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种养到秋末冬初,水温降到10℃左右,鱼已摄食很少,应及时进行并塘以便让鱼种在结冰期前缓解应激造成的损伤,适应越冬水域的新环境,这对提高越冬成活率是十分有利的。通过鱼种的并塘还可全面了解当年鱼种的生产情况,总结经验,为制订来年春季鱼种出售、放养提供可靠准确的数据。鱼种并塘工作应注意以下几点。
1.越冬池的清塘与消毒
鱼种越冬池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水深应保证不冻水层在1.5米以上,池底平坦、淤泥较少,水质肥瘦适当,越冬池应临近水源以便必要时可为越冬池补水。对越冬池的面积一般无严格的要求,只要出鱼操作便利即可。
越冬池放养鱼种前要进行清塘消毒。这是提高鱼种越冬成活率的措施之一。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清塘消毒可按常规的方法进行。不过在秋季出鱼的在大忙季节,时间很紧,按正规的清塘消毒至药性消失放鱼最少也要七天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干塘后及时回水,当水位达到淹没整个池底后,用漂白粉(含有效氯25%以上)消毒,使水呈20~25ppm,漂白粉的药性消失快,二天后即可边注水,边放鱼。但要记住注水时一定要设置好拦网,防止野杂鱼和敌害生物进入。越冬池的用水在水源不足时可使用原塘的老水,最好是利用1/3的原塘老水再补充2/3的新水。
如果鱼种的密度不大,采用座塘越冬时,应在停食3~5天后,先用生石灰10~15公斤/亩或漂白粉1~1.2ppm调节水质,1~2天后再泼洒一次敌百虫。在封冰前补足池水。即可转入鱼种的越冬管理。
2.并塘的时间
当水温降至8~10℃时,鱼种并塘越冬工作方可开始。根据我地区的气候条件,一般鱼种并塘时间,可在10月未或11月初开始。并塘的时间不宜过早,时间过早水温高,鱼类活动能力强,耗氧大,操作过程中鱼体容易受伤。如果并塘太晚,水温过低,特别是气温降至0℃左右时,在操作过程中,易造成鱼体冻伤。冻伤部位的皮肤坏死或脱落,入池后还容易感染水霉病,引发鱼病。有资料报告鲤鱼在4℃以下的水中,可引起麻痹、僵直和平衡失调。在长期低温(1℃以下)的环境中,鲤鱼的鳃丝末端肿胀,造成组织坏死。由此可见,鱼种并塘的适宜水温为4~10℃,且应选晴暖的日子进行,这不但可以减少鱼种受伤的机会也有利于操作。
对于不耐低温的罗非鱼、白鲳等热带鱼,水温应在15℃以上进行。水温低并塘后鱼种的成活率将大幅度下降。
3.越冬鱼种的放养密度
越冬池的放养密度与池塘的有效水深、渗漏情况、补水条件、水质及管理水平有关。其实放养密度的大小最主要的还是取决于越冬期间,水中浮游植物的产氧量及鱼池的实际耗氧量的大小。在静水鱼池中,结冰后水中溶氧量的来源主要靠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而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弱,溶氧的日产量又与浮游植物的组成、数量和冰的透光率有关。所以,要根据越冬池的条件,合理的确定放养密度。我地区的冰封期约四个月左右,条件较好的鱼池,每立方米可放养鱼种0.3~0.4公斤。如果越冬池的条件较差、越冬期间的管理水平不高,放养密度还是稍小为好。我们在宝坻县和唐山军垦农场,利用面积20~30亩的成鱼池,冰下水深1.5~1.8米,越冬鲢、鳙、鲤、鲫、鲂等鱼种放养量控制在每立方米0.35公斤左右,十多年来,未发生越冬大批死亡事故。平均越冬成活率为75.2~81.4%。
4.鱼种分类、计数、消毒、运输和放养
鱼种分类越冬可为明春出池提供方便,但一般都是将食水鱼和吃食鱼分开越冬。分类时可用撇、筛、拣等多种方法将不同种类和不同规格的鱼种分开。
鱼种分类后就可进行计数,其方法是从每一种类和每一规格的鱼种中各随意取20尾,测定其长度和重量,以确定该规格的长度和重量范围及其平均值;再分别各称取一定量的鱼种数出其尾数,然后根据各类和各种规格鱼种的总重量,计算出每种规格和每种鱼的尾数。进而计算出鱼种的成活率。
鱼种放养前一定要进行鱼体消毒。放养前鱼体消毒可采用药浴法,单一的药物有:食盐、孔雀石绿、漂白粉、高锰酸钾等。建议您使用我们今年三月份介绍给大家的孔雀石绿、痢特灵和敌百虫三合剂。浓度为:孔雀石绿4~5PPM、痢特灵10~15PPM、敌百虫10~15PPM。药浴时间10~20分钟。鱼种的消毒方法可以灵活掌握。可在鱼种过数后,另设容器药浴,如果使用鱼篓短距离运输,也可以将药物放入鱼篓中,在运输操作过程中进行药浴消毒。
鱼种的短途运输方法,可使用塑料箱干运,也可以使用鱼篓带水运输。鱼种装运鱼数量可根据鱼种放养时的情况而定。如鱼种放养时,活动正常,没有昏迷现象为适宜。运输用水可使用井水或池水,最好含溶氧高,有机质含量少。总之,鱼种的运输,要根据品种、水温、运距和本场的条件选定。鱼种并塘前,要做好并塘计划并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操作。
此外,鱼种并塘应选在晴暖的天气进行,大风,下雪天不要动网和干塘。在拉网、运输、放养操作过程中,动作要快、轻、稳,在鱼种检斤、装运、放养的整个过程中应尽量减少鱼种受伤机会。同时,在结冰前应将池水加足。以确保鱼类安全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