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毛蚶生产性育苗试验

2019-01-04 13:08:20浏览:748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毛蚶[Scapharcd subcrenata(Lischke)]隶属软体动物门、半鳃纲、蚶目、蚶科、毛蚶属,主要分布于中国、朝鲜和日本沿海,以中
毛蚶[Scapharcd subcrenata(Lischke)]隶属软体动物门、半鳃纲、蚶目、蚶科、毛蚶属,主要分布于中国、朝鲜和日本沿海,以中国渤海、东海近海较多。以往进行毛蚶增养殖所需苗种全部依靠天然采捕,苗种来源不稳定,为探索毛蚶人工育苗技术,作者在500立方米室内育苗池进行了生产性育苗试验,获得成功。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亲蚶来源与暂养亲蚶来自黄海北部自然海区。7月4日采捕成熟亲贝150kg,壳长5cm~6cm,壳表新鲜、完整、无破损,性腺饱满、光泽、无皱褶。洗刷后放入池中暂养,暂养密度在50个/立方米左右,暂养期间早晚各彻底换水1次,饵料生物以小球藻为主,搭配少量塔胞藻,日投喂量25万细胞/mL~30万细胞/mL。水温变化在23℃~30℃之间,盐度变化在22‰~25‰之间。
    2.受精采用阴干流水诱导的方法获得卵子。亲蚶暂养12天,再经阴干6小时,流水3小时诱导后,与7月16日晚7点30分大量排放精卵,到晚9点绝大多数亲蚶排放精卵结束,排放率达90%以上。亲蚶排放时,双壳微开,雄贝排出白色烟雾状的精液,雌贝排出红色的卵子。为了减少精子的数量,在发现雄贝排精时可立即捞出。产卵结束后,迅速将雌贝移出,及时将受精卵稀释,加满水静止1小时后吸取上层1/2的池水,如此反复洗卵2次。
    3.孵化与选幼孵化密度为30粒/mL~50粒/mL,孵化期间微量充气,幼体尚未上浮之前坚持每隔半小时用木耙搅拌池水1次,经过24小时~26小时发育达到D形幼虫。进入D形幼虫后,需要马上进行选育,方法为拖选和浓缩。
    4.幼虫培育 D形幼虫培育密度为8个/mL~10个/mL,饵料生物为叉鞭金藻、小球藻和塔胞藻。D形幼虫期,日投喂量1万细胞/mL~3万细胞/mL,以投喂叉鞭金藻为主;壳顶初期至附着变态,日投喂量3万细胞/mL~8万细胞/mL,以投喂小球藻为主,少量搭配塔胞藻。换水工作从幼虫选育后第三天开始,每天早晚各换水1次,换水量为前期每次1/3全量,中期1/2全量,后期2/3全量。培育期间,倒池2次,每次间隔7天,微量充气。
    5.投放附着基 8月5日,将壳长已达270pm~300pm幼虫倒入有棕绳附着基的培育池,使幼虫变态附着,附着密度2个/mL左右。棕绳附着基按每立方水体450m延长米投放,棕绳附着基每帘规格12m×0.5m。棕绳附着基的处理和投放方式与扇贝育苗相似。此时,幼虫已有35%左右出现眼点。
    6.稚贝的培养 8月10日,幼虫附着变态基本结束,附着后的日投喂量增到10万细胞/mL~12万细胞/mL,换水方式改为循环流水,每次流水4小时,每天2次,日流量保证2个全量以上。值得注意的是:亲蚶和蚶苗的培育用水为沙滤水,间断添加1mg/L~2mg/L抗菌素,EDTA二钠始终维持在2mg/L~3mg/L。
    7.利用虾池进行稚贝中间育成8月25日,将池内稚贝装网袋吊挂在虾池中进行中间育成。虾池面积为36亩,长350m,宽70m,水深2m,池坡四周用塑料布防护,60目网袋的规格为47cm×29cm,每袋装入1帘附着基,共装37500袋,每 1吊绳捆9袋,分3层,网袋间隔20cm,垂绳下端挂坠石,下层网袋离池底30cm,浮梗间距为3m,吊绳间距1m。
    9月11日,将60目网袋换成 26目网袋,并重新计数,先将附着基上的稚贝全部刷洗下来,按每袋2000个重新装入,共装75000个袋,每1吊绳捆12袋,分3层。26目网袋内添加50g~100g网衣。育成池在稚贝装袋入池前15天肥水,施肥量为氮元素1mg/L,磷元素0.1mg/L,进入9月下旬后应视水色变化情况而追肥。稚贝下池后,前7天不用刷袋,以后坚持每隔1天~2天刷袋1次,换水靠水泵利用涨潮抽水,汛期交换量为150%左右。
    11月上旬,将虾池中间育成的稚贝网袋刷洗干净,挂入室内越冬。越冬期间,换水的日交换量为30%,水温变化在1℃~5℃,盐度变化为26‰~28‰,平均每个月将网袋刷洗、倒池1次。翌年3月,随着水温回升,日换水量应加大为50%~100%。
    二、试验结果
    1.亲蚶成活率 7月4日购进亲蚶150kg,7月16日用于催产亲贝85kg,亲蚶育成成活率为56%。
    2.受精卵数量 有90%以上的亲蚶排放精卵,获得受精卵约为60亿粒,受精卵卵径为58μm。
    3.孵化率 7月17日晚7点~晚10点,经过24小时~26小时发育到D形幼虫,共获得D形幼虫约为50亿个,孵化率为83%。初期D形幼虫壳长为85μm,壳高为68μm。
    4.D形幼虫到壳顶后期的成活率 8月5日,壳顶后期幼虫存活量为12.5亿个,成活率28%,幼虫壳长为270μm~300μm,壳高为180μm~201μm。
    5.池内稚贝出苗量 8月25日,稚贝装袋出池前随机取样测得每立方水体平均出苗62万个,共出苗3.1亿个,匍匐幼虫附着变态率为31%。稚贝壳长为1.2mm~0.82mm,壳高为0.8mm~0.55mm。
    6.稚贝经越冬后最终出苗量翌年4月初,共出售贝苗1650kg,平均规格为5.46万个/kg,共计9000万个,稚贝中间育成和越冬成活率为29%。
    三、讨论
    1.亲蚶催产亲蚶诱导催产能否顺利取决于亲蚶性腺是否成熟,成熟的亲蚶入池后经阴干流水诱导即能顺利排出精卵,亲蚶的成活率、受精卵的孵化率都有保证。不成熟的亲蚶则需要强化促熟,由于在促熟过程中易发生问题,如水温过高、病害等,亲蚶的成活率和受精卵的孵化率往往没有保证。7月4日入池的亲蚶,其性腺是成熟的,但由于赶上了高温,水温达29℃~30℃,结果亲蚶性腺发生了严重退化和大量死亡,自产卵时亲蚶只剩下85kg,成活率仅为55.6%。因此,适时采捕成熟的亲蚶以避免培育水温过高很重要。笔者认为,亲蚶当年采捕的最佳时间是6月末至7月初,培育水温不应超过27.5℃,成熟的亲蚶破壳后外观性腺要饱满,覆盖整个内胀表面,有光泽,不充血,无皱褶,镜检轮廓清晰,为圆形或椭圆形,精子游动活泼。
    2.幼虫培育从幼虫培育的结果看,幼虫浮游阶段的成活率28%和匍匐幼虫附着变态率31%都不理想,分析原因主要是饵料生物质量问题。幼虫培育前期以金藻为主,中期以小球藻为主,少量搭配塔胞藻,可以看出投喂的饵料生物组成不合理,品种单一。应增加投喂硅藻类,小球藻不投喂或少投喂;另外,水质沙滤效果不好,水不清净也是一个原因。
    3.中间育成和越冬稚贝采用网袋吊挂育成和越冬,能有效避免敌害生物的伤害,提高成活率,起捕也容易,不存在漏捕损失,不足的是稚贝在袋内密度过大,网眼易阻塞,影响水交换及稚贝摄食,刷洗网袋等操作过程易造成稚贝破损,这些情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稚贝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特别是在60目网袋的培育中,影响尤为明显,在仅仅15天~20天时间里成活率仅达48.3%。因此,加强和完善此阶段的培育管理,如及时换袋和疏苗,控制合理的培育密度,加强水质交换,避免水质过肥,装袋、运输、吊挂、刷洗等操作避免磨擦、挤压等很重要。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对虾-青蟹池塘混养模式

上一篇:

黄鳝超高密度控温养殖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