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蛤俗称蛤蜊、黑蛤、石头螺等,属帘蛤科,是我国沿海常见的经济贝类,也有药用价值。青蛤工厂化人工育苗技术是青蛤养殖规模化、产业化的瓶颈,笔者在连续多年的生产实践基础上,对青蛤工厂化育苗技术进行了总结。
一、育苗设施
1.育苗池共计20口,总面积750平方米。
2.单细胞藻类培育池共计10口,总面积250平方米。
3.水处理系统、供气系统等与其它贝类育苗要求相同。
二、亲贝来源
6月底~8月初是当地青蛤自然繁殖期,从连云港、盐城海域及其附近池塘选取壳长2cm~3cm、无创伤、无病灶、性腺饱满的成贝作为亲贝,以干法运输至育苗场。
三、催产及孵化
洗净亲贝,用500ppm高锰酸钾溶液消毒浸泡10分钟后,阴干4小时~6小时,再放入催产池,全部遮光,充气,进行催产。2小时~3小时后,亲贝产卵、排精。受精卵孵化密度为30个/mL~40个/mL,孵化水温26℃~28℃,海水比重1.015~1.020,pH7.8~8.6,光照强度1000lx~3000lx,连续充氧。
四、幼虫培育
1.26℃~28℃条件下,经过16小时左右受精卵发育至D型幼虫,用300目筛绢网选幼培育,培育密度控制在10个/mL左右。饵料生物以金藻为主,并保持水体中饵料生物的密度为3万个/mL~5万个/mL。每天换水2次,日换水量在培育前期为50%,培育后期则为100%。
2.幼虫培育的水质要求为:
水温26℃~28℃,海水比重1.015~1.020,pH7.8~8.6。保持连续充氧。
五、幼虫变态附着
1.附着池准备 在幼虫附着前1天,以250目筛绢筛洗经过高温消毒的海泥,均匀铺于池底,厚度为1mm~2mm。
2.D型幼虫经过5天~7天培育,大部分幼虫出现眼点后,以250目筛绢收集,倒入附着池,培育密度为4个/mL~5个/mL,并以金藻、扁藻的混合藻投喂,保持水体中饵料生物的密度为5万个/mL~6万个/mL。
六、稚贝培育
1.2天~3天后,稚贝初生足完全形成,90%附着后进行底栖稚贝培育,饵料生物以金藻、扁藻投喂为主,辅以其它藻类,混合投喂,饵料生物的密度为5万个/mL~8万个/mL。
2.每天换水2次,日换水量为100%~120%;每隔3天~5天倒池1次,并根据稚贝生长情况合理调整其培育密度。
七、结果
2004年6月~9月共催产青贝600kg,获得苗种3批,苗种规格达到200万粒/kg~300万粒/kg,总计数量为57150.9万粒。
八、讨论
1.育苗用水要求清新,并且必须经过二级沙滤,整个育苗过程没有较严重的病害发生。
2.近年来,随着海水污染的日益加重,许多青蛤自然苗种场逐渐消失,加之养殖规模的不断增大,人工育苗已经成为解决青蛤苗种紧缺的唯一办法。
3.通过几年的育苗实践,笔者认为青蛤人工育苗技术已经成熟,可以进行规模化生产。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徐圩盐场水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