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红螯螯虾的栖息习性,虾池清塘后须在池周水体表面浮植25%-30%的水生植物,其下面再设置两层水平网片。此外,还须在池底设置适量人工虾巢。
放虾前必须“试水”,确证清塘药物的毒性已完全消失后方能放养。
四、幼虾放养
虾池内幼虾的放养量可用下式进行计算。
幼虾放养量(尾)=虾池面积(亩)×计划亩产量(千克)×预计出池规格(尾/千克)/预计成活率(%)
其中:计划亩产量,是根据往年已达到的亩产量,结合当年养殖条件和采取的措施,预计可达到的亩产量,一般为200-250千克;预计成活率,一般可取55%-65%为计算;预计出池规格,根据市场要求,一般为12-14尾/千克;计算出来的数据可取整数放养。
由于红螯螯虾幼虾的价格很高,为提高饲养成活率和商品食用虾的规格,以及降低苗种成本,亩放养量可减至4000-5000尾。
幼虾放养时的注意事项与亲虾基本相同。同一虾池必须放养规格整齐的幼虾,且要一次放足。成虾池中可搭配适量鲢、鳙夏花鱼种,这样,对调节水质和控制大型浮游动物的生物量颇有好处。
五、饲养管理
1、水质管理
饲养期间须保持合适的水位(早期0.8米左右,中、后期1.0-1.5米)。根据水色和透明度及时注水、换水。饲养期间还要全池泼洒光合细菌浓缩菌液,每月一次,浓度为2×10-4%-5×10-4%。夏秋炎热季节,水温超过32℃时,应增加换水次数,降低水温。饲养期间还要根据池水的PH值和钙、磷的含量,适时施放生石灰和磷肥。其每次亩用量为:生石灰10-20千克;过磷酸钙5-10千克。生石灰和磷肥不能混用,并均需化水去渣后才能全池泼洒。
2、投饲和施肥
饲料种类以红螯螯虾(或对虾与罗氏沼虾)幼虾和成虾的配合饲料为主,动物性饲料(如冰冻或煮熟的枝角类、蚯蚓、鱼、虾、大瓶螺和河蚌的碎肉屑等)、水生或陆生的青饲料以及新鲜的牛粪(其内有较多的有机碎屑)为辅。过期的和变质的饲料均应禁用。配合饲料中可添加0.3-0.5%的光合细菌浓缩菌液。
投饲要做到“四看”(看季节、看天气、看水色、看虾的摄食情况)和“四定”(定人、定质、定量、定时),并做到匀、足、优、合理和适口,使全池螯虾都能及时吃到和吃饱。饲养初期幼虾还很小,爬行能力也很差,宜将适口的饲料沿池边均匀泼洒,以后再投于虾池四周的浅滩上,每1-2米设一个投饲点,并设置适量0.6-0.8平方米的“监测食台”。投饲次数,一般为每天2次,上午8:00-9:00,投全日饲料量的30%,下午6:00-7:00再投70%。日投饲率与虾的大小呈负相关,一般为2-8%。日投饲量应根据虾的摄食情况灵活掌握,一般以“监测食台”上的饲料在投饲后2-3个小时内吃完为度。
为了增殖池内天然食料生物,应根据虾池的水色和透明度适时适量施追肥。肥料种类以肥力足、肥效长的有机肥料为好。成虾池的透明度以保持30-40cm为宜,水色以黄绿色或淡茶色较为合适。
3、水生植物的管理 根据水蕹菜的长势和长相,及时在浮植区内泼洒速效肥料。肥液浓度不宜过大,以免造成肥害。水蕹菜高达25-30cm时,就要及时收割,收割时须留茬5cm左右。如浮植其他水生植物,亦要保持合适的面积与密度。
4、日常管理 虾池须有专人管理,每天坚持巡塘3-4次。清晨和傍晚巡塘时,更要仔细观察水质变化以及虾、鱼活动和摄食的情况,决定当天和第二天的投饲、施肥、注水和增氧等工作。注意虾池和进、排水系统的环境卫生,加强病虫害(固着类纤毛虫病、切头虫病与细菌性肠炎等)防治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防逃、防偷、防池水被外来物质污染和缺氧、防漏水以及记载饲养管理日志等工作,亦须认真做好。
六、捕捞与运输
红螯螯虾在饲养过程中生长速度不一致,个体大小很不均匀,因此,在饲养后期就要用定置渔具进行轮捕,捕大留小,将体重70克以上(50克以上亦可上市,但售价较低)的商品食用虾陆续捕出。到10-11月份,水温已降至10℃-12℃时,红螯螯虾已很少摄食,活动也明显减弱。这时,可将池内的水生植物、水平网片、人工虾巢和“监测食台”全部取出,然后,再用虾拉网拉几次,把大部分虾、鱼捕起,最后才把池水排干,捕尽所有的虾和鱼。商品食用虾的运输方法基本上与亲虾相同,但装运密度可增至每箱200-300尾。