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沅江市,413100)
曾国清
鳜属鲈形目、鲈亚目、鲈总科、?科、鳜亚科、鳜属,有大眼鳜、波纹鳜、斑鳜、无斑鳜、暗鳜、长鳜等品种。鳜鱼又名季花鱼、桂花鱼等,是驰名中外的淡水名贵鱼。其肉质鲜嫩、少细刺、富含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脂肪含量较低。鳜在我国分布很广,除青藏高原外,各大水系均有分布,尤以洞庭湖和鄱阳湖的鳜最为著名。
1 鳜的生物学特性
1.1形态特征
鳜鱼体侧扁,背部隆起,口大端位,体长为头长的2.4~7.9倍,为尾柄长的7.2~7.9倍,头长为吻长3.2~3.5倍。下颁稍突出,上下颌、梨骨、口盖骨均有大小不等的小齿。鳞细小,侧线弯曲,侧线鳞121~128。腹腔膜白色,鳔1室,幽门垂200~300个。体侧具不规则的暗棕色斑点及斑块,自吻端穿过眼眶至背鳍前下方有一条狭长的褐色条纹。在背鳍的第6~7根刺的下方有一较宽的暗棕色垂直带纹。
1.2
生活习性
鳜鱼属底层鱼类,广泛分布于江河、湖泊和水库。通常生活在静水或水流缓慢等较洁净的水体中。尤以水草繁茂的河段、湖泊数量较多。冬季水温低于7℃,栖息在深水处。春季水温回升后,鳜鱼逐渐游向浅水区觅食。
池塘养殖中,夏、秋季鳜鱼常隐藏在池边水草下面。早春和晚秋鳜鱼在池塘边挖去浮泥形成较浅的洞穴,隐藏其中;冬季则栖息于池塘深处。网箱养殖中,除拂晓和傍晚摄食高峰时期外,鳜鱼一般栖息在箱底四角,并有奋力往底部钻越逃跑之势,捕捞、洗箱、提网时,鳜鱼头部均朝下用力挣扎,故应选择新网箱或双层网箱饲养鳜鱼。
1.3食性
鳜鱼是典型的肉食性凶猛鱼类,口大齿利,喜摄食水生动物和鱼类。鳜鱼从混合营养期,即转入主动(即开口)摄食阶段,就开始吞食其他鱼类的幼鱼。随着个体增大,除吞食活鱼外,还兼食虾类等,饥饿时也自相残食。无论是天然水域还是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鳜鱼对饵料生物的种类、大小和形态结构均有较高的分辨能力,并表现出较强的选择性。鳜摄取食物的种类除与本身的生物学特性有关外,还受环境中饵料组成的制约。
鳜鱼的摄食方式,在其不同的生长阶段是不同的。在苗种阶段,鳜鱼一开口便主动追逐饵料鱼,先咬住其尾部,然后慢慢吞人;在鱼种或成鱼阶段,鳜鱼通常是在水中隐蔽起来,当发现猎物时,以一侧眼睛盯着猎物,并随时调整自身方位和姿态,一旦猎物靠近,便猛然出击,当头咬住,随后吞进。在养殖条件下,饵料丰富,种类多样时,鳜常选择体型细长,鳍条柔软,个体较小的鱼类为食。鳜苗的适口饵料是体高小于鳜口张开幅度的各类鱼苗,而与饵料鱼的长度关系不密切。
1.4
生长
鳜的生长与环境条件、适口饵料的丰欠等因素密切相关。鳜鱼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发挥了肉食性凶猛鱼类的生长优势,网箱饲养290d左右,鳜鱼平均体重可达880g。池塘养鳜当年一般可达300~500g,最大个体可达600g以上。鳜冬季并不完全停食,仍持续生长,只是摄食强度和生长速度减缓。4龄鱼开始,其体重和体长增长减慢。
1.5 繁殖习性
鳜的繁殖季节在长江流域一般为5月中旬至7月上旬。天然水域中的雄性鳜1冬龄性成熟,雌鱼2冬龄性成熟。人工养殖的鳜鱼生长发育更快,两性均能在1冬龄达性成熟(广东地区)。鳜鱼能在江河、湖泊和水库中自然产卵繁殖。
鳜的卵巢发育分为6个时期,每年的4~5月份,卵巢从Ⅲ期发育至V期,鳜越冬时卵巢处于Ⅲ期。鳜的怀卵量一般为几万粒至几十万粒,个体越大怀卵量越多,而相对怀卵量与体长无明显关系。
鳜产卵的适宜水温为21~25℃,喜欢在微流水环境中产卵,一般在夜间或凌晨进行。繁殖期间摄食强度明显下降,无珠星和婚姻色。鳜卵属漂流性卵,含1~8个油球,微粘性,比重略大于水,卵径为1.2~1.4mm。多次产卵,少有一次产空者,一般可延续3~6h。
鳜的早期发育包括以胚体脱膜为界的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两个阶段。各阶段所经历的时间受环境条件(温度、溶氧、光照等)的影响而有所不同。人工催产和孵化的胚胎,在21~25℃条件下,卵在受精后40~60min胚盘隆起,约经1h细胞开始分裂,经43~60h孵出。在胚后发育阶段,与摄食有关的器官首先得到发展,口裂增大,颌齿迅速形成,视觉器官发达。(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