颡鱼的网箱养殖是近几年内初步进行小面积试验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养殖方式,且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①水域的选择 最好选择外荡、水库的上游坝下宽阔的水域,透明度在1米左右,溶氧在5mg/L以上,PH在7.0--8.0,有机耗氧量小于10mg/L,氨氮低于0.02mg/L,总氮不超过0.5mg/L,亚硝酸盐在0.01mg/L以下。
②网箱的结构和设置 网箱由聚乙烯网片制成,规格和网目随投放的苗种的规格而定,可大可小。箱深要求2米。网箱的设置用粗毛竹、杉木、废油桶等材料制成箱架。网箱采用“一”、“非”、“品”字型 排列。箱距在2--3米。鱼种放养前一周将网箱放入水中,使网箱壁粘附藻类,减少鱼体的擦伤。
③鱼种放养 黄颡鱼的网箱养殖放养密度一般100--150尾/平方米。可搭养团头鲂和细鳞斜颌鲴,充分利用饲料净化网箱水质。
④日常管理 投饲管理同黄颡鱼池塘主养。

四、病害防治
黄颡鱼是无鳞鱼,药物较易直接从皮肤浸入体内等因素,相对来说,对药物的敏感度较高。黄颡鱼对常用水产药物24小时半致死浓度为:硫酸铜0.69mg/L;90%晶体敌百虫2.8mg/L;食盐2.5%;福尔马林68mg/L;氨胺-T8.4mg/L;同时,对高锰酸钾等比较敏感,尤其要慎用。黄颡鱼养殖的几种常见、多发病和防治方法如下:
1、出血性水肿病
病原是细菌。在苗种和成鱼期危害最大,可见病鱼在水体中不停旋转,不久即死。在高温季节暴发,来势凶猛,蔓延迅速,当水温在25--300C时大批发病死亡。
主要症状:鱼体表泛黄,粘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呈圆形孔洞;腹部膨胀,肛门红肿、外翻;头部充血、背鳍肿大,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直至腹部自胸鳍到腹鳍纵裂,胆汁外渗。腹腔积水或黄色胶状物,肠无食,肠内充满黄色脓液,肝土黄色,脾坏死,肾脏上有霉黑点。防治方法:
①注意水质,保持良好的池塘环境条件,适当降低鱼苗的放养密度。
②三氯异氢尿酸(CTTA)0.2--0.3mg/L水体消毒,每天一次,连续三天。
③在投喂鱼肉浆时每天加1%的食盐。
2、肠炎病
病原是点状产气单孢杆菌。主要危害苗种和成鱼,此病菌在池塘的淤泥中生存,较易传染得病。
主要症状:病鱼独游,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肛门有黄色粘液流出,食道和前肠充血发炎,严重者全肠发炎呈浅红色,浓血充肠道。防治方法:
①注意水质,保持良好的池塘环境条件,池塘彻底消毒;鱼种下塘前用2--3%的食盐浸浴。
②坚持不投喂霉变、腐败的饲料;活鲜动物性饲料用2--3%的食盐浸浴或添加1%的食盐;或添加0.1%的大蒜汁。
③发病池用三氯异氢尿酸(CTTA)0.2--0.3mg/L,水体消毒,并在每100Kg饲料中添加呋喃唑酮3-5克或土霉素5克。每天一次,连续7天。
3、水霉病
病原是水霉菌。主要危害苗种和成鱼,严重危害鱼卵。
主要症状:鱼卵长毛,变成白色的绒球;病鱼廋弱独游,长白毛,直至肌肉腐烂。防治方法:
①池塘彻底消毒;鱼种下塘前用2--3%的食盐浸浴。
②在捕捞、运输和放养过程中,尽量避免鱼体的受伤。
4、小瓜虫病
病原是多子小瓜虫。主要危害苗种和成鱼。
主要症状:病鱼的皮肤、鳍条、鳃上,肉眼可看见白色小点状胞囊。病鱼反应迟钝或漂浮在水面。病灶处因细菌的感染,使鱼体发炎或局部坏死、鳍条烂裂。黄颡鱼对小瓜虫病有易感性,发病后出现暴发性死亡。防治方法:
①池塘生石灰彻底消毒;鱼种下塘前药物浸浴、合理的放养密度。
②在发病初期,用福尔马林60--80mg/L浸泡10--20分钟,隔天再用一次,然后转池饲养,原池用福尔马林彻底消毒。
5、斜管虫和车轮虫病
病原是斜管虫和车轮虫,且常见的是并发症,主要危害苗种和成鱼。
主要症状:病鱼的鳍条、鳃上粘液多,形成表面苍白或淡蓝的粘液层。反应迟钝离群,头朝下,尾向上或侧卧水下。严重感染时,病鱼呈“跑马”现象。在阴雨连绵、水温18--280C的情况下易发。防治方法:
①池塘用生石灰彻底消毒;
②用1--2mg/L的硫酸铜浸浴,时间据水温而定。
③用0.4--0.5mg/L的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遍洒。
6、营养性疾病
病因是饲料中的营养过多或太少、饲料成份变性或能量不足等等引起的。
主要症状:常见的是肝肿大,颜色粉白或发黄,胆囊肿大,胆汁发黑。病鱼零星死亡,且最先死的是最大的个体。防治方法:
改进配方,提高饲料质量,适当添加维生素和无机盐。
总之,对黄颡鱼的防病用药浓度一定要注意,使用量一般低于有鳞鱼的常规剂量,且用药后必须有专人监察,3小时后即向鱼池大量冲水,以防造成慢性药害。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鱼种放养技术资料

上一篇:

奥杂罗非鱼的池塘养殖技术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